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活动回顾|《经济“脱实向虚”与大国的衰落》报告发布暨专题研讨会成功举办

0
分享至

2025年11月16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主办的《经济“脱实向虚”与大国的衰落》报告发布暨专题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国际楼408成功举办。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北京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相关学者,就“国家兴衰”这一久经不衰的话题进行了交流和研讨。



黄宇兴教授作主持

《经济“脱实向虚”与大国的衰落》战略报告首席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教授系统梳理了关于国家兴衰的有关解释,诸如马克斯·韦伯式的文化决定论、流行的道格拉斯·诺斯式的制度决定论,它们其实都是关于“西方的兴起”的“赢学”,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局限性。

澄海研究院的研究发现,本报告研究的经济形态诸如经济“脱实向虚”、将要发布的《澄海全球发展报告2025》所聚焦的组织化程度,对于大国兴衰具有决定性意义,这是澄海研究院基于中性学术态度对国家兴衰研究的独特贡献。

杨光斌提出,《经济“脱实向虚”与大国的衰落》的战略报告与十四五、十五五战略规划密切相关:继续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以实体经济为基础的中国式现代化,这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主动性。

基于报告议题,杨光斌指出,中国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混合经济结构,为规避“脱实向虚”、保持社会长期稳定以及兼顾各群体不同利益等方面提供了独特的制度优势。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等研究院院长杨光斌

报告参写者、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万泽雨博士详细介绍了《经济“脱实向虚”与大国的衰落》的战略。他指出,报告从世界政治学的视野出发,对西班牙、英国和美国进行了大历史大比较的案例研究,提出在西方兴起后的资本主义发展史中,周期性霸权衰落往往由于经济“脱实向虚”所引发,而经济“脱实向虚”的结构性根源在于资本权力脱嵌,乃至于最终俘获了政治权力。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中国的崛起源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壮大,背后则是政治权力对于资本权力的有效管控与引导。因此,中国的崛起对于世界政治经济秩序重建具有重大意义,标志着社会主义的生产经济逻辑对于金融资本主义的食租/食利逻辑的超越,致力于为人类文明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万泽雨博士介绍报告主要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吕杰从报告主旨、报告贡献和对报告的建议三个方面进行了评述。他指出,大国兴衰历来是各学科长期关注的核心议题,本报告聚焦于内部经济结构的调整,并以此为切入点,进一步探讨这种内部结构性变化在外部政治经济领域所引发的影响,从而同时兼顾了大国衰落的内部转型与外部转型两个面向。

吕杰提出,报告的现实意义在于为中国式现代化与民族复兴提供借鉴,学理价值在于推动政治经济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他同时指出,报告在两个方面值得进一步探索,一是“大国”“霸权”“帝国”等核心概念在理论中的界定与区分,二是“兴”与“衰”之间可能存在的不对称逻辑及国家在动态发展中的调适机制。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吕杰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李巍指出,报告选题紧扣美国制造业衰落及其霸权走向等现实重大问题,在方法论上成功结合了世界政治学与历史政治学,并提出了“金融脱嵌”等原创性概念,清晰揭示了金融资本压倒产业资本对霸权衰败的影响。他建议报告可进一步纳入荷兰案例,以丰富对“脱实向虚”历程的比较分析。李巍最后指出,从目前来看,中国国有经济特别是大型央企在抑制资本短期逐利、维护产业长期发展、促进战略技术创新方面具有独特作用,值得在理论层面深入阐释。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区域国别研究院副院长李巍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鸿刚指出,在方法论上,本次报告强调“世界政治学”与“历史政治学”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能为区域国别学等重大战略问题研究提供关键的方法论自觉和系统性视角。在对美国趋势的判断方面,他指出,尽管美国已明确意识到“脱实向虚”问题并大力推动制造业回流,但基于历史规律,其根本性扭转的难度极大。我们需精准研判其政策效果,并在中美博弈与体系变革的视野下谋划自身发展。

最后,王鸿刚教授提出了在极端情形下的资本可及性、数字化时代如何重新界定“虚”与“实”的关系、以及在全球智能革命背景下,未来现代化国家的理想形态和全球治理模式应如何构建等开放性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平与发展研究所所长王鸿刚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认为,报告在解释现实现象、回应国家战略需求及提供方法论借鉴上具有重要意义。他指出,经济活动中的“脱实向虚”涉及三组核心关系:政治与经济、效率与公平、发展与安全。其演变在全球化背景下引发了国内社会分化与国际安全困境,进而反作用于国家政治进程。当前美国推动制造业回流等举措,实为应对上述关系失衡的尝试,但仍面临资本逻辑、政府干预边界及技术进步等多重挑战。发言最后强调,如何平衡安全与发展、效率与公平、政治与经济这三组关系,是理解大国兴衰与未来走向的关键所在。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樊吉社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保建云肯定了报告融合历史政治学与世界政治学的方法论价值,并提出新时代、新现代化、新质生产力与物质决定意识、实体经济决定虚拟经济、虚拟经济反作用实体经济的理论视角。在此基础上,发言进一步提出三点深入思考:大国兴衰的分析框架是否具备解释崛起、繁盛、衰弱、落败全阶段的可逆性、实体经济内部结构需进一步区分“新实体”与“旧实体”以及研究应补充如荷兰等关键案例以增强历史样本的代表性的思考。最后,保健云教授将讨论延伸至现实,指出中美博弈本质是“新实体”与“新金融”对“旧实体”与”旧金融”的超越,并警示超级人工智能背景下的智能垄断、算法偏见对世界未来发展的深远影响。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保建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澄海高研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宋伟围绕“脱实向虚”的因果机制与当代特殊性提出了两点思考。宋伟提出,在界定“脱实向虚”的影响时,应区分两种对外投资:一是直接的产业转移,虽短期获利但会培育战略对手并导致国内产业空心化;二是纯粹的金融市场投资,其资金流动性强,威胁相对较小,而直接的产业转移对大国衰落的长期影响更为深远。宋伟认为,在分析美国案例时,需考虑其与历史霸权的不同之处。一是其高端制造业难以被替代,传统制造业外流主要冲击就业与社会稳定,而非直接危及经济安全核心。二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可能改变传统全球化分工,若自动化使本土制造成本低于外包,或将扭转产业外流趋势,使历史案例的参照性发生变化。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澄海高研院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主任宋伟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认为,大国“脱实向虚”的根本原因在于技术发展触及天花板。当旧技术无法催生新产业时,资本便自然涌向金融领域。美国在二战后建立的全球化产业与人才体系虽使其一度领先,但也导致其产业分布分散、核心技术对外依赖,在中国等拥有完整自主产业体系的竞争者崛起时,便凸显其脆弱性并显得相对衰落。相比之下,中国全产业链与内部人才培养体系虽起步较晚,但更具韧性和可持续性,能更好地支撑技术发展并抵御外部冲击。因此,强产业体系才是推动技术发展的根本,金融应服务于实体经济。发言最后指出,中国当前优秀学子选择投身实体科技而非金融的趋势,是国家走向技术驱动的重要标志。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

杨光斌院长、与会嘉宾以及听众就实体经济和金融化的关系、中美战略竞争以及澄海高研院的定位与发展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开放讨论环节

澄海全球发展与安全高研院作为以学科为基础的战略议程研究机构在学科发展和战略议程研究层面有两大定位。在学科发展方面,澄海高研院成立了历史政治学研究中心和世界政治学研究中心,为学科知识体系的建构做出了基础性贡献。在战略议程研究方面,澄海高研院不仅研究在政策层面怎么办的问题,更研究政策背后的规律性的、宏观的大思想与大战略,即为什么的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观察者网 incentive-icons
观察者网
全球视野,中国关怀
128233文章数 184944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