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甲午到九一八,从卢沟桥到南京,中国付出了惨重代价才换来民族独立。今天,当日本政治与社会再度出现右倾化倾向,当靖国神社香火再起、军费开支连年攀升,当“台湾有事”被包装成“安全议题”,中国必须以冷静而坚决的姿态应对。
![]()
赞嚎君|原创作品
首发于微信号|赞嚎(ID:zanhao668)
从甲午战争到二战结束,日本军国主义带给中国的创伤刻骨铭心;当下,日本右翼势力的一系列挑衅行径,正不断触碰历史伤疤与中国核心利益红线。
中国保持战略警惕、做好万全准备,绝非渴望战争,而是为了以实力遏制侵略野心,捍卫用鲜血换来的和平,彻底铲除军国主义滋生的土壤。
日本军国主义侵华战争,是20世纪东亚最惨烈的民族灾难。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至1945年抗战胜利,长达14年的战争让中国伤亡惨重。
据统计,中国军民总伤亡超过3500万人,其中平民占比过半,数以千万计的家庭被毁。
南京大屠杀是这一暴行的集中体现。1937年12月,侵华日军在短短六周内屠杀约30万中国平民和战俘,实施了强奸、焚尸、活埋等反人类罪行。
与此同时,日本731部队在东北地区秘密展开细菌战实验,以活体中国人做实验对象,制造鼠疫、霍乱等病毒武器,导致数千人惨死。其残酷程度,甚至被西方学者称为“东方的奥斯维辛”。
在华北、华中等地,日军推行“三光政策”——“杀光、抢光、烧光”。仅1941年的潘家峪惨案,就导致1230名村民被屠杀殆尽。
成千上万个村落在战火中被焚毁,田地荒芜,百姓流离失所。日本军国主义在中国土地上播下的,不只是死亡,更是民族的仇痛与记忆的烙印。
侵华战争不仅摧毁了中国的城市与经济,更是一场有组织、有计划的文化掠夺。日本当局提出“以文化灭种”的战略,试图通过消灭中国的精神根基来统治这个古老民族。
日军焚毁学校、炸毁图书馆,掠夺文物古迹。故宫文物被盗上千件,安阳殷墟的甲骨文片流失海外,敦煌壁画被切割剥离。南开大学、金陵大学、同济大学等名校被夷为平地,中国的高等教育体系几乎被摧毁。
更阴险的是精神侵略。在占领区,日军强制推行奴化教育,禁止教授中国历史与文学,宣扬所谓“大东亚共荣”。这种文化控制的目的,是让中国人遗忘自己的文明与尊严,从思想上彻底臣服。
抗战使中国经济损失惨重。学者估算,战争直接经济损失约1000亿美元,间接损失高达5000亿美元(以1945年币值计)。东北的煤铁资源被大规模掠夺,仅煤炭一项,日本在14年间就运走超过2亿吨。
农业体系崩溃,工厂停产,交通瘫痪。河南、安徽等地爆发大饥荒,数百万人饿死。上千万难民背井离乡,社会秩序濒临瓦解。中国现代化进程被迫中断二十年之久。
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说明:日本军国主义对中国的伤害是全方位的——不仅毁灭了生命,也摧毁了文明与经济的根基。这段历史成为中国民族记忆中最沉重的一章,也奠定了中国人对日本“永不放松警惕”的心理底色。
战后,日本在《旧金山和约》下重回国际社会,但国内右翼始终未彻底反省侵略历史。近年来,这种“历史修正主义”正在加速复活。
高市早苗上台后,频繁参拜靖国神社,公开否认侵华罪行。日本文部科学省批准的中学教科书中,南京大屠杀被淡化为“人员伤亡事件”,“慰安妇”被删除。日本社会出现一种危险论调——“战争是为了自卫”“侵略只是误解”。
这种集体性失忆,是对战后秩序的最大挑衅。它不仅伤害了历史真相,更在年轻一代中播下了“无罪感”的种子,为军国主义思想重新扎根提供了土壤。
日本战后《和平宪法》第九条明确规定放弃战争,但这一约束正在被系统性削弱。2024年,日本防卫预算首次突破GDP的2%,达到约700亿美元,创战后新高。
日本政府引进“战斧”巡航导弹,研发高超音速武器,甚至计划部署远程打击系统,其防卫理念从“专守防卫”变为“先发制人”。
与此同时,日本与美国、澳大利亚、菲律宾频繁举行联合军演,强化“第一岛链”封锁体系。表面上是“防御合作”,实则是军事再武装的合法化。
日本防卫省已明确将中国列为“最大战略威胁”,其战略态势正日益进攻化。
在东海问题上,日本不断挑起摩擦。其海上保安厅舰艇频繁闯入中国钓鱼岛领海,干扰中国海警常态化巡航。每当中方依法维权,日本政府便借机发出“严正抗议”,炒作“中国入侵”,反客为主。
在台湾问题上,日本政客更是不断突破底线。自2023年以来,东京多次邀请台湾地区政要以“经济代表团”名义访问日本,并暗示自卫队可在“台湾有事”时介入。此举不仅严重违背战后国际共识,也直接挑战中国的核心利益红线。
除了军事和外交层面,日本还在意识形态与舆论场展开隐蔽战。日本媒体不断放大“中国威胁论”,在国际舞台上塑造“中国扩张”“中国孤立”形象。
与此同时,文化产业、网络传播也被用作工具,通过动漫、影视、出版等软性方式淡化侵略记忆,强化“和平日本”的叙事。
这些迹象表明,日本军国主义虽然未以“军旗”重生,却正以“舆论”“宪法修正”“地缘安全”的面貌重构自身。它的威胁更隐蔽、更系统,也更具欺骗性。
历史证明,日本的军国主义从不因道义约束而收敛,只会在力量均衡改变时暂时收手。今日的东亚,和平的关键并非在于日本的承诺,而在于中国的准备。
1.战略警惕:和平的前提
中国对日本保持高度警惕,并非“敌意”,而是对历史的理性总结。只有牢记被侵略的痛苦,才能防止历史重演。日本右翼的每一次挑衅,都提醒中国必须保持清醒,不能被外交辞令麻痹,更不能寄希望于“外部制衡”来约束日本。
2.综合实力:遏制挑衅的根本
和平不是施舍,而是实力的结果。中国要真正掌握地区和平的主动权,必须以全面国力构筑防御:
军事上,强化东海与台海防御体系,保持战略威慑力;
科技上,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摆脱对外依赖;
经济上,稳固供应链安全,避免被技术封锁;
外交上,构建更广泛的亚洲和平联盟,揭露日本右倾化的危害。
当中国的硬实力与软实力兼具,才能让日本的冒险主义失去现实支撑。
3.历史教育:防止记忆消亡
对中国而言,反思历史、教育后代,是抵御军国主义复辟的另一条战线。只有让年轻一代明白侵华战争的真相,铭记数千万同胞的牺牲,才能从民族精神上形成对战争与极端主义的免疫力。
“中日必有一战”并非宿命论,而是对现实危险的警示。如果日本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滑行,不正视侵略历史,不停止扩军挑衅,那么冲突的阴影必将笼罩东亚。
中国不惧战争,也不渴望战争。真正的力量,不在于挑起冲突,而在于防止冲突。唯有让日本明白,挑衅的代价沉重无比,和平才有可能长久。
中日两国之间隔着的,不只是东海的一道水,更是历史的深渊。中国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警惕守和平,以实力止祸端,让军国主义永远无处遁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的过程与图片均源自网络。为提高可读性,部分细节已润色,文中观点仅代表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本文旨在传递社会正能量,无任何低俗等不良引导。若涉及版权或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迅速删除相关内容。对于事件存疑部分,一经联系,我们将立即删除或更正。
对话作者请添加微信:zanhao668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