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工作中,我们有时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些工作人员对群众直截了当的反馈感到不适,将合理的诉求简单归类为“找麻烦”,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敷衍了事或避而不谈。这种认知与行为,不仅冷却了群众期待问题解决的热情,更在无形中侵蚀着相互信任的基础。
群众的直言不讳,往往承载着民生痛点和治理关键。这些原汁原味的“原声”,实际上是信任的根基。当群众选择发声,意味着他们依然相信问题能够被解决——无论是影响出行的道路坑洼、繁琐的办事流程,还是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的阻碍,他们都希望问题被看见、被重视、被解决。这种“挑刺”行为的背后,是对公共管理与服务能力的试探。当诉求得到积极回应,信任便得以巩固;而当反馈遭遇敷衍,失望便会累积。将群众的“原声”简单等同于“怨声”,本质上是一种责任回避,这种态度只会将群众推向对立面。
群众的直言不讳不是噪音,而是改进工作的宝贵资源。那些听起来“刺耳”的声音,往往直指问题核心。道路坑洼影响的是日常出行,流程繁琐损耗的是办事效率,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阻碍关乎公共服务的可及性——这些都是真实存在的治理短板,是工作改进的明确方向。面对群众反馈,不同的应对态度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积极回应并着手解决问题,能够将群众的“挑刺”转化为建立信任的契机;而消极应付或推诿责任,则会让小问题酝酿成大矛盾。每一次对群众声音的回应,都是对公共信誉的积累或消耗。将群众诉求标签化为“无理取闹”,反映的是一种责任担当的缺失。这种思维定式不仅关闭了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窗口,更危险的是,它切断了与群众的感情联结,使本应紧密的关系变得疏远甚至对立。
在治理体系日益完善的今天,我们更需要珍视群众的直言不讳。这些“原声”是检验工作成效的试金石,是优化公共服务的指南针。它们不是麻烦,而是助力;不是负担,而是财富。建立起倾听群众“原声”的有效机制,把群众的“问题清单”转化为工作的“整改清单”,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关键一环。只有当每一个声音都被认真倾听,每一个合理诉求都得到妥善回应,信任的纽带才会更加牢固,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才能真正形成。
群众的“原声”里,有最真实的民生温度,也有最高效的治理智慧。善于倾听这些声音,勇于回应这些诉求,我们工作的方向才会更加明确,行动才会更加有力。这是新时代做好群众工作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治理能力的必由之路。(张均华)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