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吴江老城区那幢红房子了吗?最近超级火!”
“没想到开业当天,就有这么多人去打卡,我朋友也去了,说人气相当火爆啊!”
上周末,在东太湖边的一场咖啡市集上,不少年轻人捧着咖啡晒着太阳。有人无意间说起了最近小红书和朋友圈里关于“吴江红房子”的话题,大家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聊得火热。
流虹路341号,正是大伙儿口中的这幢新晋“网红”楼的所在地。11月8日,这幢红砖老房子被冠以“吴江24気艺文街区”的新名字,正式对公众开放了。
在过去许多年里,这幢红房子曾是吴江中学的旧址和印刷厂的办公室。如今,随着一间间房间的灯光再次亮起,人们的欢声笑语代替了当年的琅琅读书声,飘香油墨也换成了氤氲的咖啡香气,这座始建于1953年的建筑在72年后的今天,再度焕发新生。
开业这天,吴江24気艺文街区里没有举办开业仪式。上午10点,创始人何少波穿过早早在门口等待入场的年轻人们,打开了街区的一扇铁门,人流随之涌入。
一楼老教室,轻食餐饮准备妥当,油马咖啡吧台飘出了浓郁的香气。红酒吧里,高脚红酒杯不时碰撞出清脆的声音。二楼,秋山亮二的《儿时姑苏》摄影展和古典家具展陈引来不少年轻人造访,西边一间教室里汇聚全球各地的典藏版、绝版图书,让人们停下脚步,观赏翻阅……
这一天,和街区里不少兴致勃勃的年轻人们一样,何少波在朋友圈连发了3条动态。最后一条的发布时间是当天的18时11分,配图是闭馆后二楼寂静无人的古典家具展陈空间,附带一行文字:“连滚带爬的一天”。
![]()
“红房子”。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有人在这条动态下关心:“生意好吗?”何少波回:“爆单了,把明天的牛奶都用光。”事实上,为了这次开业,何少波特意准备了能够维持1周的食材,但从10时到16时30分,几个小时里,牛奶等材料就消耗一空。
![]()
“红房子”窗外,即是流虹路。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我们把附近街区的超市里的高档牛奶都买了回来,但是还是不够用。”何少波告诉记者,也提醒自己,“以后得多备些食材,得对得起大家对这座老房子、这片新街区的热爱。”
流虹路,很久没有这么热闹了。
这份久违的热闹中,既有逃离高楼大厦、初次到访这里的年轻人,也不乏顶着银发、穿戴一新的老年人。后者的到访,更多的是一种“回归”,精神上的回归。
![]()
40多年前的吴江印象。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这一点在二楼走廊右侧的一间教室里显得尤为具象。这里展陈着摄影师秋山亮二于1981年至1982年在吴江拍摄的系列作品。站在一幅幅摄影作品前,老年人的脚步总比年轻人停留久一些——镜框中那些笑呵呵的稚嫩脸庞,恰是观影者当年的自己。
“红房子是控保单位,改造不能大拆大建,这对于我们不是一种局限,而是一种天然的优势,旧时光能很好地保留下来,稍加点缀,就能焕新出彩。”在何少波心里,这片6000平方米的艺文街区是连通年轻一代和老城时光的一座“桥”,也是老一代市民朋友们的一个“家”。
![]()
何少波收藏的世界各地的珍贵书籍。苏报融媒记者 周悦磊/摄
何少波计划接下来在街区的二期项目推进中,把院子的东墙打开,做一扇门,通往隔壁的松陵公园,服务全年龄段人群。“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成为吴江又一座文化地标。”何少波说。
(编辑:晚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