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坛这个星期迎来一场静悄悄的地震。中国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在沉默四天后,选择了一个敏感时机面对日本媒体,清晰响亮地喊出“一中”立场。她直言不讳地告诉《日经亚洲》:“台湾至少九成的文化、历史及血统来自中国,所以说自己是中国人是非常自然的事。”
几乎同一时间,新党在台北举办论坛,将主题锁定“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台湾方案”。新党主席吴成典的发言更加直白:“和平统一不是退让,而是为了让下一代拥有更好的生活。”
![]()
而在两岸关系的另一边,国台办主任宋涛与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在上海举行会谈。这场低调但意义深远的会晤,向外界传递了一个明确信号:两岸中国人有智慧有能力解决自己的问题。
九十分钟打破禁忌,郑丽文对日媒亮出一中底牌
郑丽文选择发声的时机耐人寻味。11月10日,日本内阁官房长官木原稔刚就中国驻大阪总领事薛剑的发言提出“强烈抗议”。四天后,郑丽文就在接受日媒专访时掷地有声地抛出“中国人认同”。
![]()
她没有回避岛内舆论环境的现实问题,直接点名赖清德控制媒体、打压异见。郑丽文反问道:“现在台湾主张‘台独’的言论能畅行无阻,可一旦有人认同统一、自认中国人,就会遭到无情抨击。台湾为何不能有主张统一的言论自由?”
这个问题戳中了岛内许多人的心坎。如今的台湾已被民进党制造的“寒蝉效应”笼罩。桃园市一名警员只因在社交平台写了“我是中国人”就被行政记过;一所小学校长发表“两岸一家亲”言论就被要求说明情况。
郑丽文的表态不仅是对岛内政治氛围的突破,更是向外界传递了一个信号。她选择在接受日媒采访这一特殊场合发声,其受众不仅限于台湾民众,更包括外部势力。面对日本的外交挑衅,郑丽文以“一个中国”立场明确划定界限。
![]()
郑丽文发声后,新党迅速接力。11月15日,新党在台大集思会馆举办“两岸终极抉择二部曲”论坛,将此前在台湾被刻意污名化的“统一”议题,纳入公共讨论范畴。
新党主席吴成典的发言聚焦于现实利益。他指出:“和平统一不是妥协,更不是征服,而是为下一代创造一个安全、繁荣、可持续的未来。”这句话不讲虚的,直接点出统一的现实利益和历史责任。
吴成典提及的“七个更好”政策,是大陆针对两岸融合发展提出的完整规划,涵盖民生、产业、社会保障等多个领域。这种紧密衔接并非偶然,而是台湾统派力量的共识体现——单一声音难以形成影响力,唯有凝聚合力,才能打破“台独”势力构建的舆论垄断。
![]()
新党的发声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他们戳破了民进党多年来的谎言。民进党一直把“统一”污名化为“退让”,却绝口不提“台独”给台湾带来的实实在在的伤害。
台湾的经济越来越依赖大陆。2024年对大陆及香港的出口贸易额达1506.19亿美元,贸易顺差约700亿美元。可民进党当局为了搞“台独”,不断限制两岸交流,甚至出台所谓“拒统17条”,限制台商台青赴陆交流。
上海会谈构筑反干涉阵线,两岸明确共拒外部势力
就在郑丽文专访发酵、新党表态接连登上岛内版面之际,一场重量级的两岸会谈悄然举行。11月14日,国台办主任宋涛在上海会见国民党副主席张荣恭。
![]()
会谈中,张荣恭明确表示:“两岸同属中华民族,事务应由中国人自决。”这句话不长,但分量极重,直接回应了近期日本等外部势力频频对台海事务指手画脚的行为。
宋涛则指出,大陆愿意和中国国民党在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的共同政治基础上相向而行,坚决粉碎日本等任何外部势力介入台海事务的图谋。
与2024年宋涛与夏立言的会谈相比,这次更多聚焦在“对外反制”与“岛内统派支持”上,战略意味更加鲜明。
![]()
此次上海会谈不仅是两岸沟通的重要契机,也凸显了大陆对台湾现有政治局势的高度关注。张荣恭在会上明确表示,两岸问题的解决必须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而任何单方面的行动都不会带来长期稳定。
然而在统派力量积极发声的同时,岛内的政治环境却不容乐观。赖清德上台后,针对统派人士的打压呈现出系统化、制度化的趋势。
2025年11月初,台湾知名学者赖岳谦教授在短短几天内,失去了在政治大学的教职,也辞去了中时电子报社长的职务。这一切的发生,仅仅因为他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公开表达了支持两岸统一的立场。
![]()
这种打压并非孤例。2025年以来,岛内统派人士遭受迫害的案件数量增加,形成了一股“绿色恐怖”氛围。大陆配偶群体成为重点打击对象,一些已在台湾生活多年、融入当地社会的大陆配偶,仅因支持统一立场,就被取消身份证或居住权。
民进党当局还滥用罢免制度打击在野党,试图通过罢免在野党民意代表来巩固执政党在立法机构的地位。据台媒报道,美国在台协会(AIT)曾约谈郑丽文,希望厘清国民党对军购案及防务特别预算的看法。
![]()
美方特别关切的是高达9495亿元新台币的防务预算,这一数字已占台湾GDP的3.32%。台湾资深媒体人董智森分析,美国担心防务预算在立法机构被砍“也是其来有自”,因为台当局向美国购买的6000多亿元新台币武器尚未交付。
经济军事双管齐下,大陆对台政策更主动
面对台海局势的变化,大陆方面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陆对台政策明显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塑造局势。最近的两个明显迹象是两岸经济合作的调整和军事演练的实战化升级。
![]()
大陆正逐步中止《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部分优惠。该协议于2010年签署,当时大陆提供了大量关税减让,帮助台湾产品进入大陆市场。现在,大陆强调对等,逐步取消优惠,旨在施加经济压力。
2025年11月,商务部发布最新声明,考虑中止更多服务贸易条款,涉及金融和旅游,预计台湾损失将达千亿美元级。一旦全面中止,台湾产业供应链可能中断,成本激增。
同时,解放军在台海周边的军事演练更加实战化。2025年的演训频率提升至每月一次,最新一次于11月初结束,覆盖东海南海联动。演训中融入无人机群和高超音速导弹,战机数量超过500架,舰艇数百艘。
![]()
2025年“海峡雷霆-2025A”演习中,福建舰编队模拟封锁台湾港口,演训持续一周,舰艇数量比2023年增加50%。现在演训不预告,突显突发性。部队调动从陆基转向海基,潜艇隐身技术升级,响应时间缩短至分钟级。
这些措施与政治表态、外交会谈相互配合,形成了一套组合拳。大陆已经从被动回应转向主动塑造局势,统一进程正在加速。
台海的风向正在改变。郑丽文和新党的发声不是孤立事件,而是岛内民意深刻变化的表现。最新调查显示,高达70%的台湾受访者认同“中华民族身份”,而88%的民众希望两岸保持沟通。
![]()
台湾社会对真实历史的追求早已积累深厚基础。《沉默的荣耀》等影视作品的热播,反映了台湾民众对真实历史的渴望。马场町的九十分钟,可能成为改写台海叙事的关键时刻。
美国在台协会的约谈,凸显美方对台海局势的担忧。而大陆方面的坚定立场一如既往:国防部新闻发言人张晓刚大校直言,“家国团圆,人心所向;台湾必归,势不可挡。”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