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渐凉,社区健康讲座座无虚席。68岁的李大爷讲起老同事王阿姨,语气里透着敬佩:“她糖尿病20年,却活得比谁都自在,90岁了连感冒都少!”而让人好奇的是,王阿姨的血糖一直稳定,身体也没有出现并发症。
可细聊才知道,她在60岁那年,默默戒掉了三件在普通人眼里“不算坏”的习惯。邻居们听后反而不信:难道不是要多补点营养才能养身?
![]()
王阿姨的故事并非个案。根据2022年中国慢性病与老龄化研究数据,在已活过90岁的糖尿病患者中,有接近78%的人,都在60岁前后主动调整了生活方式,尤其集中在戒掉3种不良习惯。这些改变带来了哪些实实在在的好处?
糖尿病不是一天形成,也不是靠药一蹴而就地逆转。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的最新研究发现,60岁后的生活方式调整,比药物控制更能决定结局。
特别是三类每天都“顺手”的微小习惯,被反复证实与血糖波动、血管老化乃至多种并发症息息相关。
很多糖友总觉得晚上饿容易“低血糖”,就习惯睡前再来点宵夜。殊不知,连续摄入高能量,会让胰岛素在夜间分泌紊乱,诱发动脉硬化早来5-8年。
![]()
《中国老年糖尿病患者生活管理白皮书》指出,养成夜宵习惯者并发症风险升高32.1%。
不少老人喜欢看电视、下棋,动也不动。《哈佛公共卫生研究》曾跟踪1167名糖尿病老年人,发现久坐超4小时/天者,10年内心脑血管事件风险升高27%。原因在于,长期不活动会让血糖调节变得“钝化”,脂肪代谢变慢,易中风。
动不动泡养生保健药酒
事实上,酒精即使小剂量,也可能让肝脏代谢糖分动力降低;长期少量饮酒者,血糖波动幅度大幅上升。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60岁以上糖尿病患者应完全戒除一切酒精饮品,无论度数高低。
![]()
调查数据显示,中国糖尿病老人,只要在60岁戒掉上述三种习惯,平均寿命延长6.7-9.3年,并发症概率减少48.2%。那这些变化在身体上有哪些具体体现?
血管更柔韧。戒夜宵3个月,血脂下降12.6%,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发生率降低至少15%,动脉粥样硬化不再加重,很多人连走路气喘的老毛病都改善了。
血糖更平稳。摆脱饮酒后半年,多数人空腹血糖下降0.9~1.7mmol/L,糖化血红蛋白显著改善,“头晕眼花、低血糖”突发状况不再频繁,让日常生活有底气。
生活质量提升。告别久坐,多走动,除了降糖以外,失眠、腰腿疼、记忆力下降等老年问题同步改善。一项上海三甲医院对比研究显示,每周运动300分钟的人,5年内患心脏病、卒中风险下降19.4%。
![]()
要真想学王阿姨活成“90岁健康糖友”,不妨从这三件事下手:
睡前2小时不再进食
实在饿,可以选择一小把坚果(约10粒杏仁或核桃),既补充能量又不升糖。避免粥、面、甜点类碳水夜宵,预防夜间血糖飙高。
告别“沙发瘫”,每30分钟就起来走几步
夜晚可以饭后散步20分钟,慢到能说话但不能唱歌;白天多站立,空闲时活动关节。保持动起来,肌肉会帮你多消耗10-18%的血糖。
聚会偶尔以茶代酒,彻底“无酒生活”
喜欢口感的,可选择柠檬泡水、淡茶。遇到情感压力,用聆听音乐、书法等来取代靠酒排解,养成新爱好,一举两得。专家普遍认为,活到高龄的糖友,并不是天赋异禀,而是每一步都走在健康路上。
![]()
戒掉夜宵、拒绝久坐、滴酒不沾,90岁高龄绝非神话。今天开始调整,哪怕只做对了其中一项,身体都能看得见变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