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10
被称为“山东屋脊”的沂源县平均海拔401米。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屋脊”与“闭塞”“贫穷”划等号。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工业发展“要啥啥没有,干啥啥不成”的贫困县,却在6年时间走出了4家上市企业。
沂源县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张克修回忆那段跌宕起伏的历史,感慨万千。
戴着贫困山区县帽子,如何发展工业?
“沂源县是一个纯山区县,曾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新中国成立之后才开始工业探索。”沂源县企业家协会秘书长张克修的开场白听起来有点“惨淡”。上世纪80年代他参加工作时,常听老人们说起有“山东屋脊”之称的沂源县那些穷苦的日子。
新中国成立后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沂源才围绕基本生活用品,发展起食品、木业、服装等手工业小作坊。1956年,全县较成熟的手工业社(组)有18个,较为固定的职工人数只有300人左右。六十年代中期开始,省属军工企业——“小三线”企业进入沂源后,沂源地方工业才开了头。技术、人才进来了,沂源工业逐步向药玻,五金、缫丝、纺织、化肥等领域拓展。
起步阶段,沂源工业发展也异常艰难。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1969年,沂源县玻璃厂筹建时期办公场景。
1970年,山东省药用玻璃股份有限公司前身沂源县玻璃厂投产。当时筹建投资只有29万元,这其中还有9万元的物资折款。为节省开支,筹建组用苇席扎成不足20平方米的棚子,搬进去两张破桌子、两把旧木椅,就是办公设备;一辆旧金鹿自行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一架地排车是唯一的运输工具。1970年4月车间和窑炉建成,从社会青年中招收第一批50名工人入厂,10月份正式开始生产。投产后不久,又面临原料短缺、产品产销脱节,运输环节破损率达20%,工艺、管理落后等等问题,企业连年亏损。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沂源县开始试行经营承包。一些成长比较好的企业凸显出来,进入八九十年代,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推进,沂源企业进行了比较彻底的改革,向着股份制、规范化方向发展。这个期间,沂源县有啤酒,火电、化肥等等生产项目,逐渐支撑起沂源县整个工业体系。后续这些企业都成长为沂源工业的支柱企业。
“这些企业基本上是在过去的县属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些骨干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沂源后来上市公司也是这些骨干企业通过改制逐步壮大的,和其他区县通过壮大民营企业实现工业发展,路径不太一样。”张克修1982年就在沂源物资系统参加工作,后来到县计划委员会、经贸局、工信局等部门,对沂源企业的发展情况非常熟悉。
发展路径不同,但企业面临的最大难题,几乎都是资金问题。沂源企业尤其苦于资金匮乏。张克修说,苦日子逼着人想办法,沂源企业的融资意识还是比较先进的。
2011年,证券日报刊文认为,淄博是全国最早开展股份制改革的地区,有当时全国有名的场外交易市场——淄博报价系统,也是近年来山东省各地市中对企业上市最重视和推动力最强的地区。这样的环境,培育了这块土地上的融资意识。
齐鲁股权交易中心成立以后,山东药玻等企业就在中心挂牌交易,就有部分职工持有公司股份,也有社会人购买股份。
进入21世纪之后,沂源工业面临的资金瓶颈更加凸显。“沂源县工业基础薄弱,怎么来进行合理的融资,怎么做大做强企业,怎么扩大影响……是当地政府和企业一直在考虑的问题。”张克修说,这时正赶上了国家进行资本市场建设,融资意识先进的沂源县,开始加快融资步伐。
![]()
1992年,淄博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创立大会。
6年间飞出4家上市企业
山东药玻是沂源县第一个上市企业。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沂源县玻璃厂转产抗菌素瓶(西林瓶),八十年代,生产逐步走向规模化,1988年更名为“山东省药用玻璃总厂”。
“那个时候山东药玻就坚持一条:在西林瓶这个小行业里,一定要做成龙头。本着这种理念,他们每年要进行生产线的建设、搞技术研发,不惜重金引进当时最先进的生产设备。”张克修介绍,企业一门心思搞生产,逐渐形成行业优势。
政协沂源县委员会和沂源县文化和旅游局编撰的《记忆沂源工业卷》,记载了山东药玻改进生产的几件大事:
1996年8月,“高档药瓶生产线”项目投产,引进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美国行列式制瓶机,开启公司引进国外先进生产线的先河。
公司长期技术攻关制瓶生产“四改五”,1998年5月获得成功,单机产量增加25%,技改技术属国内首创。
2000年,研制成功自动输瓶机,结束“人工提笼”历史,产品质量大大提高。
技术改造、生产流程优化等等都需要资本支撑,而上市是提高融资能力的最佳选择之一。山东药玻积极和上市平台对接,接受辅导,筹备上市。上市过程复杂繁琐,但通过上市流程,公司治理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合规性、信息披露等更加规范透明,企业也进一步明晰了未来的发展方向。
2002年6月3日,山东药玻在上海挂牌交易,成为沂源县第一家上市公司,也是中国药用包装行业首家上市公司。
“这是沂源县历史性的突破,政府和企业都极为振奋。”张克修介绍,有了榜样的示范作用,沂源工业发展迎来一波高潮:
2005年9月,瑞阳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上市。“这是沂源县第一个在海外上市的公司。把中国的产品拿到国外,让国外资本为我们买单,这也是让我们很自豪的一个事儿。”
2006年11月、2008年2月,山东鲁阳股份有限公司(鲁阳节能)、山东联合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化工),先后在深交所挂牌上市。
沂源这个贫困县的企业上市速度,震动全省乃至全国。
![]()
1999年,丹麦客户到山东瑞阳制药有限公司参观车间生产线。
大鸡烟、咸菜疙瘩和托举效应
证券日报曾以“沂源现象:一个地域的经典上市故事”为题,讲述了六年间沂源四家企业上市的“传奇”故事。文章认为,从深山里崛起的“四颗明珠”,无一例外推崇“把主业做到极致,才能把企业做到最好”的理念,不搞多元化经营,因此造就了三个全国行业“单打冠军”:山东药玻是国内规模最大、产品质量水平最高的药用玻璃包装企业,鲁阳节能是亚洲最大、世界第三的耐火陶纤生产企业,瑞阳是国内最大的头孢原料药生产厂。
张克修也从当地见证人的角度,给记者讲了两个故事。
一个是“大鸡烟”的故事。山东药玻董事长柴文,直到上市,办公室还是只有一张办公桌;几十年里,包括上市之后,一直抽两块钱一包的“大鸡烟”。他说,苦水里发展起来的企业,不能丢掉艰苦奋斗的精神,一把手必须带好头。
一个是咸菜疙瘩的故事。山东鲁阳节能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过去是一个镇办企业,条件艰苦,没有订单就没法发展。鲁阳节能董事长鹿成滨当年带着领导班子,背着煎饼卷和咸菜疙瘩到全国各地跑订单。不比吃穿比产品,鲁阳瞄准国际上同行业的先进产品下狠功夫学,用好的原材料,持续优化生产工艺,下定决心做最好的产品,心无旁骛搞生产。即便上市后好几年,企业办公楼还是以前的老楼,面积最大、装潢最好的房间是展览厅,那还是为了方便外国客户参观,企业特批的。
张克修感慨,艰苦奋斗的故事说不完。沂源县企业家既秉承沂蒙人民内敛聚气、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又兼具齐文化开放包容、善于经营、创新进取的性格,他们所在的企业,也深深打上了这样的烙印。
贫困县华丽转身“资本强县”,创造了令全国瞩目的“沂源现象”,经济界还有“南有江阴,北有沂源”的说法。2008年,山东省30经济强县推动上市现场会在沂源县召开。现场会上省里领导“狠狠地”表扬了沂源,全县上下,扬眉吐气。沂源,从一个落后的农业县,成为各地工业企业争相学习的榜样。
“我们特别自豪!”张克修特别说到,沂源现象的出现,和当地政府的倾力托举密不可分。沂源县委、县政府以“政府引导、企业主导、市场运作、政策扶持”的上市工作机制,积极创造条件,合力推动企业上市。 “当时政府明确规定,企业申请上市过程中,凡是在县内发生的费用除工本费外全部免收。政府方面还特别注意总结运用企业上市过程中探索出的好路子、好办法、好资源,以有效指导上市后备企业少走弯路。”张克修回忆,鲁阳节能和联合化工上市,从保荐机构到上市工作人员,沿用了山东药玻上市的原班人马,大大提高了企业上市的质量和效率。
![]()
2005年9月,联合化工10万吨硝酸项目奠基仪式。
在企业上市后,县政府从企业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县享部分中拿出一块资金,作为企业发展基金,专项用于企业新上项目建设;对促进上市有关人员,县政府给予重奖。这些举措带来托举效应,有力地调动了企业上市融资的积极性。2010年之后,沿着前面企业蹚出来的路子,沂源先后又有瑞丰高分子在深圳上市、华联矿业重组大成股份在上海上市。
企业上市,将沂源县县域经济带上发展快车道。
“变化太大了!”张克修说,不过几十年时间,从苇席扎成的棚子里,到现代化的工业园区,从手工业小作坊到“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整体规划,沂源迈过了一道道难以逾越的坎儿。“上市的故事还在继续!将来,‘山东屋脊’,也一定能再攀新高度。”
人物档案:
张克修 1960年6月生,中共党员,淄博市劳动模范。
长期在沂源县计划委员会、经贸局、工信局工作,2009年任沂源县公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2012年任沂源县工信局主任科员。2020年7月退休。现任沂源县工信局老干部支部书记、沂源县企业家协会秘书长。
(大众新闻·鲁中晨报记者 李春梅 宋明君 通讯员 袁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