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乌镇戏剧节期间,一部在乌镇独特的白墙灰瓦实景中演出的《农庄馆客人》,仅以简单道具的剧本围读,便让观众拉满了期待。12月1日,这部戏剧节全新单元“起跑戏剧”的首部孵化作品,将以全明星阵容在乌镇大剧院迎来首演。
![]()
《农庄馆客人》剧本围读
这部由凯瑟琳·莫尔编剧,杨婷执导,黄磊、何炅、吴彼、赵晓苏、张露、王晨阳联袂主演,王滔、尉港垣担任现场演奏的《农庄馆客人》,不仅是一场戏剧演出,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它将观众带回1945年那座被窃听的英国庄园,让六位顶尖科学家的心声在当代剧场重新回响。
故事中饱含超越特定历史时期的、深刻的时代意义。这也是为什么主创选择在80年后的今天重提这个故事。在科学与权力的结盟中,科学家们面临着“为何研究”和“为谁研究”的永恒道德困境,历史对他们的最终评判,往往不在于其学识深浅,而在于其选择的立场与良知。
![]()
黄磊饰演海森堡
科学并非在真空中进行。当海森堡等人为纳粹德国研究核技术时,无论其主观意愿如何,他们的工作都已与一个罪恶政权绑在一起。这打破了大家对于“科学无国界”与“纯粹科学”的幻想。《农庄馆客人》不仅仅是一段历史记录,更是一个关于知识、权力与个人责任的道德寓言。它向每一位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发出拷问:当你的才能被用于你无法完全掌控或认同的目的时,你该如何自处?科学发展的目的与本质究竟是什么?
剧中角色脱胎于真实历史人物,通过六位科学家的困境与选择,展现了在极端环境下依然闪耀的人性之光。剧中,黄磊饰演的海森堡,其人性之光最为复杂却也最为真实。他的纠结、他对科学与真相的追求超越了政治立场与个人得失。尽管他的道德选择充满争议,但他在科学面前的诚实与执着,展现了知识分子最核心的品质。何炅饰演的魏扎克,代表了在权力结构中游刃有余的知识分子。他懂得如何用语言包装事实,使团队的利益在新的权力格局下最大化。但相对应的,是他所掩藏的敏感内心与忧患意识,同时始终保持着对团队、对国家深沉的爱。
![]()
何炅饰演魏扎克
吴彼饰演的迪布纳游走在“道德”的边缘,他并非以传统的正面形象出现,锋芒是他自我保护的利器。他迫使所有人直面一个事实: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工作是为战争服务的,而非纯粹的科学研究。这种不逃避、不美化的态度,也是一种痛苦的诚实。而赵晓苏饰演的巴格同样并非正面形象的代表。所不同的是,巴格代表了普通人在历史洪流中的无力与挣扎。他怯懦、焦虑,为自己的身份辩解,却没有将自己英雄化,而是暴露了自己的恐惧与无奈。在极端环境中,能够承认自己的软弱,本身就需要一种勇气。
![]()
吴彼饰演迪布纳
此外,张露饰演的冯·劳厄是少数始终保持清醒与气节的人。他不仅公开反对纳粹政治,在农庄馆中也毫不掩饰对巴格、迪布纳等人的鄙夷;当众人津津乐道原子弹的威力时,他毫不掩饰自己的厌恶。这种不随波逐流的道德定力,证明了在任何环境下,人都可以选择坚守清白。王晨阳饰演的哈恩,作为核裂变的发现者,将人类的灾难归咎于自己,这种近乎本能的责任感,展现了科学家的道德敏感。即使在众人忙于自我辩护时,他依然独自承受着良知的折磨,这种对生命最朴素的悲悯,在功利计算中显得格外珍贵。
![]()
赵晓苏饰演巴格
剧中的每一个人都不是完美的英雄,甚至充满人性的弱点——自负、怯懦、投机、自欺。但正是在这些不完美中,他们依然保持着对良知的拷问、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的尊重,这种在极端环境下依然不放弃自我审视的精神,也正是人性最可贵的光芒。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郭佳
编辑/刘忠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