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在阅读此文之前,辛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编辑|L.Y
前言
日本有事就是美国有事?美国用实际行动证明,日本有事不代表美国有事!
曾被中方多次点名撤走“堤丰”中程导弹系统的美军,这次是真的撤了,原因并不复杂,明眼人一看就是不想给高市早苗撑腰,高市早苗的算盘这次是彻底落空了。
![]()
美军此次撤离全程保持低调,与 9 月部署时的公开姿态形成鲜明反差。根据日本防卫省 11 月 17 日发布的通报,“堤丰” 系统的撤离工作于当日完成,涵盖导弹发射车、指挥通信车及配套 “战斧” 巡航导弹储运单元。岩国市役所相关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透露,“直至收到防卫省通知,才知晓系统已撤走,此前未获任何提前预告”,这种 “先行动后告知” 的模式,凸显美军决策的自主性与对日方的轻视。
![]()
撤离轨迹通过多方信息得以还原。日本《朝日新闻》11 月 18 日借助卫星图像追踪发现,11 月 17 日凌晨 5 时许,美军 C-17 运输机从岩国基地起飞,将导弹发射单元运至关岛安德森空军基地;同日上午 10 时,剩余装备通过海运离开长崎港,目的地同样为关岛。
美国驻日司令部在 11 月 17 日的声明中,仅以 “全球兵力调整” 为由解释,未提及是否重新部署,也未回应与东亚局势的关联。而 9 月 11 日至 25 日 “坚毅之龙” 军演期间,美军曾邀请日本媒体拍摄装备卸载过程,还联合自卫队举行 “威慑展示” 仪式,两次截然不同的态度,暗示美军战略考量的转变。
![]()
此次撤离更与中方多次反对直接相关。9 月系统随军演部署后,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明确指出,“美方、日方不顾中方严重关切,执意以联合演训之名在日部署‘堤丰’中导系统,中方对此强烈不满、坚决反对”;11 月 7 日高市早苗在国会将 “台湾有事” 定义为 “日本存亡危机事态” 后,中方于 11 月 13 日由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召见日本驻华大使金杉宪治提出严正交涉,14 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再次重申反对立场。日本《产经新闻》11 月 18 日分析称,美军选择此时撤离,是 “避免因日本激进政策卷入与中国的冲突”,也是对中方立场的间接回应。
值得注意的是,撤离前民间抗议已持续发酵。11 月 10 日,广岛县、山口县的市民团体联合向防卫省提交请求书,担忧 “堤丰” 延期部署成为常态,要求敦促美军撤走装备。市民团体代表直言,“这套系统会加剧地区紧张,岩国基地不应成为冲突风险点”,民间压力也为美军撤离提供了隐性背景。
![]()
高市早苗的 “同盟幻想” 破灭
高市早苗政府对 “堤丰” 系统的期待,在 9 月军演期间表现得尤为明确。9 月 20 日,高市在岩国基地视察时公开宣称,“‘堤丰’系统是美日同盟深化的核心标志,能为西南诸岛安全提供关键支撑”,甚至暗示其 “射程可覆盖中国东部沿海”。当时日本防卫省还计划在 10 月至 12 月,以该系统为核心开展 3 次 “反舰打击” 军演,凸显对这套装备的依赖。
但美军的拖延撤离已埋下裂痕。按日本防卫省最初表态,“堤丰” 系统应在 9 月 25 日军演结束后一周左右撤走,即最晚 10 月 2 日离开。但进入 10 月后,美军以 “设备维护”“数据收集” 为由多次推迟,期间还在 10 月 15 日调用该系统参与美军 “利剑” 军演,发射模拟弹攻击琉球群岛靶场。日方曾乐观认为这是 “长期部署的信号”,高市早苗在 10 月 20 日的参议院答辩中还表示 “正与美方协商后续合作”,却未察觉美军已在酝酿撤离。
![]()
美军撤离的深层逻辑,是对高市激进政策的 “风险切割”。美国《外交政策》杂志 11 月 18 日披露,美军太平洋司令部 11 月 10 日的内部评估认为,“日本对华强硬立场可能将美军设施卷入冲突”,而 “堤丰” 作为进攻性武器,极可能成为 “冲突初期打击目标”。撤离该系统,既是避免美军人员装备遇险,也是向中方释放 “不愿绑定日本政策” 的信号。
这一局面让高市政府陷入被动。11 月 18 日,高市紧急召见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要求 “明确同盟承诺”,但伊曼纽尔仅重申 “同盟牢固”,未回应补充部署问题。会谈后,日本官房长官不得不承认 “双方在安全议题上存在认知差异”。
![]()
国内舆论批评声也随之高涨,日本前首相野田佳彦 11 月 16 日批评称,高市言论 “导致中日关系陷入非常严峻的局面,相当轻率”,前首相鸠山由纪夫 11 日也发文反对其干涉台湾问题。《朝日新闻》11 月 18 日民调显示,高市内阁支持率跌至 38%,较 11 月初下降 3 个百分点,“对美同盟信任度” 仅 41%,创其执政以来新低。
![]()
全球战略优先于地区同盟
美军撤离并非临时决定,而是全球战略调整的体现。从地缘格局看,2025 年 10 月以来,俄罗斯在乌克兰边境加强部署,中东以色列与伊朗冲突升级,美军需将更多资源调往这些地区。美国国防部发布的《全球兵力部署报告》显示,美军在印太地区的兵力占比从 2024 年的 60% 降至 55%,部分海空力量已调往欧洲。在此背景下,“堤丰” 系统成为 “可牺牲资源”,撤走既能减少印太存在,又能避免卷入中日冲突。
对华策略上,美方试图 “降温” 而非 “升级”。尽管美国仍将中国视为 “战略对手”,但 2025 年以来中美在经贸、气候领域已形成合作 ——10 月双方达成《新能源领域合作备忘录》,11 月还计划举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会议。美方不愿因日本议题破坏整体关系,尤其中方已将 “堤丰” 系统视为 “红线”,多次警告 “不撤走将采取反制”。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研究员迈克尔・奥汉隆分析称,“撤离是美方的战略让步,既缓和中美紧张,也向日本施压”。
![]()
同盟管理层面,美方更想 “敲打” 日本以强化主导权。长期以来,日本在美日同盟中处于从属地位,但高市政府近期的激进政策 ——11 月 7 日涉台言论、11 月 14 日派舰艇参与南海军演,均未与美方充分协商,这种 “单边行动” 与美方 “让盟友承担责任但不主导战略” 的诉求相悖。美军撤走导弹,本质是提醒日本 “同盟需遵循美方节奏”。美国驻日大使伊曼纽尔 11 月 18 日采访中隐晦表示,“同盟合作需双方协调,单边行动会影响效果”,间接批评高市政府。
![]()
美日同盟裂痕与日本调整
对日本而言,此次撤离迫使政府重新审视外交策略。高市早苗此前以 “强化美日同盟” 为核心,但美军撤离让其意识到 “同盟不可靠”。日本《读卖新闻》11 月 20 日报道,防卫省已启动 “自主研发中程导弹” 研究,计划 2027 年前投入 5000 亿日元,试图减少对美军依赖;同时加速修订《国家安全保障战略》,计划将国防开支从 GDP 的 2% 提升至 2.5%。但这种 “自主扩军” 可能引发东北亚军备竞赛,反而加剧日本安全困境。
![]()
美日同盟的 “利益优先” 本质也随之暴露。长期以来,美国通过 “安全承诺” 换取日本配合 —— 日本承担 70% 驻日美军费用,还在半导体、新能源领域配合美国对华施压。但当日本政策与美国全球战略冲突时,美方会优先考虑自身利益。这种 “功利性同盟” 关系,让日本未来寻求支持时更谨慎,也可能导致双方在更多议题上分歧。例如,美方希望日本承担更多防务开支,却不愿为其激进政策买单,诉求差异可能进一步扩大。
![]()
结语
对东北亚局势而言,短期或现 “降温” 迹象。“堤丰” 系统的部署曾被视为 “加剧紧张” 的因素,其撤离可减少中方安全顾虑。11 月 19 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表示,“希望美方停止地区军事对抗,日方吸取教训”,表达对和平稳定的期待。但长期来看,若日本加速自主扩军或继续在台海、钓鱼岛挑衅,仍可能引发新风险,东北亚稳定需各方共同维护。
参考信源: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