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研判市场变化 洞察发展趋势”为主题,由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和威海市海洋发展局共同主办的2025水产品大会日前在山东威海举行,嘉宾围绕国内外水产品市场变化对产销格局的影响、水产品加工前沿进展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解读,共同剖析新变局、捕捉新机遇、探索新思路、展望新模式。
全球渔业发展面临多重挑战
![]()
![]()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高级渔业官员马修表示,2022年,全球渔业生产达到1.85亿吨,其中51%来自水产养殖,49%来自捕捞。全球渔业发展潜力持续释放,预计到2034年,其在相关经济总量中的占比将进一步提升。在肯定发展成就的同时,马修也客观分析了全球渔业面临的多重挑战。他表示,当前行业正处于贸易模式迭代、需求攀升的复杂环境中,渔业产业链正经历深度调整与重组,给行业发展带来不确定性。
面对挑战,马修强调可持续发展与创新是破局关键。他指出,专业人才的价值无法用价格衡量,行业需重视人才在推动发展中的核心作用。在政策与监管层面,相关合规措施不应局限于风险防控,更应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制度支撑,引导种植户、加工企业等市场主体践行环保理念,共同筑牢行业发展根基。
![]()
参展商在大会展示区寻觅合作机遇
挪威海产局中国总监毕思明表示,挪威是全球第二大海产品出口国,2025年,挪威对华海产品出口量从2024年的126002吨增长至137460吨,增长9%,出口额由2024年的66亿挪威克朗增长至94亿挪威克朗,增长42%。近年来,中国市场在挪威海产出口版图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中国已从2020年的挪威海产全球第十大市场上升至今年的第三大市场。
挪威对中国出口海产品排名前10的品类有三文鱼、多春鱼、青花鱼等。毕思明透露,2025年中国三文鱼市场蓬勃发展,预计2025年全年进口量(按整鱼当量计)将达到167000吨,到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从2023年的第八位跃升成为大西洋鲑全球第六大市场,超越该品类传统消费大国巴西、西班牙。中国三文鱼消费量在东亚地区增长最为迅猛,其市场规模已超过紧随其后的三大市场的总和。2025年第二季度,中国三文鱼消费量(按整鱼计算)达到143017吨。
“中国在三文鱼人均消费量提升方面蕴藏着巨大潜力。”毕思明在说到中国三文鱼市场发展驱动力为何如此强劲时提到,从价格端看,2024年全球三文鱼价格下降,降低了消费门槛;从渠道端看,线上直播带货、外卖30分钟送达及社区生鲜店的快速扩张,让三文鱼触达三、四线城市及家庭消费者;从需求端看,中国中产家庭规模持续扩大,为高品质食材消费提供支撑。
消费场景的根本性变革成为增长核心驱动力。毕思明透露,疫情前中国三文鱼消费集中在餐饮渠道,2024年调研显示,60%的消费已转向家庭场景,且家庭消费中线上交易额已超过线下。与此同时,中国三文鱼加工产业从无到有,目前已有多家工厂具备刺身加工资质,部分工厂还配套直播工作室,实现“加工—销售—推广”一体化。
“过去的30年里,在改革开放优越的政策、良好的经营环境下,中国水产企业集群发展成为世界上水产品经营企业数量最多、成长最快、品类最全、活跃度最高的市场主体。”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会长崔和表示,从出口量、出口额的变化来看,2024年出口量增长,恢复到2019年的水平。从进口量、进口额的变化来看,2024年进口量再创新高,但进口额不增反降。他分析,2024年,进口量、出口量双升,进口额、出口额低于进口量、出口量的增长率,采购价格下跌,有利于拉动消费,我国仍保持水产品出口第一大国的地位。
国内市场方面,内销增长成为中国水产业发展的新引擎。崔和指出,近年来国内水产品批发市场交易量规律明显,每年2月交易量相对较低,8月开始大幅提升,10月进入消费高峰期,这与秋季海鲜集中上市、消费需求释放密切相关。受市场性变化影响,水产品生产、养殖也在调整中,预制菜作为水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凭借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的生产优势,市场潜力持续释放。
崔和认为,我国水产行业既要应对国际市场的贸易壁垒与竞争压力,也要抓住国内消费升级的机遇,聚焦品质提升与规格优化,通过大网箱、养殖工船等先进养殖模式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加强供应链优化,积极应对资源变化与成本上升挑战,充分发挥内销市场的增长潜力,推动水产业在调整中实现高质量发展。
技术升级破解产业发展瓶颈
![]()
![]()
“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是保障食物安全的重要途径,为满足国民‘吃得好、吃得营养健康’的食物需要,依托农业资源禀赋多元优势,食物开发从耕地向大国土拓展,食物保供从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释放耕地、水资源压力,成为增强食物供应体系韧性的必要发展方向。”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海洋大学教授薛长湖表示,发展“蓝色粮仓”是居民平衡膳食结构的重要手段,但当前水产品产业仍面临发展瓶颈。
“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终究要靠技术创新来解决。”薛长湖表示,当前我国水产品养殖已涌现出不少新品种,体现了初步的技术突破,但加工环节仍存在诸多不足——部分产品加工方式简单粗放,多以冷冻等基础形式为主,未能充分挖掘产品的营养价值与功能属性;同时,行业内对水产品营养功能的认知与开发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甚至存在部分产品营养功能缺失的问题。
针对这一现状,薛长湖认为水产品加工未来应向资源利用率高、产品附加值高、产品质量可控、生物环境友好的方向发展,实现从“产品初级加工—吃得饱”“产品精深加工—吃得好”,向“产品营养品质加工—吃得健康”升级,促进水产品加工产业从增量到提质转变。
薛长湖还聚焦海洋水产品产业链协同发展问题,提出了行业现存的特色困境。他表示,当前我国海洋产业存在管理归属分散的问题,例如渔业相关环节与加工企业衔接不够紧密,难以形成发展合力。“把产业链真正拉起来,实现上下游贯通,才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薛长湖强调,水产品从养殖、加工到市场流通,是一个有机整体,需要打破环节壁垒,建立协同发展机制。只有围绕市场需求与产业痛点,实现技术、生产与市场的深度融合,才能让产业真正具备竞争力。
大会举行当日,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与威海市政府签署共建威海现代渔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未来3年将重点围绕产业升级与技术转化、行业标准与规范建设等六大领域深化合作,为区域渔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此外,大会发布“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科技奖”,该奖项聚焦水产领域技术突破、产业贡献与青年科技人才培育,通过鼓励先进激发行业创新活力,加速技术产业化应用,为水产行业高质量发展与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核心助力,为更多行业科技成果提供认可和展示平台。
详见《中国食品报》(2025年11月18日6版)
排版、美编:杨晓雨
审核:欧阳美华
01
02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