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广西频道
在广西浦北县龙门镇的大红柑种植基地里,柑树层叠如翠,青果满缀枝头。与传统果园里果农肩挑施肥的景象不同,在这里,智能喷头正于树冠间均匀洒出细密水雾,管理人员轻点手机APP,便能实现对每一棵果树的精准灌溉与远程管理。这幅充满未来感的田园图景,正是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落地生根的生动缩影。近年来,浦北县紧抓陈皮特色产业,依托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投入契机,大力推进大红柑智慧农业示范带建设,推动种植、加工、仓储全链条向现代化、智慧化转型升级,为传统产业插上科技之翼,探索出一条革命老区产业振兴的新路径。
智慧种植:从“靠天吃饭”到“知天而作”
“过去种柑,全凭经验,看天吃饭。现在,我们靠数据说话,精准管理。”广西柑浦堂健康产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浩指着基地里的智能设备介绍。
“大家现在看到的,是一个正被科技重塑的智慧果园。”浦北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陆建疆介绍道,“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600万元的核心引领下,我们总投资1500万元,为800亩大红柑基地装上了‘智慧大脑’——水肥系统能实现精准滴灌与植保,AI监测设施像‘哨兵’一样守护果园生态,而即将通车的山地轨道,将彻底解决困扰我们多年的丘陵运输难题。”
面对浦北丘陵地形和高大树种的种植特点,这些智慧设施的设计充满了巧思。陈浩详细解释了水肥一体化系统的“分层供给”设计:“针对大红柑树体高大、冠层分明的特点,我们为树冠的上、中、下层分别配置了微喷、滴灌和渗灌,像给不同年龄的孩子准备不同食物一样,实现精准供给。”这种精细化管护,使水分利用率提高了40%,氮肥利用率从30%提升至55%,药液沉积率从45%提高至78%,大幅降低了资源浪费和面源污染。而轨道运输和无人机作业则使人工成本降低了70%,并有效规避了高空作业风险。
与此同时,该基地在树盘周围铺设渗灌管,通过低流量持续渗透,满足根系集中区的养分吸收需求,同时防止地表径流。值得注意的是,布局时主管道要沿基地等高线铺设,减少水压波动;支管间距控制在15~20米,确保覆盖半径重叠;滴头间距根据树龄调整(幼树0.5米,成树1米),避免资源浪费。
这些“黑科技”的加持,让提质增效立竿见影。陈浩提供了一组对比数据:通过数字化管理,基地优质果率从原来的60%大幅提升至85%,亩均产值从传统模式的约2.5万元增长到超过4万元。同时,绿色防控技术的应用使农药使用量减少了40%,生产的陈皮产品农残达标率达到100%。“品质和效益实现了双飞跃,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
不但如此,柑橘产业的“头号杀手”——黄龙病也在智慧生态管理体系面前被有效“拿捏”。陈浩介绍,该系统可以通过AI摄像头和多光谱无人机,能在树体出现明显症状前30天识别出“潜伏病树”,并实现72小时内精准清除,切断传播途径。更重要的是,该系统能根据不同树龄的抗病差异性,实现“量身定制”的防控。“小树重在打好‘免疫基础’,大树进行系统化防护,老树则着力延缓衰老、修复‘血管’。”陈浩细算了一笔账,这套组合拳下来,示范基地黄龙病发病率可被控制在0.8%以下,农药用量减少54%,生物防治比例提升至38%,每亩收入比传统果园高出2.1万元。
在应对自然灾害方面,智慧系统更是展现出强大优势。它通过对接气象卫星和地面传感器,能提前72小时识别极端天气风险,并自动启动应急预案。与此同时,灾中系统能动态调控,如快速排涝、智能配给修复性水肥;灾后则通过数据生成最优恢复方案,实现“抗逆训练”,极大提升了传统农业的抗风险能力。
产业重构:从“分散零碎”到“集约智慧”
智慧技术的注入,不仅改变了种植环节,更深刻影响了区域传统的种植结构与生产模式。
“项目推动生产布局从‘分散零碎’转向‘集约连片’。”浦北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陆建疆表示,通过智能灌溉系统与大数据平台的综合运用,全县成功整合零散耕地,建成850亩连片智慧果园。至2025年,平睦镇建成万亩级智慧柑园,规模达到传统分散模式的20倍。在17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支持下,龙门镇陈皮产业园通过科学规划,形成智能育苗区(年产无毒苗木500万株)、AI监控核心区与机械化采收带协同发展的精准化管理格局。
与此同时,生产主体也在升级换代。在“企业+数字化示范基地+农户”模式推动下,浦北县散户占比由72%降至35%,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托管比例则提升至60%,有效推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机衔接。
种植模式从依赖“经验主义”转向推行《柑橘品质智能管控生产技术规范》等团体标准,施肥精度可达±5克误差。裂果率显著降至3%。生态化种植取得显著成效,智能水肥系统带动化肥用量下降54%,间作紫云英等绿肥面积扩至3万亩,“柑-草-菌”生态循环体系日益完善。
作物结构也随之优化聚焦。大红柑在项目区的主导地位日益凸显,其种植占比从25%迅猛提升至68%,甘蔗等传统作物已转为轮作补充。目前,龙门镇大红柑种植面积已达6.2万亩。同时,无病毒数字化育苗基地年供应300万株优质种苗,彻底改变了传统自繁苗的落后方式。
人才支撑:从“技术短板”到“产才融合”
智能化转型,人才是关键。面对农村人群对智能化技术应用相对薄弱的现实,浦北县打出了一套“育引留”组合拳。
“我们强化本土人才培育,破解技术应用短板。”龙门镇党委副书记李瑞雁介绍,针对农村群众对智能化技术接受较慢的特点,龙门镇依托陈皮协会党委实施“点单式”培训,根据果农和企业的具体需求设计课程。例如开设电商直播课程,聚焦短视频拍摄、直播话术设计、AI脚本撰写等实用技能,2025年已举办6期培训班,累计培训超200人,直接带动陈皮电商销售额增长35%。同时通过“双培双带”工程赋能本土精英,把党员培养成致富带头人、将致富能人发展为党员,形成示范效应。就像林塘村党总支书记容家良通过技术指导带动40余户脱贫户参与陈皮剥果务工,日均工资超150元,实现产业技能与经营能力的双向提升。同时成立“全链条”人才队伍,涵盖种植、加工、仓储智能化管理等环节,培育既懂传统工艺又能操作智能设备的复合型人才。不但如此,龙门镇还与职业院校合作开设陈皮产业相关技能订单班,定向培养智能设备操作、数据监控等岗位人才。
在人才引进方面,龙门镇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激活乡村发展动能。一是“乡情感召+政策激励”引凤还巢。建立龙门籍在外人才信息库,对技能型人才提供创业补贴(如厂房租金减免、设备采购补贴)和荣誉激励。2022年以来已吸引69名退役军人、大中专毕业生返乡创业,其中15人创办了陈皮加工智能化协作车间。二是柔性引才深化技术合作。与科研机构、科技企业合作,短期引进技术专家指导智能设备应用。例如在浦北陈皮智能公共仓建设中,引入机器人搬运系统开发团队,通过“导师带徒”方式培养本地运维团队,实现人力成本降低40%。
为了留住人才,龙门镇优化就业生态。龙门镇首先构建“园区+车间+庭院”多层级就业载体,通过陈皮产业园提供技术密集型岗位(如智能仓储管理),村级车间提供设备操作岗位,庭院经济吸纳灵活就业。例如全镇布局200余个家庭式陈皮加工点,为留守妇女等群体提供“家门口就业”机会,月均增收2000元以上。其次,完善职业发展通道,制定人才晋升体系,如电商达人可晋级为品牌推广大使,技能型农民可评聘为“乡村工匠”。目前,龙门镇已有25名党员致富带头人进入村“两委”班子,形成“能者有位”的激励机制。最后是强化服务保障留住人心,配套人才公寓、子女入学优先等政策。
“通过本土培育精准化、人才引进多元化、服务保障人性化,我们正在形成‘技能提升—就业增收—职业发展’的良性循环。”李瑞雁总结道。
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的注入,如同为产业升级提供了“精准滴灌”的源头活水,在浦北这片红色热土上激荡出深刻的变革浪潮。从传统种植到智慧管理,从分散经营到集约发展,从单一生产到全链升级,浦北陈皮产业的蜕变,不仅是产值数字的跃升,更是一场从生产方式到发展模式的深刻革命。(彭丽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