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吃保健品吃出毛病的,不少。”这是我最近最常说的一句话。
![]()
不是耸人听闻,也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打实的现实。
你有没有注意到,身边不少老人,把“保健品”当饭吃?早上一颗、中午一包、晚上再来一瓶,花了不少钱,身体却不见得更好。有些甚至越吃越虚、越吃越差。
说句实话,这年头,保健品不是不能吃,而是有些“披着营养外衣的陷阱”,你得分得清。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那些看起来“高大上”,实则暗藏风险的6类“保健骗局”,顺便也说说,为什么这些东西老年人最容易“中招”。
![]()
看似“高科技”,实则“高智商税”
先来个例子——“纳豆激酶软胶囊”。
这名字听着就高级对吧?说是从日本进口的,能“通血管、化血栓”。
不少老人吃了几年,连降压药都敢停了。问题是,这种东西在药理研究上,目前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它能替代抗凝药物,还可能干扰原有药物的稳定性。
血管不是下水道,不能说通就通。
![]()
人体的血栓形成机制不是一张网那么简单,盲目干预,后果可能适得其反。尤其是那些吃着降压药、抗凝药的老人,随便加点“保健品”,一旦出血风险提高,后果不堪设想。
宣称“排毒养颜”的,别信得太快
你见过那种广告没?“吃了之后肠道清清爽爽,体内毒素一扫而空”。听上去多诱人。可问题是——“毒”在哪儿?清的又是哪儿?”
人体本身就有非常完整的代谢系统——肝脏、肾脏、皮肤、肺,每天都在“排毒”。
![]()
这些所谓的排毒产品,多是刺激肠道蠕动的泻药类成分,比如番泻叶、芦荟提取物等。吃完确实“通畅”了,但长此以往——
肠道敏感、腹泻、脾胃虚寒、甚至电解质紊乱都可能找上门来。
更别说老年人本身肠道功能就逐渐减弱,本来就容易便秘,却靠刺激性泻药“通便”,就像是用鞭子赶着一匹已经疲惫不堪的老马——终有一天会倒下。
一瓶“喝”出来的年轻?不如一碗清粥
![]()
最近几年特别流行的,还有一类产品叫“抗衰老口服液”,宣传语一个比一个玄乎,什么逆转岁月、细胞再生、冻龄神器……
听起来像是神仙水,实际上成分大多是氨基酸、胶原蛋白、辅酶Q10。
但你想想,人是靠喝几瓶就能青春永驻的吗?
这些成分大多在消化道就被分解了,哪还能精准到达皮肤、骨骼、血管?
而且胶原蛋白这种东西,人体自身也能合成,只要营养足够、作息规律,根本不需要额外补。
![]()
反而是吃多了含糖量高、香精色素重的“口服液”,对肝脏、胰腺造成负担。
说到底,真正抗衰老的,不是保健品,而是生活习惯。
“增强免疫力”?小心虚火上身
每年冬天一到,“增强免疫力”的保健品就开始排队上架,尤其针对老人,说能防感冒、防癌、增强抵抗力。
但你知道吗?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
![]()
免疫系统就像一把双刃剑,过高可能引发自身免疫病,如类风湿、红斑狼疮等;过低则容易感染。
很多所谓“增强免疫”的产品,其实本质是激活免疫细胞的刺激剂,比如人参皂苷、多糖类、虫草提取物等。
这些成分在某些人群中可能有效,但一旦用错人,尤其是体质虚弱、慢病缠身的老人,反而容易“火上浇油”。
中医讲“虚不受补”,不是所有人都适合一补再补。
![]()
“调节血糖”的陷阱,最容易让人放松警惕
糖尿病患者最容易“心软”。
因为一听说有种保健品能“降糖”,就忍不住试一试,甚至偷偷停药、减药。
这里要敲黑板:
有些所谓“调节血糖”的保健品,实则偷偷添加了降糖成分,比如双胍类、磺脲类。吃了之后血糖是降了,但你不知道的是,这种“降”是没有医生监控的“盲降”。
![]()
低血糖昏迷、肝肾损伤的案例并不罕见。
更可怕的是,这类产品还经常打着“纯天然植物”的旗号,让人失去戒心。可你要明白——天然不等于安全,植物不代表无毒。
“改善睡眠”的,不是你以为的“安神药”
最后一类,是“改善睡眠”的保健品。
不少老年人睡不好觉,听说有种“天然植物提取”的睡眠软胶囊,吃完就能睡到天亮,心动了吧?
![]()
但这些产品中,有的偷偷加入了苯二氮卓类成分,也就是类似安定类药物的物质。长期服用,不仅可能成瘾,还会影响记忆力、增加跌倒风险。
而且老年人的肝肾代谢原本就慢,药物一旦蓄积,反而更难清除。你以为睡得更香,其实是被“药性压了下去”。
真正改善睡眠的方法是:白天多活动,饮食清淡,睡前放松。
而不是靠一粒胶囊“催眠”。
![]()
老人为什么容易掉进“保健陷阱”?
其实不怪老人们“爱买”,这背后有太多心理和社会因素:
第一,孤独。
很多老年人退休后社交圈萎缩,生活节奏慢了,对健康的关注度反而更高,也更容易被“健康焦虑”驱动。
第二,信息差。
![]()
保健品广告铺天盖地,信息真假难辨。老年人缺乏辨别能力,容易“只听好话”。
第三,子女缺位。
有的子女工作忙、在外地,老人缺乏陪伴与指导,一旦被“健康讲座”洗脑,就容易掉坑。
那还能不能吃保健品?
可以吃,但得吃得明白、吃得有度、吃得科学。
![]()
保健品不是洪水猛兽,它也不是灵丹妙药。
它的本质是:食品,不是药品。
国家早已明文规定,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
如果非要吃,那也得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医生建议、合理选择。
特别提醒一句:慢性病患者、服药者、肝肾功能不全者,更需谨慎服用保健品。
![]()
健康,是生活的“慢工细活”
你要的健康,不在瓶子里、不在胶囊里,而在:
每天的饮食里——七分饱,少油盐;
每晚的睡眠里——早睡、不熬夜;
每次运动里——快走、伸展、别久坐;
每个心情里——平和、淡定、不攀比。
![]()
真正的长寿,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小事”,不是“突如其来的补品”。
最后,给家里的老人几句叮咛
别让保健品,代替了饭菜;
别让广告,替你做决定;
别把健康,交给不认识的“专家”;
如果你实在想补,不如多陪陪家里人、多晒晒太阳,这比任何保健品都滋养身体,也温暖人心。
参考文献: [1]李建清, 陈光伟. 我国保健食品监管现状与对策研究[J].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4,15(12):5123-5129. [2]王燕, 刘晓璐. 老年人保健品消费行为分析及引导策略[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25,45(07):1612-1615. [3]吴晓东, 张红霞. 老年人常见慢性病与保健品误区探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23,26(31):3994-3998.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涉及人物侵权、图片版权、事件部分存疑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会第一时间修改或删除内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