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正元说:雄而不霸的结果,注定在国际上是不会有真正朋友的。
因为不霸者没人怕,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可清朝当年就是“雄而不霸”,但实际上是外强中干的软骨头,内里烂透了,就算想霸也没那实力。
回头看清朝,表面风光无限,GDP一度全球前列,但它的“强”,实际上靠的还是农耕和人头数,工业化几乎为零。
军事上看似兵员众多,可真正打起仗来,大刀长矛根本架不住人家的蒸汽铁壳炮舰。
鸦片战争就是一场赤裸裸的打脸,英国几艘军舰就能让清政府割地赔银,靠的是实力,不是客气。
背后的原因很直接,技术代差、制度封闭、战略迟钝。
谁都知道清政府闭关锁国,可很少人真正理解,那种“我们自给自足,不需要外面”的思维,是怎么一步步把自己送进了历史的边角料。
当年清朝自认为“天朝上国”,不屑和列强平起平坐,靠朝贡体系维系表面尊严,却没有实质性利益交换。说白了,它“不霸”,不是出于高风亮节,是底气不足。
蔡正元点破了这层窗户纸:一个没有威慑力的“强国”,不但不能让别人佩服,反而更容易成为众矢之的。
清朝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外面看着强,其实里头早烂透了。
今天国际格局虽然变了,但逻辑并没变。国家之间不是靠感情交朋友,是靠实力赢得尊重。
蔡正元说“没人怕,事情就多了”,这话听起来直白,其实说透了国际政治的本质。
当年清朝,面对挑衅就是一味退让,结果换来的不是和平,是得寸进尺。
现在的世界,讲的不是谁嘴巴甜,是谁拳头硬、脑子清、底线稳。
中国在新能源、芯片、人工智能等关键领域步步推进,靠的不光是生产力,更是系统性的战略定力。
对比德国也是如此,在面对全球性经济波动时,它靠高端制造业撑住了基本盘,而那些靠资源吃饭的国家,早就被市场潮水冲得七零八落。
真正的“雄”,不是GDP数字堆出来的,是综合国力、战略意志、制度效率的打包体现。
![]()
清朝失败,就在于它把“人多地广”当成了强国的全部指标,忽略了技术更新、制度效率和全球参与能力。
现代中国则在构建一种全新的“雄”:技术上要自主,经济上要有韧性,外交上要能塑规则。像“一带一路”就是个很典型的例子,不是搞殖民,不是玩控制,是合作共赢。
2025年的“一带一路”媒体论坛,吸引了87个国家参与,这不是靠喊口号拉来的,是靠切实利益连接起来的。
再看清朝那种靠单向赏赐维系朝贡体系的做法,今天看来就像是“我给你点好处,你来给我磕个头”,完全没有利益共享机制。
现在的国际合作讲求的是机制透明、规则稳定,中国在这方面的推进,是在建立一种新型的领导力,而不是霸权。
霸权靠压服,领导靠吸引。
蔡正元说的“雄而不霸”,如果只是嘴上说说,然后没有配套的实力和体系,那就是清朝式的“雄”,虚胖、不堪一击。
当然,光有实力还不够,这个时代讲的是平衡。一方面要能让对手不敢轻举妄动,另一方面也要能让伙伴安心合作。
![]()
回到蔡正元的那句话,“没人怕,那事情就多了”,听起来像是街头哲学,但放在国际政治里,却是一句硬逻辑。
你要别人不来惹你,不是靠人缘,是靠让人知道惹你代价有多大。你要别人愿意跟你合作,不是靠感情牌,是靠实实在在的利益共赢。
清朝没懂这个道理,结果失去了主权;今天的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重建这个逻辑。
世界不是讲道理的教室,是讲实力的竞技场。清朝曾有“雄”的外壳,却没有“霸”的骨架,最后变成了历史课本里的反面教材。
现代中国要走的,不是清朝那条路,是一条真正能让国家站得稳、走得远、赢得起的路。这不是靠口号,是靠实力、制度和战略整合能力打出来的。
蔡正元的这番话,点出了一个时代的真相:没有威慑力的繁荣,是没有安全感的幻觉。
清朝的过去,不该重演;现代的“雄”,必须有底、有力、有胆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