印度人涌入背后:日本的人口困局与中国的警惕
最近,大量印度人涌入中国深圳、成都、北京等城市,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他们的身影,空气中也弥漫着浓郁的咖喱味。其实不仅中国,邻国日本近期也因印度人引发热议——日本民众对印度人诸多吐槽,政府却像抓住救命稻草般,计划投入10万亿日元引进50万印度年轻人。
这一切的根源,要从日本的人口危机说起。如今的日本,老龄化已严重到触目惊心的程度:便利店收银台后是拄着拐杖的银发老人,动作迟缓得让人不忍催促;出租车司机戴着厚厚的老花镜,需凑近屏幕才能看清导航;餐馆里上菜的是70多岁的老奶奶,端盘子的手微微颤抖。整个国家仿佛一台运转了几十年的旧机器,每个零件都在吱呀作响,透着深深的疲惫。
这种疲惫最直观的体现是人口的持续萎缩。2025年上半年,日本新生儿仅33.9万,死亡人数却高达83.7万,相当于每出生1个婴儿,就有2.5人离世。更严峻的是,全年人口预计净减近100万,相当于一座广岛市凭空消失。这只是开始,到2030年,日本劳动力缺口将达600万,医院缺医护、工厂缺技工、养老院缺护工,甚至IT公司都招不到程序员,养老院里出现“老人照顾老人”的荒诞场景。
被逼到绝境的日本,只能打开移民大门,而印度成为了他们选中的“救星”。选择印度,日本其实别无他法:印度人口超14亿,平均年龄仅28岁,比日本的49岁整整年轻一代人;更关键的是,印度每年有几十万理工科毕业生,英语好、懂计算机、能吃苦、肯加班,在日本政府眼中,这无疑是一座行走的“人口金矿”。
但这一政策遭到了日本民众的强烈反对。日本人骨子里的排外情绪,加上对多元文化的戒备,让他们对引进印度人充满担忧。看着欧洲的现状——英国首相是印度裔、法国街头遍布非洲裔、加拿大快成“印度第二”,很多日本人直言“要完蛋了”。东京、大阪本就拥挤,再涌入几十万外来人口,房租、物价、交通压力将急剧攀升,宗教信仰、饮食习惯等文化冲突更是难以避免。如今在东京银座,浓郁的咖喱味已隐约盖过寿司的清香,保守派担心这种变化会彻底改变日本的本土特色。
日本政府也有苦难言:机器能替代部分劳动力,却无法替代全部——AI会写代码,但不会照顾老人;机器人能炒菜,却没法哄孩子。当社会严重缺人时,国家只能像企业一样“对外招聘”。但他们心里清楚,引进印度人只是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
日本人口危机的根源,在于生养孩子的成本过高:一个孩子从出生到大学毕业,至少要花费1500万日元(约合75万人民币)。年轻人面临着工资不涨、物价飞涨、房价高企、通勤时间长、教育竞争激烈等多重压力,日本女性更是夹在了你职场和家庭之间,生育往往意味着职业生涯的中断,导致越来越多女性选择不婚不育。这种高理性、低欲望的社会风气,正在慢慢吞噬日本的未来。
雪上加霜的是,二战后日本就出现了海外移民浪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几十万人移民巴西、秘鲁,如今这些地方形成了成熟的日裔社区,反而吸引着日本年轻人继续外流,这让日本对印度劳动力的需求更加迫切。
大量引进印度人后,日本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看看其他国家的例子或许能找到答案:加拿大温哥华的沙滩上出现随地大小便的痕迹,英国莱斯特成了“小印度”,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前常有跳宝莱坞舞蹈的人群,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下非洲裔青年成群,德国柏林地铁里阿拉伯语交谈声盖过德语。
这些场景,已经在日本悄然上演。或许几十年后,东京街头会飘满咖喱香,寿司和咖喱会融合成新菜品,日本爱情片里也会出现印度裔男主角,那时的日本或许还叫日本,但内核早已改变。
说到这里,看似在讲日本,实则是在警示中国。正如开头所说,印度人不仅往日本跑,也在大量涌入中国。今年一季度,印度来华人数暴涨320%,这背后既有中国经济的吸引力,也反映了全球人口流动的趋势。
日本的教训值得我们警惕:既要关注印度人大量涌入带来的影响,更要正视自身的人口问题。解决好年轻人“不敢结婚、不敢生孩子”的痛点,增强社会的内生动力,才是比引进外来劳动力更根本的办法。毕竟,一个国家的未来,终究要靠自己人来撑起。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