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资本开支分析:AI驱动下的创新高投入
2025年第三季度,全球四大云服务提供商(CSP)——亚马逊(AWS)、微软(Azure)、谷歌(GCP)和Meta——在AI浪潮的推动下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资本开支扩张态势。四大巨头第三季度合计CAPEX接近1200亿美元,同比增速普遍超过50%。
表1:2025年Q3四大云巨头资本开支对比(单位:亿美元)
![]()
投资结构特征:具有鲜明的定向性与技术集中性。谷歌约60%的投资投向服务器(主要为AI芯片);微软约一半CAPEX用于短期采购GPU和CPU。这反映了当前AI算力需求的紧迫性,投资已从广泛的基础设施转向高度集中的算力资源。
二、 CAPEX到收入的传导路径:三阶段模型
云业务的资本开支转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涉及多阶段、非线性的复杂过程,需要经历产能建设、收入转化与利润优化三个关键阶段。理解这一传导路径,是评估云厂商在AI时代投资效率与长期价值的核心框架。
阶段一:产能建设 → 形成算力储备
在此初始阶段,资本开支主要投向物理基础设施的构建。投资方向高度集中于三个方面:数据中心建设、AI芯片(如GPU/TPU)采购以及高速网络设备的部署。该阶段的关键先行指标并非财务数据,而是物理产能指标,如新增的电力容量和芯片储备量,因为这些直接决定了可用的算力上限。从资金投入到算力上线,通常存在2至4个季度的滞后周期,因此厂商必须基于对未来需求的预判进行前瞻性布局。当前亚马逊和微软管理层频频提及的“电力瓶颈”,正是这一阶段核心制约因素的具体体现。
阶段二:产能释放 → 实现收入转化
当算力储备就绪后,便进入至关重要的货币化阶段。充足的产能通过三类服务转化为实际收入:
其一,传统云服务(IaaS/PaaS),如计算、存储和数据库,它们仍是当前云收入的基本盘和主体;
其二,AI基础设施服务,主要满足大规模模型训练与推理的爆发性需求,是当前增长最迅猛的引擎;
其三,AI应用服务,例如微软的Copilot和谷歌的Gemini API,它们不仅能直接产生收入,更重要的是能“拉动”底层算力的消耗。此阶段的效率核心取决于容量利用率与收入转化率。
这三类服务共同构成了立体的收入矩阵,其组合的健康度与增长潜力,是衡量云厂商商业化能力的试金石。
阶段三:规模效应 → 驱动盈利提升
当收入转化进入良性轨道后,商业逻辑演进到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第三阶段。这一阶段的核心是释放规模效应,其盈利提升主要通过三种机制实现。
首先是固定成本的稀释,随着收入规模的不断扩大,庞大的前期数据中心和硬件投入被分摊到更多的服务订单中,从而显著摊薄单位成本,提升毛利率。
其次是高利润服务占比的提升,相较于利润率相对较低的基础设施服务,AI应用等上层服务的利润空间更为丰厚,其收入占比的提高将直接优化整体利润结构。
最后是定价策略的优化,随着对市场需求的深入理解和竞争格局的清晰化,厂商可以更精准地定价,实现从“抢占份额”到“追求价值”的战略转变,最大化每一单位算力的经济回报。
综上所述,云业务的CAPEX传导路径清晰地呈现为“资本投入→ 形成产能 → 高效变现”的逻辑链条。当前,市场的关注焦点已经从过去惊叹于“投了多少钱”的宏大叙事,转向了更为务实地拷问“变现效率如何”的业绩验证,这正是判断一家公司能否在AI时代胜出的关键。
三、 云业务表现:增长加速与格局分化
在巨额资本开支的推动下,四大CSP的云业务在2025年第三季度呈现出强劲增长态势,但各厂商之间表现出明显的增长分化。
微软FY26Q1智能云营收309亿美元(yoy+28%),超VA一致预期2.07%;其中Azure及其他云服务收入同比+40%,优于此前指引的37%。智能云业务超预期增长主要得益于公司产能增加以及大型客户(OpenAI等)订单快速增长。
谷歌云表现尤为亮眼,25Q3营收达到152亿美元,同比增长33.5%,增速远高于24年同期的17%,增速高于第二季度的32%,呈现同比和环比均加速态势。更值得关注的是,谷歌云的盈利能力显著提升,营业利润率提升至23.7%,同比大幅提高6.6个百分点。这证明谷歌在AI云服务领域的全栈自研优势——包括自研TPU芯片、大模型和云计算平台——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财务回报。
亚马逊AWS在25Q3实现营收330亿美元,同比增长20%,这是自2022年底ChatGPT发布以来最强劲的同比增长率。AWS营业利润率为34.6%,环比增长1.7个百分点,但同比下降3.4个百分点,主要因自研芯片Trainium2订单供不应求,订单规模已达数十亿美元,环比增长150%。AWS的增长得益于多重因素:一方面,生成式AI需求持续爆发;另一方面,亚马逊与OpenAI签署的为期七年、价值380亿美元的GPU供应协议,彰显了其大规模数据中心网络的扩展能力。
表2:四大CSP厂商2025年第三季度云业务表现对比
![]()
从市场格局角度看,云市场竞争正从规模竞争转向技术差异化竞争。谷歌凭借其全栈AI优势(自研TPU+Gemini模型)实现了增速和利润率的双提升;微软通过与企业客户的深度绑定和Copilot的全面推广,巩固了在AI应用层的领先地位;亚马逊则依靠其完整的生态系统和基础设施优势,在AI算力规模上保持竞争力。
另一个关键观察点是云业务的未来能见度。截至第三季度末,谷歌云的积压订单达到1550亿美元,同比增长82%,环比增长46%。亚马逊的积压订单也已达到2000亿美元。这些庞大的积压订单为未来几个季度的收入提供了极高的可见度,也解释了为何云厂商纷纷大幅上调资本开支——需求实实在在超过了当前的供给能力。
四、 AI云服务繁荣下的三重挑战:供给、盈利与模式的抉择
痛点一:严重的供需失衡,增长受制于物理瓶颈
行业的首要挑战源于底层资源供给与爆发性需求之间的鸿沟。微软高管公开坦言,其Azure AI服务的客户需求“远远超过了我们现有的可用容量”。谷歌预计其服务器供给紧张的局面将持续至2026年。这并非个别厂商的临时困境,而是行业整体现状的缩影。
其背后的本质矛盾在于:AI算力需求正呈指数级增长,而数据中心的建设、电网的配套以及先进芯片产能的爬升,均属于线性且漫长的过程。这种发展节奏的错配,导致云厂商的收入增长在短期内并非受限于市场需求的广度,而是被物理供给的瓶颈所“封顶”。基础设施的规模,正直接决定着商业发展的天花板。
痛点二:加剧的盈利压力,高昂投入引发市场疑虑
在巨大的资本开支背后,盈利压力正日益凸显,并呈现出分化的态势。一方面,谷歌云的运营利润率实现了显著提升,达到23.7%,显示出其规模效应带来的改善;但另一方面,AWS的运营利润率却从历史高位回落至34.6%。这预示着在激烈竞争下,行业可能面临更加激烈的价格竞争与利润摊薄。与此同时,Meta在公布高昂的资本开支指引后,股价大跌超11%。这深刻反映了投资者普遍的担忧:动辄千亿美元的巨额投入,能否顺利转化为与之匹配的、可持续的未来利润?投资回报周期的长短与确定性,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绝对焦点。
痛点三:发展路径的战略分化:“全栈自研”VS“云+生态”
全球顶级AI云厂商已分化为两种模式,各有优劣:
表3:全球AI云巨头两种发展模式对比
![]()
五、结论与启示
整体来看,全球云计算产业正处于由“规模驱动”向“质量驱动”的结构性转折阶段。AI浪潮显著提升了各大CSP的增长弹性,但同时也考验其资本效率与战略定力。基于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三方面的观察与启示:
(一)短期视角:关注AI转化效率与盈利结构
在资本开支高企的当下,市场不应再仅仅关注厂商投入的绝对规模,而应敏锐地跟踪其将投入转化为实际收入和利润的效率。具体体现在三个关键运营指标上:
产能利用率:新增算力能否被快速、充分地投入使用,是衡量需求真实性与运营效率的首要标准。
AI服务收入占比:核心AI业务在总营收中的比重及其增速,直接反映了商业化落地的进程与市场接受度。
利润率波动:在激烈的竞争与巨大的投入下,利润率的稳定性将成为检验其定价能力、成本控制能力和商业模式韧性的试金石。
短期来看,谁的“转化效率”更高,谁就能在供给瓶颈期内更快地形成正向现金流,支撑其后续发展。
(二)长期视角:审视技术路线与战略韧性
从长期来看,全球云厂商的竞争焦点将从市场份额之争转向技术路线与生态体系的优劣博弈。
对于“全栈自研”派,其核心优势在于深度的技术协同与利润整合。通过自研芯片与软件栈的垂直优化,不仅能 potentially 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更能将硬件层的利润内部化,从而在技术迭代和长期成本结构上构筑起难以逾越的护城河。
对于“生态聚合”派,其成功关键在于平衡的艺术。需审慎管理对核心芯片合作伙伴的依赖风险,同时又要维持平台的开放性与灵活性,以吸引最广泛的开发者与客户。其长期价值将取决于生态系统的繁荣程度及其对多元需求的响应能力。
因此,长期竞争的胜负将取决于两条主线:技术自给能力(能否持续提升算力与算法一体化效率)与生态韧性(能否在复杂合作网络中保持平台黏性与议价能力)。
(三)投资视角:聚焦资本纪律与商业化路径清晰度
未来的投资逻辑将更倾向于资本开支纪律性强、商业化路径明确、并能通过规模效应对冲成本压力的厂商。在AI基础设施竞争进入“重资产时代”的当下,仅凭资本投入难以构筑持续优势;相反,具备精细化资本管理能力、能够将AI投入快速转化为可复用产品和高附加值服务的企业,才可能实现利润率的稳定改善。
此外,投资者应持续关注厂商在CapEx 投入与自由现金流平衡上的表现,以及AI业务在整体营收与利润结构中的占比提升趋势。随着算力价格逐步趋稳、AI应用商业化加速,行业盈利模型有望从“重投资驱动”转向“高利用率驱动”,即由追求扩张规模转为追求资本效率。
综上所述,AI驱动下的全球云产业正进入一个高投入、高增长但高分化的新阶段。短期看转化效率,中期看技术路径,长期看资本纪律,已成为评估云厂商竞争力的“三重坐标”。在此背景下,能够在算力供需紧平衡中保持高利用率、在生态共建中平衡风险与创新、并在资本投入中体现盈利韧性的企业,才是真正具备穿越周期能力的长期赢家。
对于长期看好人工智能产业的投资者,可通过相关指数产品便捷布局这一赛道。可以考虑跟踪人工智能指数的ETF,比如易方达中证人工智能ETF(159819,场外联接A类:012733;C类:012734),或易方达上证科创板人工智能ETF(588730)。
注:以上仅为对指数相关的客观展示,不代表指数及相关基金未来表现,不作为任何投资收益保证或投资建议。指数编制方案后续可能进行调整。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
风险提示:以上内容仅代表个人观点,不代表公司观点,亦不代表对市场和行业走势的预判,不构成投资动作和投资建议。建议持有人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审慎作出投资决策。本材料不构成公司任何业务的宣传推介材料、投资建议或保证,也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本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基金过往业绩和获奖情况不预示未来表现。投资者不应以该等信息取代其独立判断或仅根据该等信息做出决策。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投资者在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全面认识基金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在了解产品情况及听取销售机构适当性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投资期限和投资目标,对基金投资做出独立决策,选择合适的基金产品,完整版风险提示函详阅易方达官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