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国内、卡在家里,钱却在巴西被刷走了”——2025年下半年,浦发银行万事达红沙宣信用卡的大规模跨境盗刷事件,让近300名持卡人陷入恐慌。
![]()
而就在这场风控危机发酵的同时,监管罚单也密集砸向这家股份行“老四”:2025年以来,浦发银行总分支行及相关个人累计被罚3014.09万元,囊括1张千万罚单、7张百万罚单,违规行为从信贷“三查”不到位蔓延至反洗钱、账户管理等多个核心领域。
一边是“数智化转型”的战略口号,一边是层出不穷的合规漏洞;一边是上半年业绩双增的短暂回暖,一边是连续四年营收下滑的长期压力。浦发银行的2025年,在罚单与争议中暴露了深层矛盾,也折射出银行业在规模扩张与风险管控之间的艰难平衡。
01 从总行到支行的全面失守
2025年的监管罚单,给浦发银行的合规记录刻下了浓重污点。
根据企业预警通数据,截至11月,该行已收到各类罚单73张,处罚对象覆盖总行、15家一级分行、9家二级分行、9家支行及38名个人,罚款总额突破3000万元。
这场罚单风暴呈现出全方位、多层次的特征。
一是总行层面违规触红线。
作为五家遭千万罚单的银行之一,浦发银行总行因互联网贷款、代销业务管理不审慎被罚1270万元,相关责任人何荣同步被警告并罚款7万元,凸显顶层业务管控的薄弱。
![]()
二是分支行层面乱象丛生。
一级分行中,北京分行以245万元罚款居首,因“以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贷款业务严重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被罚,相关责任人刘学军、毕嘉分别被罚款40万元、20万元,创下年内银行业个人罚单较高纪录。
![]()
二级分行中,安阳分行因贷后管理缺失、理财资金违规投资等四项违规被罚245万元;台州分行则因并购重组服务收费质价不符、超需求发放流动资金贷款,缴纳罚款120万元。
支行层面,重庆合川支行更是因五项违规“打包”被罚117.5万元,涵盖账户管理、金融统计、财政资金占压等多个禁区。
三是个人追责力度持续加大。
38张个人罚单合计罚款146万元,从分行行长、副行长到客户经理均被追责,其中安阳分行客户经理常性伟因个人消费贷款管理不到位,被禁止5年从事银行业工作,处罚力度罕见。
梳理罚单内容不难发现,浦发银行的违规问题高度集中且具有普遍性。
信贷业务是重灾区,“固定资产贷款管理不到位”“流动资金贷款‘三查’不尽职”“个人消费贷款资金挪用”等表述反复出现,从贷前调查、贷中审查到贷后管理的全链条都存在漏洞。
反洗钱与客户身份识别也成为高频违规点,郑州分行、重庆合川支行等多家机构因“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被罚,暴露出基层执行层面的合规意识淡薄。
更值得警惕的是,部分违规行为已触及金融安全底线。许昌分行被查出“循环开立无真实贸易背景的银行承兑汇票”,这种“空转”操作不仅虚增业绩泡沫,更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而北京分行“以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的行为,直接违背了银行业审慎经营的核心原则。
02 数智化口号下的安全漏洞
如果说监管罚单是合规管理的“显性伤口”,那么信用卡大规模盗刷事件,则揭开了浦发银行风控体系的“隐性伤疤”。
2025年9月,近300名浦发红沙宣信用卡持卡人反映遭遇跨境盗刷,涉案地点集中在巴西,部分用户甚至出现“可用额度600元却被盗刷2万元”“已注销卡片仍发生交易”的情况。
![]()
诡异的盗刷现象,暴露了风控系统的多重失效。
按照银行业常规标准,信用卡境外大额交易、超额交易应触发实时预警,而浦发银行的持卡人在盗刷发生时普遍未收到任何短信或App提醒,部分交易甚至延迟两天才入账通知,导致损失扩大。更令人费解的是,已申请注销的卡片仍能产生交易,说明银行在账户管理与交易验证环节存在严重漏洞。
![]()
这一事件与浦发银行的战略宣传形成了鲜明反差。
该行宣称将“数字风控”作为数智化战略核心,五年科技投入超330亿元,构建了数智化全流程风险管控体系。但现实是,330亿科技投入未能挡住一场有组织的技术性盗刷。
更值得关注的是,在数智化战略推进的同时,浦发银行的技术团队规模却在缩减。
数据显示,母公司技术人员从2022年的6447人降至2025年上半年的5993人,信用卡中心半年内减员481人,成为全行减员最多的部门。技术人员的减少与风控需求的增长形成矛盾,或许正是导致风控系统维护不足、响应滞后的重要原因。
从历史案例来看,这并非浦发银行首次陷入风控危机。此前,该行南通分行曾发生近3亿元存款被非法质押的案件,最终通过法院强制执行才部分追回款项;2023年至2024年,宁波分行、杭州萧山支行等多家机构因反洗钱、账户管理违规被罚超500万元。
频繁的风险事件说明,浦发银行的风控问题并非局部失误,而是系统性、根源性的管理缺陷。
03 转型与合规的失衡困局
合规失守的背后,是浦发银行日益加剧的业绩压力。
作为曾经的“对公之王”,该行近年来陷入营收持续下滑的困境:2020年至2024年,营业收入从1963.84亿元逐年降至1707.48亿元,连续四年同比下降;在股份行排名中,虽稳居第四,但与第三名的营收差距已扩大至152.03亿元,追赶之路愈发艰难。
![]()
为扭转颓势,浦发银行在2023年启动数智化转型,聚焦科技金融、供应链金融等五大赛道,2025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净利润同比分别增长2.62%、10.19%,前三季度净利润同比增长10.21%,不良贷款率降至1.29%,呈现阶段性回暖。
但业绩增长的背后,隐藏着转型与合规的失衡。
为了抢占五大赛道市场份额,浦发银行加快信贷投放,2025年前三季度贷款总额新增2806亿元,同比增长5.20%。然而,部分分支机构为完成投放指标,放松了对贷款资质的审查,导致“以不正当手段发放贷款”“超借款人实际融资需求放贷”等违规行为频发。
这种重规模、轻合规的倾向,在区域经营中表现尤为明显。长三角区域作为浦发银行的核心市场,贡献了31.80%的营业利润,而西部地区却出现22.60亿元的亏损。区域发展的严重失衡,迫使部分亏损区域分支机构急于通过扩大信贷规模扭转业绩,进一步放大了合规风险。此外,房地产相关贷款不良率仍高达3.57%,高于全行平均水平,成为资产质量的潜在隐患。
值得注意的是,为补充核心资本、支撑业务扩张,浦发银行历时六年完成了500亿元可转债转股,虽然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得到提升,但也导致总股本扩大13.4%,2024年每股收益摊薄约11.8%。在净利润尚未恢复至2020年高点的情况下,盈利摊薄压力进一步加剧了业绩焦虑,可能促使部分业务线在合规与业绩的权衡中向后者倾斜。
04 合规才是转型的“压舱石”
浦发银行的2025年,是银行业转型阵痛的一个缩影。
在经济下行压力与行业竞争加剧的双重背景下,银行追求规模扩张与业绩增长本无可厚非,但任何转型都不能以牺牲合规为代价。
3000万罚单、信用卡盗刷危机,本质上是战略执行偏差与内控文化缺失的必然结果——当“数智化转型”沦为口号,当科技投入未能转化为实际风控能力,当业绩压力压倒合规底线,风险的爆发只是时间问题。
对于浦发银行而言,想要真正重振“对公之王”荣光,仅靠技术升级与业务扩张远远不够。
一是需要重构合规管理体系,将审慎经营理念贯穿到每一个分支机构、每一项业务流程,压实各级管理责任;二是需要平衡规模与质量的关系,摆脱重规模、轻风控的路径依赖,优化区域发展布局与业务结构;三是需要正视技术人员缩减、风控执行“最后一公里”等深层问题,让数智化转型真正落地到风险管控与客户服务中。
银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从来不是规模的大小,而是风险管控的能力。
浦发银行的案例警示我们:合规不是发展的“绊脚石”,而是转型的“压舱石”。在金融监管日益严格的今天,任何试图通过违规操作换取短期利益的行为,最终都将付出沉重代价。
对于这家拥有三十年历史的老牌股份行而言,唯有守住合规底线,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
而这,也是所有银行业机构都需要铭记的生存法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