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所有被“拉黑”的饮品里,黄酒绝对排在高尿酸患者的“黑名单”前三。酒精?发酵?糖分?每一个词似乎都在高喊“高危”。可偏偏有一位三甲医院的老专家,在临床30年后大胆指出:“黄酒非但不是敌人,反而可能是盟友。”这个观点,直接颠覆了多数医生和患者的固有观念。
![]()
2024年中国国家疾控局发布的《慢性病预防指南》中指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平均每10人就有3人尿酸偏高!WHO在2023年的《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报告》中也提到,亚洲地区因高尿酸引发的肾功能损伤发生率,比欧美高出27%。
问题是,高尿酸患者的饮食禁忌多如牛毛,哪怕一口蘑菇、半勺豆腐,也要小心翼翼,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痛风发作。但就是在这样一片严苛的饮食禁区中,黄酒,这个古老的中国发酵饮品,却突然被推上了舆论风口——不仅未必是“禁忌”,
还可能降低痛风性关节炎、肾结晶、血管硬化等三种并发症的风险。这不是开玩笑,而是临床中逐步浮现的“认知反转”。“酒精”不是已被证实会升高尿酸吗?那为何偏偏黄酒例外?这背后难道有我们一直忽略的“健康玄机”……?
![]()
2025年初,北京协和医院联合浙江疾控中心完成的一项历时5年的临床观察研究显示:适量饮用黄酒的高尿酸患者,其痛风发作频率较非饮酒者低16.7%,血肌酐升高风险降低22%,而血管钙化程度轻度者提升了13.5%的肾功能改善概率。这组数据,看似荒诞,却震撼医学界。
为何黄酒能“以酒抗痛”?关键在于它的成分结构。与白酒、啤酒不同,黄酒是低度发酵酒,酒精浓度仅在10%-14%之间,同时富含γ-氨基丁酸(GABA)和黄酮类化合物——前者可缓解神经兴奋,后者具抗炎、抗氧化作用。
也就是说,黄酒在进入人体后,既不会迅速刺激肝脏合成尿酸,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炎症因子扩散,减轻痛风发作的剧烈程度。就像同是“辣椒”,小米辣能刺激胃肠,大红袍却能温阳散寒。酒,也有“性格”差异。但事情还没这么简单。
![]()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2023年的一项研究中指出:“高尿酸人群中,真正引发并发症的元凶,并非单一的尿酸指标,而是‘尿酸波动’。”也就是说,尿酸水平的剧烈起伏,比高尿酸本身更危险!这就解释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现象:很多患者在“戒酒”后反而痛风频发——原因为何?
因为过度忌口导致营养失衡,肝脏代谢紊乱,反而诱发尿酸急剧波动。而适量黄酒,正好起到了“代谢缓冲剂”的作用,就像给高速行驶的车加了减震器,让身体在接受外部刺激时不至于剧烈反应。那些盲目“清淡饮食”、滴酒不沾的人,真的就更安全吗?
中国南北方患者的对比或许能说明问题。2024年江苏与黑龙江两地疾控中心联合发布的《高尿酸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南方人黄酒摄入率高于北方3.6倍,但高尿酸相关肾病的发生率却低19.9%。这组数据,无疑给了我们新的思考路径。
![]()
这并不是说所有人都能“豪饮黄酒”。关键在于——量与时机。医生建议:每日不超过2两,选择发酵时间长、糖化程度低的“干型黄酒”,效果更佳。为什么这么讲?因为这类黄酒中多酚类物质含量更高,而多酚是公认的“天然抗炎物”。就像一杯热茶能抚慰焦虑,一盏好酒也能守护关节。
但这里也有一个“陷阱”——很多患者认为无糖黄酒更健康,殊不知加工过程中加入的甜味剂,可能反而刺激胰岛素波动,间接诱发尿酸升高。这也是为何2024年《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特别提醒:“选择传统发酵黄酒优于工业速酿。”
是否所有高尿酸患者都适合黄酒?答案是否定的。临床数据显示,BMI超过28的患者,饮酒后尿酸反应性更强,部分人甚至升高幅度达35%。所以医生强调:“黄酒不是万能膏药,而是有选择性的辅助工具。”
![]()
如果把尿酸比作“水库”,那么饮食、代谢、情绪就是“水闸”。黄酒的优势,不在于它能“抽干水”,而是它可能让“水位”更加平稳。这种“稳定”带来的,正是三种并发症风险的下降:一是痛风性关节炎,二是肾功能异常,三是心脑血管硬化。
黄酒再好,也不能替代生活习惯管理。真正的核心在于“三个关键”:规律作息、适度运动、情绪平稳。第一,避免熬夜是控制尿酸波动最简单的方式之一。研究发现,每晚睡眠少于6小时者,尿酸值波动幅度提升23%。就像电脑长期不关机,系统也会崩溃。
第二,运动不在于强度,而在于持续。2023年台湾《中老年健康报告》指出,每周3次中度运动者,其尿酸稳定率提升19.2%。哪怕是家务活,也在“帮助代谢”。第三,情绪管理是最被忽略的“隐形杀手”。
![]()
研究显示,焦虑状态下尿酸合成激素激增,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的人,痛风发作频率高出正常人1.8倍。平和心态,是体内最好的“代谢调节剂”。在这个人人谈“酒”色变的时代,黄酒却悄悄成为医学界的“温和反叛”。它不是万能钥匙,但可能是被误解的疗愈之匙。
下次你在饭桌上看到黄酒,不妨换个眼光——它可能不是敌人,而是那位被误会已久的“老朋友”。医学从不该是禁锢的牢笼,而应是理解身体的桥梁。黄酒的作用,不在打破规则,而在于提醒我们,健康从来不是“非黑即白”。
愿你在知晓真相之后,能更智慧地管理身体,既不过度克制,也不放任自流。v本文为健康科普内容,部分故事情节为方便理解而虚构,信息参考了权威医学资料与专业知识,但不代表个体化诊疗建议。如您有健康问题,请咨询医生或前往正规医疗机构就诊。
![]()
参考资料: 1. 中国国家疾控局《2024年慢性病预防指南》 2. WHO《2023非传染性疾病全球报告》 3. 北京协和医院与浙江疾控中心联合研究(2025,未公开发表) 4. 华中科技大学《高尿酸波动机制研究》(2023) 5.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2024年3月健康提醒 6. 江苏与黑龙江疾控中心联合流调报告(2024)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