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刷到条消息,搞旱地种地研究的李世清教授没了,才62岁。说白了,旱地这块儿的活儿,真不是谁都愿意碰的——又苦又没什么光鲜名头,连申请经费都比别的领域难上不少。
![]()
我老家在陕北,村里有个老农技员王大叔,以前种玉米全靠天吃饭,天旱时收成就惨不忍睹。后来县里派专家来指导,教他旱地养分管理的套路:播种前把肥料混进土壤深层,让缺水时肥料也能被庄稼吸收,不浪费。结果去年王大叔家玉米,一亩多收了两百多斤。其实这背后,就是李世清教授他们这帮人在实验室熬出来的东西——要是没人啃这块硬骨头,像我老家那样的旱地,可能还得一直看老天爷脸色吃饭。
前阵子看个纪录片,甘肃有个基层研究所,一群年轻人天天往山里跑。夏天顶四十度太阳蹲地里测湿度,冬天冻得手发紫还得挖土取样。他们说,搞旱地研究就得把脚踩进泥里,不然写的东西都是空的。说到底,李世清教授就是这群人的缩影——没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就靠一股韧劲儿,在没人注意的角落干了一辈子。
现在大家都盯着热门行业,谁会在意旱地怎么种庄稼?但中国一半多耕地是旱地,这些地种不好,粮食安全就扛不住。李世清教授走了,但他留下的旱地经验,还得有人接着传。其实我们吃的每口粮食里,都藏着这些默默干活的研究者的功劳——只是平时没注意到罢了。要是以后能多给这些冷门但重要的研究点关注,说不定就能少些像李世清教授这样,没来得及看到更多成果就离开的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