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渐渐被世人遗忘的角落:千言难尽的老三届

0
分享至

千言难尽的老三届!作品声明:内容取材于网络

早年,老三届相关话题在网络上颇为火热,如今热度渐消。缘由是老三届的人们年岁渐长,正从七十迈向八十。身为老三届群体的一份子,我们这一群体所历经的遭遇刻骨铭心,纵使有诸多话语也难以抒发心中的感慨。



图片来自网络(图文无关)

老三届指的是哪些人呢?是一批往昔的中学生,确切来讲,是1966年“文革”开始时正在学校念书的初中生和高中生,涵盖初中三届、高中三届。再精确些说,是1965年入学的初一、高一学生(即1968届毕业生);1964年入学的初二、高二学生(即1967届毕业生);1963年入学的初三、高三学生(即1966届毕业生)。

为什么叫他们“老三届”?根据我的记忆,这个称呼始于上个世纪70年代初。那时,文革的停课闹革命已经结束,学校开始正常上课也已经好几年了,也有了新的初高中毕业生。不过学制有了改变,中小学由12年缩短至9年(5、2、2学制)。于是人们把1966年至1968年毕业的那批中学生称作“老三届”,以示区别。

被称作中学毕业生的老三届,实际上只是在校时长达到或超出了中学学制的有关规定。除1966届外,另外两届仅仅空有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之名。为何会如此呢?原因在于“文革”爆发、高考取消,还停课进行了两年多的革命。

简要概括而言,老三届具备如下相同点:

1、他们大多是和共和国一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老三届出生于建国前后(1947 - 1952 年),对党和国家怀着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2、老三届群体都曾遭遇建国初期,尤其是1959年至1961年期间的经济困境,深切体会到生活的艰难,历经了苦难的锤炼。艰难困苦也能砥砺人的精神与意志,面对波折和艰辛,他们富有韧性且有应对之策,坚韧不拔,与当下部分较为脆弱的年轻人有所不同。

3、在中学阶段,他们都经历了“文革”。故而,除了1966届高中毕业生,其他人都未接受过全面且系统的高中教育。即便部分人后来通过高考踏入了大学校园,其知识体系也存在欠缺。

4、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他们完整地经历了“文化大革命”运动,“文革”给他们留下的印记极为深刻,终其一生都难以彻底消除。



图片来源网络

5、他们中的多数人,城市户籍的去上山下乡,农村户籍的回乡成为了知识青年,时间短的两三年,长的达十几年。在农村的这段经历,不仅让他们的身心在困苦中得到磨砺,还使他们对中国和农民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劳动能力有所提升,对劳动人民的感情也愈发深厚。他们深知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因此养成了艰苦朴素、勤俭持家的生活习惯。

6、在未来的人生轨迹里,尽管各不相同,但多数人依旧是处于最底层的工人、农民以及个体劳动者。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然而因学历专业方面的先天短板以及年岁渐长,他们当中不少人沦为了弱势群体。虽说“老三届”里也有众多英雄模范人物和杰出代表涌现,可令人惋惜的是,鲜有出类拔萃的顶尖人物。

举例来说,在科技领域,我所了解到的成为顶尖人才、当选两院院士的“老三届”人士,仅有医学专家陈文娟以及湖南大学建筑工程专业的一位,他们都曾是老高三学生。我专门对清华大学现有的51位中科院院士的年龄和学历状况展开了分析,发现其中只有两位是来自大陆的“老三届”,分别是饶子和(出生于1950年)与程津培(出生于1948年)。

这两位中科院院士,除身为老三届之外,还有一个相同点,即他们都属于工农兵大学生。清华大学的这51位院士,出生于上世纪20年代到60年代,时间跨度达40年。中学老三届的出生年代跨度是6年,要是这些院士按中学时段均匀分布,那么每6年大约会有7人,然而属于老三届的仅有2人,这能说明什么呢?

在老三届群体中,我对老高三最为熟知,毕竟我本人就是老高三一员;而初中老三届里初一年级的学弟学妹们,我则是最不了解。一方面我们那所学校是纯粹的高中,另一方面我也没有初一年级的亲朋好友,不过初二年级的倒是认识两个。那我就只聊聊老高三,就以我们班来说,既存在特殊性,也具备普遍。

我曾经就读的高中是河北省唐山一中,这里也是李大钊同志的中学母校。我们入学时,这所学校已经有61年的历史了(它货真价实地起源于1902年的永平府中学堂),校内汇聚了众多优秀教师,在冀东地区声名远扬。1963年起,学校开始在原唐山地区(包括如今唐山、秦皇岛两个城市区域以及12个县和一个国营农场,也就是现在的唐海县)总共15个市县招生,仅招收320人,分成8个班级(其中3个是女生班,5个是男生班),平均每个班40人。我被分到了8班(男生班),班里来自城市和农村的同学数量大致各占一半,此外还有两名留级生(来自唐山市内)。

高中三年的学习生活轻松惬意,学校依据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标准,合理安排文化课程、体育锻炼、劳动参与以及各类丰富多样的活动,哪像如今的学习这般如置身炼狱!那时每日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早晚各有一次自习,周日(当时还没有双休日)能上街闲逛、清洗衣物,一切都自在随心。

尤其是劳动课,唐山一中落实得最为出色,每学期都会安排两周的劳动课程,一周在校内进行,一周在校外开展。校外劳动通常安排在农忙时节,学生们会住在农户家中。虽然干活十分劳累,但吃饭时能尽情享用美食,特别是在唐山周边的生产队,每日都有白面做成的食物,这着实让我们心生向往。即便到了高三下学期,高考日益临近,劳动课也并未减少。

除了校内活动,今日,我们三年级的 8 个班级全体前往如今隶属于开平区的大柳树村,助力村民修缮小水坝。在劳动过程中,打夯、抬大筐这些活儿,女同学也丝毫不逊色。对于这段独一无二的学习经历,我撰写了 40 多篇文章用以回忆,文章取名为《当年我们如何上高中》,并在《今日头条》上发表。



唐山一中女生宿舍 (上图)

毕竟高考的日子越来越近了,虽然自1966年春季起就已开始批判“三家村”,“5.16”通知也登上了报纸,6月1号《人民日报》还刊登了全国首张马列主义大字报,学校在6月2号也贴出了第一张针对学校党支部的大字报,但众人依旧天真地觉得高考会照常举行,功课还是得复习。

1966年6月17日夜里,教室里亮如白昼,都九点多了,也没人回宿舍休息。这时,住在学校广播室负责机务的久竟同学冲进教室,冲着全班同学大声叫嚷:“别看书啦,不考高考了!”众人惊愕不已,没一个人信他的话,都觉得他在逗乐。他又说道:“十点我把大喇叭打开,你们听听就知道了!”这话一出,大家都信了。

晚上10点、学校的高音喇叭响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晚间新闻》开始了。全校的学生都知道了消息,虽然教室里都有小音箱,还是怕听不清楚,纷纷聚集在大操场的司令台前。新闻先是播送中央的决定,然后又播送北京一些高三学生给党中央信,控诉高考罪状,要求取消这个修正主义教育路线的孽种。

喇叭声戛然而止,刹那间,操场上欢呼声、万岁声如潮水般涌起。随后,有人从学校工厂拿来棉纱,点燃后高举着火把,绕着大操场开始游行。

第二天,各大报纸纷纷刊登了这一决定与消息,因此在历史记载里,(文件中表述为延期半年)废除高考的正式日期为1966年6月18日。

此后便是长达两年多的停课开展“革命”。1966年下半年,众人都期望在这场运动里有出色表现,以便日后升学更为顺利。谁承想这件事自此没了下文,局势也愈发混乱,于是热情渐消,情绪起伏不定。那些家庭出身不佳的学生,早就预料到自己的前途,大学的门槛恐怕是跨不进去了。实际上,家庭出身不好的同学仅在1966届存在,而之后的1967届和1968届在中考时就被限制了。

谁都不曾料到,最终大家的结局竟是都无法踏入大学校门。1968年秋季,在我们高中多读了两年之后,对于一些城市同学而言,最好的出路是不用下乡,去大清河盐场、柏各庄农场或者开滦煤矿这类从事最繁重体力劳动的单位当工人,而其余同学则要么上山下乡,要么回乡,全都成了人民公社的社员——农民。

既没有毕业合影作为纪念,也没有彼此告别时的不舍留恋,就连毕业证都没有,只能垂头丧气地返回家中。所有常规的毕业流程在我们这儿都未上演,高中时光就这样画上了句号。



上面展示的是我同班同学的《学历证明书》,而我的那份,在我情绪最为低落的时候被我一把火烧掉了。在我看来,它对我而言毫无价值。作为一名社员,并不需要依靠文凭。实际上,我销毁它并非毫无缘由。其一,在中国,高中文凭用处不大,同等文化水平的中专、中师文凭反倒有用,还能包分配工作,大学毕业文凭的作用自然更大。

高中毕业之后,在农村要是没什么人脉关系,别说是当会计了,就算是当民办教师,人家宁愿用连小学都没念完的人,也不会轮到你。再者,学校发的这张纸,并非毕业文凭,上面写着“学历证明”,相关人员懒到连是哪一届毕业的都没填写。

我判断他并非懒惰,而是觉得没什么要紧,反正每一届情况都差不多。这张证明出自学校教导处的刘绍波老师之手,他是位低调的书法家,以如巨笔般的功力写出的榜书,雄浑刚劲,学校的校名牌匾便是他的杰作,自那之后,我再没遇见过有这般深厚书法功底的人。如今把这张纸当作文物来研究,我竟难以分辨它是何种印刷品,是蜡纸印刷的吗?不像。是印刷厂印制的吗?那为何不用印刷字体,而采用刘老师的手写字体呢?

我只能做出判断:外面是用蜡版套色印刷的,里面的内容则是刘老师逐张手写而成。毕竟全校学生总数还不到一千,慢慢书写也无妨。如今我已然有些懊悔,要是我手中有原件,一眼便能辨别清楚了。

自1968年9月分别后,一晃便是20多年。直到1991年班级首次组织聚会,约半数同学得以重逢,彼此倾诉心声。1992年,母校迎来90周年校庆,又有部分同学相聚,彼时大家都还年轻,且处于事业巅峰。2002年学校百年校庆时,参与活动的同学就变少了。2013年退休后,举办了1966届入学50周年纪念活动,随后连续两年又分别组织了1967届、1968届入学50周年纪念活动。此前在学校里和同学联系甚少的我,这才开始和其他班级、其他届的一些同学有了交往,也因此对全校老三届多年来的情况有了大概的认识。

全校的情况能够通过我们班的实例来体现:

1、当年上山下乡的同学大多都回到城市,仅有一人在柏各庄农场结婚定居,在此扎根。柏各庄农场在那时属于全民所有制企业,所以也没什么影响。

2、仅有一位来自农村的同学获推荐成为工农兵大学生,毕业之后留校任教。改革开放后,该同学获公派前往美国留学,最终取得博士学位,如今已是美国公民。就我了解,全校1966届仅有两名工农兵大学生,其余的均是工农兵中专和中师生。



3、1977年高考恢复,有一人考上本科院校(北京农大),四人考上专科院校(师范类);1978年,四人考入本科院校(吉林工业大学1人、河北工业大学2人、河北师范大学1人),两人考入大专院校。这两届总计有十一人升学。

4、从农村返乡的同学大多成了教师,有几位成为了公务员,在县里担任局长等职位,在企业工作的人不多;城市户籍的同学分布在企事业单位,从事个体经营的寥寥无几。不过有一位同学,夫妻二人一同辞去工作投身商海(停薪留职,有保障),如今事业有成,实现了财务自由。

5、以世俗的视角来看那些被视作成功人士的人,在全班之中,有一位博士、一位教授、一位研究员和一位正高级工程师;在行政方面,有一位正处级公务员,企事业单位里还有三位处级公务员。

“文化大革命”给“老高三”群体带来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高中多读了两年有余,这是难以挽回的损失。正常而言,我本应19岁高中毕业,之后要么去上大学,要么落榜回家务农。谁能料到,都21岁了,还是高不成低不就,没有个明确的出路,还花着本就生活艰难的父母的钱。心里那叫一个着急啊!

1982年秋天,我所在的教研组来了一位1978级的师范大学毕业生。她是9年学制体系下的学生,1978年上高一,由于学习出色,按照政策规定,学校准许她参加当年的高考。中小学8年加上大学4年,她总共12年就拿到了大学本科学历,大学毕业时才19岁。我跟她打趣道:“我也是一天没缺地上学(还有言外之意:我也挺厉害),14年多了才高中毕业,你12年就大学本科毕业了。我就权当高中本科一块儿毕业了吧!”说是玩笑话,可其中饱含着我多少心酸呐!

2、不少人错失了上大学的机遇。倘若1966年高考能正常举行,以当时的政策环境来看,我们班起码会有超过30人被大学本科院校录取,其中大概会有十几人考入名牌大学或者重点大学。要是按照如今的录取方式,超过95%的同学都能考上大学。可为何只有30人能考进呢?原因是班上至少有6人家庭出身不佳,他们根本没机会考上大学。1964年“四清”运动之后,阶级斗争的态势愈发严峻,1965年的高考基本就是这样的状况。

然而,当高考最终来临之际,虽说推迟了十一年半的时间,很多同学却并未参与其中,特别是部分城市户籍的同学。由于他们已有稳定工作,还受家庭因素所困,故而选择了放弃。相反,像我们这些农村户籍的学生,身份依旧是农民,面前仅有这一条光明之路,便毫不犹豫地参加了高考,从而获得了转变身份的机会。

3、曾经的高三学生尽管在学习方面具备一定优势,然而在年龄上却不占上风。当学习成绩并非决定性因素时,无论是在推荐上学还是招工等方面,他们都处于不利地位,甚至已超出政策所涵盖的范围。即便后来通过高考迈入大学校门,此时他们已年过三十,在学术领域很难与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相抗衡,更难以取得高端的科研成果。倘若1977年高考完全依据考试成绩来录取学生,恐怕曾经的高三学生要占据大半名额,所以国家对录取比例加以限制,是合情合理的。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老三届的命运出现了根本性的转变。在政策的积极影响以及自身持续拼搏下,众多老三届人士基本都踏上了较为理想的人生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

当下,老三届的人们都已年迈,然而我们对祖国的牵挂未曾改变。祈愿我们的祖国能够愈发繁荣昌盛,祈愿祖国的人民能够越来越生活美满,祝愿我们的祖国尽早实现和平统一,完成中华民主伟大复兴。同时也祝愿每一位老三届人士都能平安喜乐,生活幸福。

本文来源:命运安排(感谢刘老师荐稿)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苏群:杨瀚森打G联赛如果一场30分钟不累,便可以适应NBA强度

苏群:杨瀚森打G联赛如果一场30分钟不累,便可以适应NBA强度

林小湜体育频道
2025-11-18 00:33:31
哪些弦外之音是你多年后才醒悟的?网友:好多都没听出来,没眼力

哪些弦外之音是你多年后才醒悟的?网友:好多都没听出来,没眼力

带你感受人间冷暖
2025-11-05 00:05:16
为躲避战乱,几百个汉人“藏”在云南山洞300多年,已繁衍9代人!

为躲避战乱,几百个汉人“藏”在云南山洞300多年,已繁衍9代人!

史之铭
2025-11-14 20:49:40
官宣,男篮名宿上任,37岁,担任总经理,曾被前妻卷走资产

官宣,男篮名宿上任,37岁,担任总经理,曾被前妻卷走资产

乐聊球
2025-11-18 11:00:43
中方提前拒绝高市早苗,说明对日本新政府已不抱任何希望

中方提前拒绝高市早苗,说明对日本新政府已不抱任何希望

吃货的分享
2025-11-18 10:24:01
炸裂!福建一社区要求小学各班级订阅经济报?教育局回应

炸裂!福建一社区要求小学各班级订阅经济报?教育局回应

恪守原则和底线
2025-11-18 06:10:03
震惊!一女子上厕所时玩手机致盆腔脱垂,网友:此生嫁给卫生间了

震惊!一女子上厕所时玩手机致盆腔脱垂,网友:此生嫁给卫生间了

火山诗话
2025-11-16 09:28:16
别以为日本现在不敢对中国开战,赌国运是他们千年来一贯操作!

别以为日本现在不敢对中国开战,赌国运是他们千年来一贯操作!

阿胡
2025-11-16 12:08:43
终于,一场对网贷高利贷的严控要来了!

终于,一场对网贷高利贷的严控要来了!

深度报
2025-11-17 22:51:13
拥有16块腹肌的“最帅双胞胎”爆火,一夜登上广州必吃榜

拥有16块腹肌的“最帅双胞胎”爆火,一夜登上广州必吃榜

陈天宇
2025-11-18 01:18:04
心梗去世的人飙升!医生含泪苦劝:无论多大年纪,天冷坚守4原则

心梗去世的人飙升!医生含泪苦劝:无论多大年纪,天冷坚守4原则

39健康网
2025-11-13 10:36:12
全运会:王曼昱打疯了!狂轰3-0横扫世界冠军,蒯曼惨败被零封

全运会:王曼昱打疯了!狂轰3-0横扫世界冠军,蒯曼惨败被零封

全言作品
2025-11-18 11:02:27
中央定调,退休新政落地,1969年以前出生人员,延迟更加受益吗?

中央定调,退休新政落地,1969年以前出生人员,延迟更加受益吗?

历史求知所
2025-11-17 11:20:03
两年新增 20 万女骑手?到底是谁把中国女人,逼成了外卖员?

两年新增 20 万女骑手?到底是谁把中国女人,逼成了外卖员?

知鉴明史
2025-11-15 21:31:17
误会成顶流,“大湾鸡”火爆全网彻底出圈!广东人:万万没想到

误会成顶流,“大湾鸡”火爆全网彻底出圈!广东人:万万没想到

揽星河的笔记
2025-11-17 18:08:26
苏州市委书记履新首周调研大运河保护: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苏州市委书记履新首周调研大运河保护:抓好督察反馈问题整改

澎湃新闻
2025-11-18 12:24:27
发生在你身上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第一个就挺炸裂的

发生在你身上最尴尬的事是啥?网友:第一个就挺炸裂的

解读热点事件
2025-11-10 00:05:03
一个亿人口的东北,为啥一年只生出35万娃?真相比你想的更扎心

一个亿人口的东北,为啥一年只生出35万娃?真相比你想的更扎心

青眼财经
2025-11-14 21:32:09
索马里海盗最丢脸的抢劫:挟持货船2年无人赎,还要养22名人质

索马里海盗最丢脸的抢劫:挟持货船2年无人赎,还要养22名人质

谈史论天地
2025-10-23 13:42:01
A股:今天,11月18日,市场为何迟迟不大涨,在担心什么?

A股:今天,11月18日,市场为何迟迟不大涨,在担心什么?

明心
2025-11-18 11:20:12
2025-11-18 13:08:49
草根情感故事茶社 incentive-icons
草根情感故事茶社
传递正能量,用心讲述人世间的感人故事
1683文章数 2148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教育要闻

超市打折背后的秘密:方程求进价很轻松!

头条要闻

超市被员工偷到倒闭 收银员给1700元商品结账仅1元

头条要闻

超市被员工偷到倒闭 收银员给1700元商品结账仅1元

体育要闻

直到退役那天,“海湾梅西”也没去欧洲踢球

娱乐要闻

曝喻恩泰离婚2年前转移走300箱茅台?

财经要闻

青云租陷兑付危机 集资与放贷的双面生意

科技要闻

马斯克破防了!贝索斯62亿美金入局"实体AI"

汽车要闻

更加豪华 更加全地形 极石ADAMAS

态度原创

家居
时尚
教育
旅游
艺术

家居要闻

彰显奢华 意式经典风格

听说冷帽是“美女检验神器”?

教育要闻

2026高考缴费今日开启!详细操作步骤来了!(附缴费清单)

旅游要闻

4条线路、5大亮点……快来一场说走就走的“红叶之旅”

艺术要闻

优雅浪漫的绘画,美到让人想直接住进去!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