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涉台言论,中国采取多方措施反制。11月18日,《华尔街日报》发布评论:《为何中国主动挑起与日本争端》。文章字里行间透着一股熟悉的“倒打一耙”劲儿:中国“精心计算”、中国“转移注意力”、中国“一边吃一边骂”……好一出“受害者变加害者”的剧本,演得还真像那么回事。
可现实哪容这般剪裁?
当日本2025年防卫预算突破GDP的2%、连续第三年刷新战后纪录;当自卫队首次实兵演练“联合夺取离岛”,课目直指钓鱼岛;当“战斧”巡航导弹采购落地,配合预警机形成2500公里打击半径——覆盖上海、武汉、西安——这时候,中方海警船巡航频次上升47%,就成了“战略升级”?
请问:是矛先出鞘,还是盾先举起?
若按《华尔街日报》逻辑,被逼到墙角的人举起手臂护住头脸,也算“主动攻击”?这道理,连街头孩童都哄不过。
它说:“北京把东京加入‘印太经济框架’说成‘经济阵营化围堵中国’,实则该框架迄今未对中国贸易设置任何新壁垒。”——轻飘飘一句“未设新壁垒”,就把今年6月日本出台的《特定重要技术保护法案》抹得干干净净。该法白纸黑字,将高端半导体设备对华出口纳入管制,23家中企供应链当场承压。这算什么?“旧壁垒加固”?还是“温柔一刀”?
![]()
更妙的是,它一边承认“中方对日企在华投资审查趋严”,一边暗示这是“为脱钩预埋伏笔”。可它偏偏不提:2025年中方恢复福岛等10县食品输华;重启高级别政治对话;支持东京申办2030年世博会……这些动作,哪个是“主动挑事”者该干的?
历史问题上,《华尔街日报》更是熟练操弄“去语境化”话术。它指责中方“将岸田文雄未参拜靖国神社称为‘战术性回避’,暗示其‘骨子里仍持右翼立场’——这种诛心之论,堵死了对话空间。”
可它绝口不提:2025年,日本阁僚以“私人身份”参拜靖国神社达9人次;文部科学省审定通过的新版教科书,将“强征劳工”改为“动员”,淡化“慰安妇”的强迫性质;靖国神社游就馆展览仍赫然写着“大东亚战争是自卫战争”。
面对这些,中方若还称其“真诚反省”,那不是大度,是自欺。
《人民日报》说得好:“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的30万姓名墙,不是外交筹码,是人类文明的警世钟。”——它不只是喊给日本听的,是刻给全世界看的:有些底线,文明社会不容模糊。
最值得玩味的,是那句“在美中关系相对缓和的当下,中国选择将压力转向日本,实为转移国内经济下行注意力的‘替罪羊策略’”。
听听,多“深刻”的地缘心理学!仿佛中国决策层是靠算命先生掐指一算,挑个软柿子捏。可现实是:美日同盟2025年举行联合军演27场,60%以上美军先进舰机常驻西太;日本《国家安全保障战略》首次将中国定位为“前所未有的最大战略挑战”——这些,是东京主动递上的“挑战书”,不是北京凭空捏造的“替罪羊”。
中国外交的底色是和平发展,但绝不是无原则的退让;中国倡导对话合作,但绝不意味着在核心利益上妥协。
面对无理挑衅与战略围堵,保持沉默不是风度,而是失职;据理力争不是“战狼”,而是担当。
《华尔街日报》若真忧心中日关系,就该问: 为什么日本一边谈“对话”,一边加速扩军? 为什么一边说“重视经贸”,一边筑起技术高墙? 为什么一边喊“稳定”,一边紧抱军事同盟不放?
《华尔街日报》,与其忙着给中国“诊断动机”,不如先治治自己的“选择性失明症”。 当真相站在阳光下,谎言就得让路。 当正义握在手里,讹诈终将退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