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市场监管报)
转自:中国市场监管报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101所中小学校的食堂后厨里,280名特殊“员工”正用双手守护着孩子们的用餐安全。
这些特殊“员工”正是学生的家长。近来,吴忠市市场监管局聚焦民生痛点,创新治理方式,展开了一场以爱为核心的校园食品安全变革,学生家长作为特殊“员工”走进校园,成为食品安全“守护者”,为千万家庭筑起一道有温度的安全防线。
“局内人”破题
“现场守着食堂后厨,将每道校园餐的制作工序看在眼里,比在家更踏实。”在滨河中学食堂帮厨的家长马娟,道出了“妈妈后厨”的核心逻辑,即让家长从校园食品安全的“旁观者”变为“局内人”。
过去,校长陪餐、家委会参观等传统监督方式,常因视角局限、缺乏持续性等问题难以消除家长顾虑。吴忠市市场监管局在深入调研校园食品安全治理堵点后,敏锐洞察到“家长关切”与“监管盲区”的矛盾,决心推动监督模式从“表面覆盖”向“深度参与”变革,不只是让家长“看后厨”,更主动邀请他们“进后厨、做后厨”;不局限于让家长“提意见”,更系统赋能他们“管流程、督质量”。
如今,“妈妈们”的身影已贯穿校园食堂运营全流程。从凌晨验收食材新鲜度,到午餐时段把控菜品温度,再到餐后监督餐饮具消毒……这背后是吴忠市市场监管局对校园食品安全全民共治理念的精准落地。
“要让校园餐里充满‘妈妈的味道’。”吴忠市市场监管局副局长杨文秀说,“我们的初心就是将家长对孩子的爱,转化为比制度约束更具韧性的校园食品安全防护网,让家长放心安心。”
“共治网”护航
“妈妈后厨”的长效运转离不开吴忠市市场监管局搭建的制度与科技双重支撑体系。为避免该模式流于形式,吴忠市市场监管局率先在宁夏范围印发《吴忠市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专项工作机制》,明确市场监管、教育、财政等9个部门的职责分工,建立会商研判、信息共享、定期通报、联合整治4项运行机制,从制度层面推动校园食品安全监管从“单打独斗”变为“协同作战”。
在科技赋能上,该局更是主动作为,推动全市455家校园食堂及2家校外供餐单位实现“互联网+明厨亮灶”全覆盖。家长只需用手机扫码,就能实时查看后厨切配、烹饪、消毒全流程;针对食材溯源难题,推出“营改”小程序,采购单据、检验报告、验收照片随时可查,让每一批食材都来源可溯、去向可追。而在菜品“出口关”,还创新推行“试餐员”制度,鼓励“妈妈员工”与教师代表组成试餐小组,提前尝味、测温,守住学生用餐的最后一道防线。
同时,该局还积极推进构建了“家长提建议、学校改不足、部门督落实”的闭环机制。此举让校园食品安全管理更精准、高效。“孩子们爱吃酸甜口,就建议多做番茄炒蛋;长身体阶段,经常提醒增加蛋白质含量高的食材。”在秦宁中学帮厨的“妈妈员工”张女士说,“我们现在不仅能及时反馈学生喜好,还能参与食谱制定”。
“暖心餐”升华
“妈妈后厨”的价值早已超越食安本身,成为家校情感联结的纽带,而这一价值的延伸,离不开吴忠市市场监管局对民生温度的精准把控。
为搭建民众参与食品安全监督的平台、切实筑牢校园食品安全防线,该局组织开展“百姓点检日”“你点我检·服务惠民生”活动,近三年累计开展食品安全抽检6317批次,检测结果实时向社会公示。“原来每个人都能做校园食品安全的守护者。”一位学生家长感慨道。
正是吴忠市市场监管局拓宽社会监督渠道,积极推动建设食材安心、膳食健康、服务到位、文明光盘、阳光操作的“五型食堂”,才让“妈妈后厨”不仅成为校园食品安全的“放心锁”,更成为民生工程的“暖心样本”。
如今在吴忠市的学校食堂内,妈妈们忙碌的身影、孩子们满足的笑容,构成了校园里最美的风景。
□本报记者 李志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