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回流,不是“返乡养老”,而是“无处可去”。
最近农业农村部紧急开会,强调要“防止规模性返乡滞乡”,这话说得委婉,但背后是刺骨的现实:几百万建筑工人失业了,城里待不下去,农村又接不住。
![]()
数据显示,2023年建筑业农民工一年就少了650万,两年累计近千万。曾经在工地扛钢筋、绑模板、一年挣十几万的壮劳力,如今站在老家村口,茫然四顾:地荒着,房塌着,孩子上学要钱,老人看病要钱,自己却没了收入来源。
![]()
有人幻想:“回村种地多好,空气清新,电价便宜,还能打麻将。”
可现实是:一亩地刨去种子化肥,纯收入不到千元;养几头猪,遇上行情波动,血本无归。没有规模化经营,没有产业链支撑,单靠“小农经济”,连温饱都难保,更别说还房贷、供孩子上大学。
更麻烦的是,这批返乡者不是老人,而是青壮年。他们习惯了城市节奏,见过世面,不甘心一辈子守着三亩薄田。可农村既没产业,也没岗位,连个像样的就业帮扶车间都寥寥无几。
于是,“滞乡”成了新困境,人回来了,心没安下,活没干上,日子一天天耗着。
![]()
问题出在哪?
一是农村“动不了”。想搞旧村改造、修路治河、发展旅游?动一块地,亲戚翻脸;占半分宅基地,全村开会吵架。集体利益难协调,资本不敢进,项目推不动。
二是“没人带”。乡村振兴缺的不是政策,是能带头的人。谁能把土特产做成品牌?谁能对接电商、搞深加工?谁能让年轻人觉得“在家也能赚钱”?目前多数乡村,仍是“老人守村、青年外逃”的死循环。
而最危险的信号是:如果返乡青年长期无业,不仅影响家庭生计,还可能动摇农村稳定。土地撂荒、技能退化、债务累积……久而久之,连“最后退路”都保不住。
农业农村部提“两稳一防”,方向对,但关键在落地。光设几个公益性岗位(比如扫大街、看水库),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光喊“发展乡村旅游”,没有客源和运营,也只是画饼。
![]()
真正要做的,是把农村变成有生产力的地方:支持合作社搞规模化种植,引入冷链和加工厂;鼓励返乡青年做电商、开民宿、办小型作坊;政府搭台,帮特色农产品打通销路,而不是只发补贴。
更重要的是,别再把农村当成“兜底容器”。农民工不是“闲人”,他们是国家建设的脊梁。当城市不再需要他们的汗水,农村就必须长出新的机会,让他们体面谋生,而非被动“躺平”。
![]()
否则,今天你看到的“返乡潮”,明天可能就是“返贫潮”。
乡村振兴,不是让农民回去种地,而是让农村值得留下,让奋斗有回报,让回家不再是退路,而是选择。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