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第一财经
跨境ETF“热”与“险”背后,机构激辩AI是“泡沫”还是“繁荣”
“特此提示投资者关注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溢价风险,盲目投资可能遭受重大损失。”近期,这样的风险提示公告在跨境ETF中密集刷屏。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四季度以来,有33只产品合计发布超过500条溢价风险提示,其中11只产品预警次数超过20次,美日主题产品成为溢价“高发区”。
多只产品保持高溢价状态,甚至频频出现临时停牌情况。如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的IOPV溢价率连续25个交易日保持在10%以上,仅11月就连续12个交易日发布溢价风险提示及停牌的公告。
与高溢价相伴生的,是跨境ETF赛道的爆发式增长,年内整体规模增幅近117%,远超A股ETF同期增速。随着近来海外市场出现震荡调整,叠加市场对AI泡沫的热议,这场跨境投资热究竟是资金对海外资产的迫切追逐,还是暗藏风险的“价格泡沫”?
美日跨境ETF“高烧不退”
11月18日早盘,景顺长城基金一则公告揭开了当前跨境ETF市场的热度一角。公告内容显示,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的二级市场交易价格明显高于基金份额参考净值,出现较大幅度溢价,因此开市停牌一小时。
据第一财经统计,这是该基金自月初以来连续发布的第12则关于溢价风险提示及停牌的公告。经过停牌冷却,截至当日收盘,该产品的IOPV溢折率仍达14.82%,虽较前一日的18.03%回落3.21个百分点,但依旧稳居跨境ETF溢价率榜首。
这种溢价情况并非个例。Wind数据显示,18日,就有20只跨境ETF集中发布溢价提示,前一交易日的提示数量更达22只,涵盖多只跟踪纳斯达克100、日经225等热门指数的产品。
尽管多家基金管理人在公告中明确提示,若后续溢价幅度未有效回落,将通过申请临时停牌、延长停牌时间等方式强化风险警示,避免投资者盲目跟风。但拉长时间来看,跨境ETF的溢价预警已形成“常态化”态势。
据第一财经初步统计,在四季度以来的29个交易日中,全市场至少有33只跨境ETF产品累计发布超过500条溢价风险提示甚至停牌预警公告,其中投资美国、日本资本市场的产品成为溢价“高发区”。
从预警频次来看,多只产品已陷入“高频预警”状态,区间预警次数超20次的产品达11只。华夏野村日经225ETF、华夏纳斯达克100ETF分别以39条、34条预警居前,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景顺长城标普消费精选ETF以及博时、富国、国泰等公司旗下的纳斯达克100ETF预警次数均达到29条,平均每个交易日至少发布1条。
不过,高溢价并非“价值高地”。一位大型基金公司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溢价本质是价格泡沫,而非价值增长。一旦市场情绪降温、资金撤退,溢价空间将迅速收敛。“高位接盘”的投资者将直接承受价格下跌的损失,即便其跟踪的指数本身并未下跌。
即使密集提示风险甚至停牌,但这类产品的高溢价风险仍在持续。截至18日,有9只跨境ETF的IOPV溢价率高于5%,前一日则有21只。其中,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的IOPV溢价率已连续25个交易日超过10%,汇添富纳斯达克100ETF也连续8个交易日超10%。
高溢价“虚火”何来?
所谓溢价,即ETF二级市场交易价格高于其实际净值(IOPV)。简单来说,假设某产品的溢价率为20%,说明实际价值只有100元的基金份额,却要花120元才能买到,相当于提前“预支”了20%的涨幅。
对于这一现象,有基民在社交平台上反映:“跟风买入后,没想到溢价这么高,现在每天提心吊胆。”那么,推高溢价的“虚火”究竟从何而来?
“溢价反映了市场情绪的微妙变化,某种程度表明产品受追捧。”华南某基金人士认为,核心矛盾在于QDII额度“瓶颈”与资金需求的错配,此外,标的指数的稀缺性、外汇波动预期及短期市场炒作行为等多方面因素进一步加剧了供需失衡,背后其实是旺盛的投资者海外资产配置需求。
热度之下,近年来,跨境ETF赛道爆发式增长。Wind数据显示,截至11月17日,跨境ETF总规模达到9202.88亿元,较去年底的4242.2亿元增长近117%,而A股股票型ETF的同期增速约28%,跨境产品的吸金效应一骑绝尘。
细分赛道中,头部产品的规模扩张更为惊人,百亿元规模以上的产品从11只翻倍至22只。其中,富国中证港股通互联网ETF的基金规模达到845.76亿元,华夏、华泰柏瑞基金旗下的恒生科技ETF等港股相关产品规模均突破420亿元。
主投其他市场的产品中,同样出现大规模产品。广发纳斯达克100ETF、博时标普500ETF等聚焦美股市场的基金规模超200亿元,分别为296.47亿元、221.2亿元。国泰纳斯达克100ETF、景顺长城纳斯达克科技市值加权ETF则超过120亿元。
在需求持续升温下,公募行业近年来加快布局脚步,且不断扩张范围。从投资范围看,跨境ETF已从早期的港股、美股为主,拓展至全球多元化布局。除了传统热门的美日市场,跟踪法国CAC40、德国DAX、巴西IBOVESPA等指数的产品陆续上市。
如10月底,行业首批投资巴西的跨境ETF,即易方达伊塔乌巴西IBOVESPAETF和华夏布拉德斯科巴西伊博维斯帕ETF宣告一日售罄,募集上限均为3亿元。上亿资金争抢有限额度,导致二者发行配售比例均不到12%,足见市场热情。
在需求端持续升温的同时,供给端的制度创新也在加速。11月10日起,工银南方中国、南方恒生生科、招商恒生科技等6只ETF产品正式纳入“南向ETF通”名单。这是该机制首次纳入包含40%非港股资产的ETF,标志着跨境投资渠道进一步拓宽。
AI是“泡沫”还是“繁荣”?
进入11月,海外市场波动显著加剧。截至17日,纳斯达克指数单日收跌,月初以来累计跌幅达4.29%;日经225指数更在18日重挫3.22%,创下4月10日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月内累计跌幅超7%。
受此拖累,跨境ETF成为当日ETF跌幅榜的“重灾区”。18日收盘数据显示,全市场ETF跌幅前20名中,跨境产品占比近半。其中,汇添富纳斯达克100ETF以-4.99%领跌,华安三菱日联日经225ETF紧随其后,单日跌幅4.27%。工银瑞信、国泰基金旗下的中证港股通汽车产业主题ETF等多只港股相关产品亦跻身跌幅前列。
对于此次调整,受访人士大多认为,短期扰动与长期产业趋势需分开看。“近来中美博弈加剧加大了市场的波动和脆弱性,但也进一步强化了AI军备竞赛的产业逻辑。”招商基金投研人士对第一财经表示,美股盈利趋势暂未改变,行情拐点需等待AI产业逻辑自身的证伪。
10月以来,市场对AI是否存在泡沫的讨论明显升温。华泰证券研究所易峘团队认为,当前科技行情主要集中在优质的大市值头部个股,这也是投资者对股市是否已经泡沫化有分歧的核心原因。从更中长期的角度看,美股有可能会经历一段泡沫化过程。
“AI是‘泡沫’还是‘繁荣’,未来2至3年的验证期或是关键。”天风证券固收首席分析师谭逸鸣认为,要避免泡沫破裂,AI需展示出更广泛、更深入的实际价值。若还看不到实质性改变,企业和投资者信心落空,市场情绪或将急剧转变。
不过,多数机构对短期调整后的美股仍持谨慎乐观态度。前述招商基金投研人士认为,短期在科技公司盈利没有转变的情况下,美股科技股或仍处于可以持有的状态。AI繁荣的大逻辑暂时没有改变,宏观因素在强劲的产业趋势下影响趋小。接下来可考虑适度增加防御性仓位。
“美股回调是暂时的,6至12个月维度仍看好美股走势,除非微观和宏观数据出现较大的变盘点。”上海某财富投顾人士也有类似看法,他表示,当前科技企业投资和债务水平远未过热,AI仍处于早期阶段,尚需要时间去证伪或证实。
博时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对第一财经说,目前AI从需求、能力以及估值来看,都还没有到过于泡沫化的程度,短期情绪可能会导致市场波动,在财政和货币“双宽松”、科技投资仍持续的环境下,美国信用周期和盈利可能会继续向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