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州融水苗族自治县,有一对“特殊”的夫妇,他们翻山越岭、走村进寨,坚持了整整23年,给大山里的乡亲们“挑”来一场又场被翻译成苗语侗话的电影,让留守家乡的老人和孩子们,在寂寥的夜晚多了一份娱乐和陪伴。
![]()
近日,乡村公益放映员石安林、石敏咪夫妇23年放电影的经历被“照哥有故事”制作成短视频——《大山放映员》,迅速引发全网关注,数万网友为老石夫妇点赞,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也于今日(11月18日)为夫妻俩送上一份暖心的奖励!
今年61岁的石安林,从小喜欢就喜欢看电影,他还记得儿时的露天电影场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幕布在夜空中一挂,乡亲们搬着凳子围过来,孩子们绕着鼓楼四处跑,大家看的是电影,图的是热闹。
![]()
1988年,他如愿成为乡村放映员,一做就是8年。2002年,在外地打工的他,听说县里要组建农村公益电影放映队,便回到家乡。那时大山里的路不好走,很多时候放映器材需要肩挑手抬,年纪大的人做不了,年轻人忙着在外挣钱也不想做,可石安林真心热爱电影,也怀念儿时乡亲们围坐一起的温暖场景,于是他主动接下了这份活儿。
![]()
放电影要挑东西、赶夜路、挂幕布,石安林一个人难以完成。妻子石敏咪看出丈夫的担忧,主动请缨,陪他一起放电影。从此,融水第一对苗族夫妻公益放映队诞生了。
![]()
夫妻俩这一走,就是23年。19个村寨他们来来回回走了20多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5圈;5000多场电影他们一场一场放映,每一部电影都用苗语、侗语重新“翻译”成山里老人听得懂的乡音。
![]()
“我们这边是苗族和侗族的群众比较多,有些老人家年纪大的,只听得惯苗语和侗语,放这种翻译过的电影他们特别喜欢!”石安林说,即便现在有了手机可以刷剧,看露天电影的人也变少了,但村子里的爷爷奶奶那一辈却依旧是忠实粉丝,他们在幕布下听着亲切的乡音,一边看电影一边闲话家常,画面温馨和谐,也让石安林夫妇感觉一切都是值得的。
![]()
石安林说以前没有公路,他们夫妻俩就用一根扁担挑起两个铁箱,加起来一百多斤的设备,翻山越岭走几个小时。雨天蹚泥水,夜里防塌方,有一次回程路上大树倒塌,车被困在山里,两人借柴刀砍树,头顶还有落石,凌晨两点才到家。但说起这些,石安林只是笑笑:“放电影我很爱好,人家来看,我就觉得很舒服(开心)。我做这个放映员,人家都很尊重我,我自己也感到很光荣。”
如今路山里的通了,老石夫妇从步行换成摩托车再换到面包车,胶片机也变成投影仪。可山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他们大多外出打工,村里只剩老人和孩子,放电影时的热闹早已不复当年。61岁的石安林也从乡亲们眼中的“年轻小伙”变成了老伙计,石敏咪也有了白头发……但他们依旧是苗乡侗寨里“最受欢迎”的人,依然坚守着为大家放电影的承诺。
![]()
有人曾问他:“如果寨子里只剩几个人看,还放吗?”石安林说:“哪怕只有一个人,我也要放下去。”
二十载风雨无阻,五千场光影相约。阿里公益“天天正能量”联合南国今报,为石安林、石敏咪夫妇颁发“小微公益行动者专政奖”,奖金5000元。
![]()
颁奖词中这样写道:
你们是深山里的“文化信使”,用脚步丈量苗岭侗乡,用银幕点亮寂静山村。
那一口地道的苗语对白,为留守的老人打开了通往外界的窗,也为成长的孩童守护了乡音的根。
这声画之间,流淌的不仅是故事,更是温情与归属。
天天正能量联合南国今报致敬石安林、石敏咪夫妇:
是你们,让公益不再是遥远的符号,而是回荡在山谷间的欢声笑语。
只要还有一个观众,这条光影长征路,就没有终点。
他们放的从来不只是电影,是两个普通生用肩“挑”来的故事,是一整座大山的回忆,也是一代人的念想。
来源 | 南国今报记者佘玉冰 何俊涛
值班编辑丨卢方诗
值班主任丨陈建春
总值班丨朱凌云
柳州城中区一酒店被挂牌督办,最新消息传来
太突然!开业仅9个月,这一品牌门店将大量关闭
出售119部淫秽视频,获利46元!赵某被判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