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岁以后别去同学会”——这话听着像赌气,可李叔躺在ICU门口签字那会儿,连后悔的力气都没有。
![]()
人没救回来,账单先来了:丧葬费、人道赔偿、组织者的“心意”,一趟聚会,把退休金刮走一半。
![]()
你以为只是喝两杯?
数据甩脸上:去年中国老年医学会抽查,60岁以上只要端杯,42%直接进医院,37%的意外就发生在这种“老兄弟重逢”的场合。
数字冷冰冰,可它不认你当年同桌抄过作业的情分。
线上视频聚会?
听着像年轻人玩意儿,我姑奶奶用得比我还溜。
她建了个“1957届初三(3)班”腾讯会议,每周三下午上线,背景统一用老校门照片,谁咳嗽一声全员静音,比线下还礼貌。
一年下来,零医药费,零绯闻,零礼金纠纷。
线下真要想聚,别学年轻人“不醉不归”。
给你支个损招:把地点改在早市边上的茶馆,九点碰头,十一点散,AA制,每人点壶菊花,想加钱?
自己扫码。
肚子饿了隔壁就是包子铺,五块钱一个,谁也别给谁买单,感情省得欠。
最怕有人端着“老同学”牌子劝酒。
去年苏州判了个案子:组织者没拦酒,赔了28万。
法院一句话:都这把岁数,劝酒=劝病。
所以提前把话甩出去:“我吃药,谁劝酒谁转账。
”保证全场安静。
旧情复燃更闹心。
我邻居王姨,聚会完天天给初恋发“今天血压高,想起你就低”。
老伴气得要分房睡。
后来女儿出手,把微信头像换成全家福,备注改成“外孙外婆”,一秒掐灭火花。
实话难听:六十岁再谈爱情,先问问医保卡答不答应。
礼金就是另一场考试。
给多了心疼,给少了怕点名。
我舅干脆带张贺卡,封面写“健康长寿”,里头夹十块彩票,刮不刮得中看天意,现场没人好意思拆,面子里子全有了。
说穿了,同学会不是原罪,是有人把“回忆”炒成高价生意。
真想见,就按我姑奶奶那套:屏幕一关,谁也没欠谁;线下见面,太阳落山前各回各家。
活到六七十,最该学会的不是念旧,是止损。
别让一次“你好老同学”变成“医院见”。
真要想聚,先问自己一句:钱包、心脏、老伴,哪个先扛不住?
答案一出来,你就知道该点“加入会议”还是“已读不回”。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