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下半年,养老金调整的话题持续升温。7月人社部、财政部明确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上调2%,11月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至143元/月,一系列政策让千万退休人员感受到民生暖意。但热闹背后,养老金差距问题仍牵动人心: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月均养老金可达8500元,而部分城乡居民每月仅能领取143元,最高差距接近80倍。这种差距如何缩小?退休人员期盼的公平怎样落地?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专业建议,为养老金制度优化提供了清晰路径。
![]()
要解决差距问题,首先得认清差距的真实面貌。根据人社部2024年公开数据及部分省份社保公报,我国养老金差距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群体间差距最为突出,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全国月均养老金约8500元,发达地区甚至能达到9000-11000元;企业职工退休人员月均约3400元,民营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大多在2500-3500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领取者月均仅300-500元,中西部部分省份基础养老金仅143元。地区间差距同样明显,企业职工养老金东部发达省份月均约4200元,西部省份仅2800元;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上海1400元,是青海180元的7.8倍。
这种差距的形成并非偶然。郑秉文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期间接受采访时指出,根源在于两大养老保险制度的性质差异:城镇职工养老保险是典型的保险制度,遵循“多缴多得、长缴多得”原则,由单位和个人共同缴费,机关事业单位缴费基数普遍按上年度平均工资的100%-300%足额缴纳,还配有职业年金补充;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本质上是养老津贴,90%的资金来源依赖财政,多数农村居民选择每年100-500元的低档次缴费,缴费积累自然有限。此外,企业端存在的缴费基数不实、断缴少缴等问题,进一步拉大了企业职工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的待遇差距。
值得欣慰的是,差距缩小的趋势已经显现。郑秉文观察到,2015年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职工养老金差距约3.2倍,2024年已缩小至2.5倍;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年均涨幅保持在8%-10%,高于企业职工和机关事业单位的涨幅,这种“低者快涨、高者稳涨”的态势,正是缩小相对差距的有效路径。2025年养老金调整方案中,“定额调整+挂钩调整+适当倾斜”的统一办法,重点向养老金水平较低群体、高龄退休人员、艰苦边远地区退休人员倾斜,更是政策层面缩差的直接体现 。
作为长期研究养老金制度的权威专家,郑秉文针对差距问题提出了三大核心应对办法,既立足现实又着眼长远。
第一,坚持“提低为主、稳中调高”的增量调整策略,避免“削峰填谷”引发新的矛盾。郑秉文强调,缩小差距绝非降低高待遇群体的养老金,而是通过财政投入倾斜,让低收入群体的养老金涨幅持续高于平均水平。2025年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20元,就是“提低”的具体实践;而对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保持稳定的适度涨幅,既维护了制度的激励性,又通过增量分配逐步缩小相对差距。这种“存量不动、增量优化”的思路,既能保障已退休人员的既得利益,又能让公平性在改革中稳步提升。
第二,强化财政投入精准性,夯实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资金保障。郑秉文指出,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制度性质决定了其缩小差距的关键在财政支持。目前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运行稳健,2024年全国养老保险基金总收入达8.9万亿元,总支出8.3万亿元,累计结余超6万亿元,这为财政加大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投入提供了坚实基础。他建议,应建立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与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入增长的联动机制,东部发达省份可适当提高地方补贴标准,中央财政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给予更多转移支付,逐步将全国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平均水平提升至千元左右,缩小与职工养老保险的基础差距。
第三,推进制度衔接与全国统筹,打通群体间、地区间的待遇壁垒。郑秉文认为,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深化是缩小地区差距的核心抓手,目前已实现的费率统一、计发基数统一,有效遏制了地区间待遇差距扩大的势头。下一步应重点完善职工养老保险与城乡居民养老保险的转移接续机制,让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群体在两种制度间切换时,缴费年限和个人账户资金能够顺畅衔接,避免因就业状态变化导致的待遇断层。同时,应规范企业缴费行为,督促民营企业足额缴纳社保,扩大职业年金、企业年金的覆盖范围,让企业职工不仅能领基本养老金,还能享受补充养老待遇,从结构上缩小与机关事业单位的差距。
除了专家建议,政策层面的落地举措也在持续推进,让退休人员期盼的公平逐步照进现实。2025年养老金调整中,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调整办法首次实现完全统一,结束了以往“双轨调整”的局面,从制度设计上保障了群体间的公平性 。全国统筹的深入实施,让东部发达地区的基金结余通过调剂支援中西部欠发达地区,2025年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养老保险补助力度进一步加大,确保了各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地区间待遇差距正在逐步收敛 。
在实操层面,多地已经开始探索郑秉文提出的缩差路径。浙江、江苏等省份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高档次缴费给予更高补贴,鼓励有能力的居民提高缴费水平,增加个人账户积累;广东、山东等省份推进灵活就业人员社保缴费便利化改革,保障其缴费权益,让这部分群体的养老金待遇稳步提升;北京、上海等发达城市,通过提高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地方补贴,将本地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水平提升至1000元以上,率先实现了城乡养老待遇的适度均衡。
这些实践充分证明,养老金差距的缩小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在政策引导、财政支持、制度完善的多重发力下,正在稳步推进的过程。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在第六届全国养老金发展论坛上也强调,“十五五”期间养老金制度改革的重要任务,就是逐步缩小三大群体及不同地区之间的待遇差距,以制度公平性回应公众关切 。
对于广大退休人员和参保人来说,养老金制度的优化是一场长期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兼顾公平与效率、当前与长远。既要看到差距缩小的积极趋势,理解改革的复杂性和渐进性;也要相信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的不断完善,养老金的公平性会持续提升。
需要明确的是,“公平”不等于“平均”。郑秉文始终强调,职工养老保险的“多缴多得、长缴多得”激励机制不能动摇,这是保障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的核心。公平的真正内涵,是让每个参保人都能在统一的制度框架下,根据自身的缴费贡献获得合理的待遇回报,让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得到充分保障,让长期缴费、足额缴费的群体得到应有的激励,最终实现“保障适度、公平可持续”的目标。
2025年的养老金调整已经落地,更多缩差举措还在推进中。养老保险全国统筹的深化、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财政投入的增加、制度衔接机制的完善,都在为退休人员的公平待遇铺路。随着这些政策的逐步落地,相信不同群体、不同地区之间的养老金差距会持续缩小,让每一位退休人员都能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安享幸福晚年。
最后想和大家探讨:你认为缩小养老金差距最关键的举措是什么?对于城乡居民养老金提升、企业职工社保缴费规范等问题,你有哪些期待和建议?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让我们一起关注养老金制度的完善,为更公平的养老保障环境发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