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当朋友圈的“养生秘诀”层出不穷,当家族群里的“食物相克”列表频频刷屏,当一款普通的药品被冠以“万能神药”的光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究竟该如何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
那些看似“有道理”的谣言,包裹着关心与善意的外衣,实则可能将我们引向健康的误区。
即日起,大河健康报开设“‘医’锤定音”
专栏,围绕“饮食与生活谣言”“药品跨界滥用”“偏方美容风险”“伪养生陷阱”等内容,系统辟除广泛传播的健康类谣言,意在用科学之力,为纷繁复杂的健康信息“一锤定音”。
![]()
□记者 孙倩文
日前,“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话题中罗列的“碱性食物清单”包含菠菜、羽衣甘蓝、西蓝花等蔬菜,以及柠檬、奇异果、苹果等水果,声称多吃这类“碱性食物”能快速瘦身。不少网友质疑:“食物酸碱理论不是早就被辟谣了吗?怎么卷土重来了?”
![]()
01
“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是伪命题
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周燕指出,“多吃碱性食物瘦得快”是伪命题,纯属营销话术嫁接的伪科学产物。从科学角度看,食物酸碱分类仅针对食物燃烧后灰分性质,与人体代谢无关。人体血液pH值靠自身缓冲系统稳定在7.35~7.45,任何食物都无法改变“体质酸碱”。
所谓的“碱性食物”(如菠菜、西蓝花等)能辅助减重,其根源是这类低热量、高膳食纤维的食材能增加饱腹感,促进肠道蠕动,帮身体代谢废物,而非“碱性”属性。
“谣言之所以盛行,是因其精准利用大众减肥焦虑,将天然食材的益处嫁接‘碱性’标签,再通过‘食物清单’营造实操感。”周燕介绍,身体有自己的调节能力,不管吃什么,血液酸碱度都能保持稳定,根本改不了所谓的“体质酸碱”。
02
“酸碱论”为何总能“借壳重生”?
屡次被辟谣的“酸碱论”,为何总能卷土重来?周燕提到,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
精准拿捏健康焦虑大家想轻松减肥、调体质,“酸碱论”正好宣称“靠吃就能改变体质、远离烦恼”,很容易让人相信。
商家逐利炒作不少商家为了售卖“碱性食品”和相关保健品,刻意放大“酸碱”概念,反复宣传误导,吸引消费者买单。
传播不对等谣言简单好记、传播速度快,而科学辟谣的内容偏专业,普通人不容易理解也难主动传播,导致谣言总有机可乘。
03
饮食减肥核心是热量缺口+均衡膳食
“饮食层面减肥的核心原则是制造温和热量缺口+均衡膳食。既要让每天消耗的热量略高于摄入(缺口控制在300~500千卡,避免极端节食),又要保证蛋白质、碳水、脂肪、维生素的均衡摄入,不能单一排斥某类营养素,这样才能健康减重不反弹。”周燕提醒。
食物的减肥效果主要取决于热量密度、营养密度、膳食纤维含量。低热量密度(单位重量热量低)、高营养密度(富含维生素/矿物质)、高膳食纤维的食物,能在控制热量的同时满足营养需求,是减肥友好型食物;反之,高热量、低营养、少纤维的食物(如油炸食品、甜品)易导致热量过剩。
您还希望我们辟谣哪些内容?
下期内容继续
等等,别划走
![]()
确认过眼神
你是会点赞和点亮爱心的人
动动手指
它就在屏幕底部

各位新老读者:
因为微信公众号文章推送规则的改变,导致很多粉丝无法第一时间接收到最新文章。为防丢失,建议您:
1.点开大河健康报(id:dhjkb999),点击右上方“三个点”(•••);
2.点击“设为星标”;
3.出现“黄色星标”后,以后文章都会第一时间发送到您的手机。
关注大河健康报,求医问药健康防治全知道。
动动小手,每个人做好自己的健康第一责任人。
温馨提醒:如您有需要,可进群咨询获取医药健康知识、健康管理、寻医问药等健康服务,扫码入群,获取最新信息↓↓
![]()
值班丨王丽娜
统筹丨安 伟
编辑丨刘广辉
版权声明
本文原创 转载请联系授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