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制造”这块招牌一直是欧洲工业的门面,但最近几年,德国的那些硬核企业开始有了新动作:有的干脆加码中国市场,有的直接被中资企业买走。看着有点像在“跑路”,但细看又不是那么回事。
问题是,这到底是德国企业自己想“换条路走”,还是被现实逼得没得选?
![]()
对华靠近是生存策略
现在有很多德国大企业正在扎堆去中国,大众在安徽投的钱是几十亿欧元级别的投入。宝马在沈阳的产能也在扩,甚至搞起了本地研发。
这些动作都是看得很清,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市场就在中国,这些企业都想分一杯羹。
中国不光市场大配套也快,电池、芯片、零部件,几乎都能在一个省级范围里搞定,效率高成本低,并且工人还熟练,德企看了都眼红。
![]()
德国本土一套审批流程走下来,黄花菜都凉了,中国这边几个月就能见厂房,这谁看谁不动心。
再看并购这块,库卡被美的买走,克劳斯玛菲被中国化工收了,起初在德国引发不少争议,但几轮下来大家也看明白了:这些交易是实打实的商业操作。德国企业缺的是资金、市场和增长空间,这些中国企业正好有。
有些德国公司技术厉害,但日子过得紧巴巴,中企出手后不仅补上资金缺口,并且也让德企进入中国市场更顺畅。
高成本、高环保、高不确定,德国制造快被政策“勒住脖子”了
![]()
回头看看德国国内的情况,就明白它们为啥“往东看”,德国现在的能源价格在整个欧洲都能排前几。
核电站关了,煤电也砍了,替代的天然气还得靠美国高价进口。乌克兰战争之后,德国对俄能源一刀切,结果就是自己工业先跟着“哆嗦”。
制造业最怕成本不稳,能源账单上去了,工厂的利润就掉了。别说中小企业连喘气都难,大企业也开始精打细算。在德国造一台和在中国一模一样的机器,结果成本差一大截,这谁顶得住。
![]()
再叠加上德国环保政策那一套,企业的日子更难了,碳排放交易、供应链法案、环保审查,每一项都让企业本就紧绷的神经更紧。
这也不是说环保不重要,但节奏太快、成本太高、执行太死板,最后反而逼得企业跑路。
审批流程更别提了,一个工厂从申请到动工,有时候得拖上两三年。在全球化竞争下,这种效率真是“拖死队友”,企业不是不想留在德国,主要也是实在耗不起了。
绿党当家,社会议题热闹,企业却只能靠自己找出路
![]()
现在德国是三党联合执政,绿党在能源和环保政策上话语权很大。他们主张快速推进气候转型,可这条路走起来,传统工业就不得不“踩刹车”,绿党希望德国成为绿色先锋,但现实是很多企业连电费都快付不起。
社会上,大麻合法化、性别教育、移民政策这些议题吵得热火朝天,本来无可厚非,但政治注意力被分散后,对制造业的扶持往往就被边缘化了。企业看不到政策的确定性,只能靠自己在全球找“安全出口”。
![]()
地缘政治也是一颗定时炸弹,德国跟美国走得近,贸易上却得看美国脸色。中美博弈让德国企业在中国的投资也变得敏感起来。
可问题是,德国企业清楚离不开中国这个市场。真让他们选,他们更多时候是“边走边看”,但绝不会轻易割断这条线。
崩不崩盘,其实看的是谁能熬过去
说德国制造“崩盘”有点吓人,但现实是它确实在经历一次大调整,能源贵、政策急、人才缺,这几条线一拧,企业就喘不过气来。一些老牌企业卖掉股份、裁员搬厂,这些都是被环境“逼墙角”。
![]()
但德国制造的底子还是在的,技术、标准、品牌,这些东西不是说没就没的。问题是,在全球化的新时代,德国企业也要学会“走出去”,要能在北京上海找到新的生命线。
中国市场更像是“加油站”,德企是来找机会的,说是它们在跑路,但其实是战略转移。说是它们被收购,更多是联合扩张,关键是怎么看待这场变化。
![]()
德国工业主要是在重新布局,而这场布局绕不开中国,也离不开现实,企业的选择都是靠算账。
未来德国怎么走,主要也是看企业能不能在转型路上找到活路,能不能熬过这阵子,决定了是“收购”还是“重生”,德国制造的故事还没到写结尾的时候。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