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气温一降,血压就像被撩拨的琴弦,时高时低。而那句被反复提起的忠告——“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季”——早已不是老生常谈,而是一条逃不过的生理暗线。在寒风里瑟瑟发抖的不仅是手脚,还有那些依靠降压药维持血压平稳的高血压患者。
![]()
钟南山院士的提醒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建立在大量临床观察和流行病学研究之上的科学判断。低温不仅仅是一个数字的变化,更是人体内部多个系统协同应激的挑战。如果略掉细节,只靠“记得吃药”四个字应对冬季血压波动,那无异于在冰面上裸足行走。
在这个温度骤降的冬季,降压药患者需要比其他人多留一份警觉。不是因为“多病缠身”,而是因为这个群体的生理机制,对寒冷尤其敏感。
冬天的冷,不是简单的“穿多点就好了”。对血压患者来说,低温意味着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外周血管收缩,血压自然上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像给血管加了把锁,越冷越紧。
![]()
而降压药的作用机制,往往是扩张血管、调节体液容量。如果温差过大,药效和血管反应之间便容易脱节。
尤其是清晨,是血压波动最剧烈的时间段。人体刚苏醒,代谢开始活跃,血管却还未“热身”,此时骤然起身、外出,极易诱发突发性高血压。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有据可循的生理反应。一些患者在冬季清晨发生头晕、心悸甚至跌倒的情况,并不少见。
关键点之一:不要随意调整服药时间。冬季天亮较晚,许多患者误以为可以推迟服药时间,尤其是早上那一剂降压药。
![]()
但依据人体昼夜节律,血压在清晨6点至10点之间最易升高。若此时血药浓度达不到稳定水平,容易出现“早晨高血压”现象。这种现象与中风、心梗的发生有着密切关联。
关键点之二:不同药物受温度影响不同。并非所有降压药在冬季表现一致。像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度较低,而利尿剂、β-受体阻滞剂等,则可能在寒冷环境下作用增强或减弱。原因在于它们的代谢途径与体温、肾血流量密切相关。
冬季并不是“照抄夏天的用药方案”的季节。要警惕用药后的异常反应,例如突然出现的乏力、嗜睡、四肢冰凉或夜间尿频等,这些都可能是药物与环境因素交错作用的信号。
![]()
关键点之三:别忽视“假性高血压”。冬季门诊中不乏患者拿着高血压的读数忧心忡忡,其实那可能是外周血管收缩导致的瞬时升高。特别是在户外测量、或刚从室外进入室内时,容易出现这一现象。此时,重复测量、注意环境温度,比盲目加药更重要。
血压波动本身不可怕,怕的是对波动的误读。冬季某些短暂的升高,是人体自我保护机制的一部分,强行干预,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关键点之四:饮食小偏差,药效大不同。冬天人们更偏好热量高、口味重的食物,如火锅、腊味、咸菜。这些食物中隐藏的高钠摄入,大幅削弱了某些降压药的效果。特别是利尿剂类药物,其降压机制与钠排泄密切相关,若钠摄入过高,药效便如同“对牛弹琴”。
![]()
一个看似无伤大雅的火锅夜,可能导致连续几天的血压居高不下。对这类患者而言,冬季饮食的“热量诱惑”,是控制血压的隐形敌人。
关键点之五:保暖不是“穿够”这么简单。人体对寒冷的反应,首先是外周血管迅速收缩,尤其是四肢、面部、耳部等暴露部位。
别小看一顶帽子、一双手套的作用,它们对防止血压突升有实质意义。因为头颈部的血管密布,是体温调节的重要通道。暴露于冷空气下,不仅加重血压负担,还增加心脏负荷。
保暖的意义,在于减轻血管应激反应,不是单纯为了“舒服”。特别是对年长者,寒冷不仅是感受问题,更是生理挑战。
![]()
关键点之六:血压监测要“换个思路”。很多人习惯性每天固定时间测量,但在冬季,这种“机械模式”测量法可能掩盖真实波动。应增加动态监测意识,比如在起床前、中午活动后、晚上睡前等不同时段测量,以判断全天波动范围。
测量姿势、环境温度、最近的饮食活动等,也都应做备注。只有在详实记录的基础上,才能观察出血压变化的“周期性”和“诱因性”。
关键点之七:别轻视睡眠对血压的影响。研究显示,深度睡眠缺失与夜间血压升高有紧密联系。冬季日照减少,褪黑素分泌变化,易影响睡眠质量。而睡眠紊乱,反过来又加重交感神经兴奋,形成恶性循环。
![]()
此时,合理安排作息节律,远比“强行补觉”更重要。保持固定起床时间,即便晚睡也不赖床,有助于稳定生物钟和血压节律。
关键点之八:别忽略情绪起伏的隐性压力。冬季气候本身容易引发情绪低落,再加上节日临近、人际往来增加,心理负担也随之而来。某些看似微不足道的焦虑,会通过神经—内分泌通路,直接表现为血压升高。
尤其是男性中老年群体,常因“心理负担难以排解”,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血压升高,临床上称为“情绪型高血压”。这类情况不适合简单依赖加药,而应通过调整认知方式、适当社交活动等方式缓解。
![]()
冬天的挑战,不止是寒冷,更是对血压敏感群体自我调节能力的全方位考验。降压药不是“万能解药”,而是一种与身体长期协作的工具。用药之外的每一个细节调整,都是让这把“工具”发挥最大效能的关键。
那些看似微小的行为,比如每天定时测量血压、减少一次咸菜摄入、出门前多戴一顶帽子,或许正是预防血压异常波动的“关键一击”。
参考文献: 王文,段燕燕,等.高血压患者季节性血压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中华高血压杂志,2020,28(10):936-940. 刘建平,胡大一.冬季高血压管理策略探讨.中国循证心血管医学杂志,2021,13(1):14-18.
声明: 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