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了解经济学史的朋友应该知道,人类历史上数得上来的大通缩就只有两次,一次是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一次是二战前夕的美国大萧条。当然,还有正在进行的,不过那就不是我能说的了。
对于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我之前写过一篇,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回看。很多朋友认为日本失去的三十年中房地产泡沫以及人口老龄化问题非常有代表性,但其实如果只拿通缩来对比的话,美国在1930年代开启的大萧条或许更有启示意义。
话说在1921年一战结束之后到1929年间,美国和世界都迎来了高速发展的“咆哮的20年代”,在这个阶段美国经济像是坐了没有刹车的杂粮车一样迅猛。美国的制造业迅速崛起,十年间年均工业产值增速来到了6.9%,一度占据了世界的46%,是绝对的世界第一大工业国,而庞大的产业又以汽车、钢铁、发电等重工业为主。
在1921年的时候,美国的汽车产量仅为130万辆每年,到了1929年底则已跃升到了480万辆,翻了3倍还多;发电量也从1921年的330万兆瓦时一跃升至了1929年的900万兆瓦时,翻了近三倍;至于钢产量跃升的虽然不够明显,但也从1921年的2690万吨跃升至了1929年的5930万吨。美国因此也形成了一定的资产泡沫,只是彼时美国的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上——道琼斯工业指数在十年间翻了6倍。
当然这种高速的咆哮并不是没有代价的,美国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一个是低人权优势以及低人权优势带来的消费不足;另一个就是重投资。
美国在二战后为了保证自己的产品在一众发达国家中有竞争力,一直在强硬打压劳工权利的,其主要方式是重创工会——1917年,美国先是通过了《反间谍法》,又在1918年通过了《煽动叛乱法》。这一些法案听着都是为了维护美国的稳定,结果实际都指向的是劳工——所谓的“反间谍”实际上反对的是工会头头;所谓的“煽动叛乱”实际上指的是工会罢工行为。
在这两个法案的左右轮番重拳出击之下,美国的工会数量出现断崖式下降,罢工人数也开始迅速减少——在1919年的时候美国还有21%的劳工参与了当年的罢工,但是到了 1929年这一数据就只有1.2%,这使得美国成为了当时一众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作时间最长的那个国家——咆哮时代的美国高峰时期的周工作时长达到了50.7 小时。美国这时候突出的就是一个自由主义,相信市场会解决一切——你们劳工工资低,只是你们自己不努力,你们要是有竞争力,那工资自然会涨起来;你们工作时间长纯粹就是因为你们产能低,而且你们不努力,有的是人努力,你不努力能带领我们大美利坚崛起吗?
同时因为这个阶段美国的低税收、劳工权益低,美国的贫富差距也被急剧拉大:1920年的时候,美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的收入只能占全美总收入的13%,但是到了1929年的时候就可以占到全美总收入的23.9%。
另一个代价是资本的无序扩张。这个阶段美国虽然对劳工突出的是一个重拳出击,但是对资本市场则突出的是一个放任不管,资本市场的监管门槛被放到了极低点。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银行借贷门槛被拉到了极低:在1928年的时候美国的银行法规并不完善,银行业在美国也并不高大上,是个人有点钱都能来银行业玩两把。当时全美大概有25000家银行,而其中90%是州立的一些小银行。这25000家银行为了能在资本市场杀出个名堂,干倒自己的同行,把放款门槛拉得极低:谁想开厂房,今天进了银行大门明天就能贷到款,并且杠杆还可以拉得极高——当时1美元的抵押物如果拿去消费能撬动15倍的杠杆,也就是1美元可以贷到15美元;而如果拿去炒股,则能撬动10倍的杠杆,1美元能贷到10美元;如果拿去建厂房,就能撬动8倍的杠杆,1美元能贷到8美元。
这种宽松的监管制度极大地促进了美国制造业的无序扩张。这时候的美国一方面是劳工待遇极差、收入增长极缓、消费时间极少、财富高度集中;一方面是资本的无序扩张,是制造业的无序扩张,这种巨大的错位就导致美国的产能和消费能力出现了明显的脱节。
在咆哮时代,美国每年的工业产值增速达到了6.9%,但工资增速只有每年1.8%,消费的增速更只有每年的2.1%,这很显然是不正常的。当然,这种畸形的咆哮必然咆哮不了几天,很快迎来了破产。
1929年10月24日,一个平凡的星期四,美国股市突然迎来了闪跌,开盘即暴跌了11%。一场美股历史上最大的股灾,一场席卷全球的大萧条到来了。
整个大萧条期间,之前美国过度扩张的问题暴露无遗,美国甚至世界都开始陷入了史无前例的大通缩。之前产量暴增的福特汽车开始在停车场成为无人问津的垃圾;大量的钢铁烂在了厂房里;各种扩建的发电站开始停止生产;道琼斯指数也一度从高点的380点下跌到了不到50点;失业率更是创下新高;25000家银行中有9000多家迎来了倒闭……
当然,美国的泡沫主要集中在股市上,这也是美国的老传统了,因为美国人就爱炒股;同时美国因为缺乏政府监管,也导致在危机爆发之初缺乏强有力的调控手段,所以出现了断崖式通缩——在1929年之后的四年通缩高峰期里面,美国的年CPI一度达到了-7%,这两点和日本失去的三十年是不同的。
那美国当年是如何走出大通缩的呢?首先当年美国面对大通缩的第一反应是和特朗普当前的操作如出一辙,那就是加关税。这套逻辑可以说是非常地朴实无华——通缩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货物卖不动了。那我收关税不让外国货进来,只要你买本国货那本国货不就能卖得动了吗?
于是在1930年,大通缩到来的次年,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就应运而生了,这个关税法案把美国的关税瞬间拉到了一个非常高的水平。可是现实很快打了这个法案一个响亮的耳光,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不仅没有带来美国通缩的衰减,反而加剧了美国的通缩问题。因为伴随着这个关税法案的通过,各国也开始纷纷报复性加征关税。此时作为世界第一工业大国、贸易顺差国的美国自然是吃了个大亏,美国的商品开始变得更加难卖了。
不过在这种短暂的小错误之后,真正拯救大萧条的手段也来了,那就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罗斯福新政。只是对于罗斯福新政到底是什么样的,课本上一直是有描述性的错误。在课本上,罗斯福新政之所以能拯救美国经济,是因为罗斯福搞了以工代赈,搞了胡佛大坝,以此来暗示大搞基建是正确的。当年罗斯福新政中确实有以工代赈这一项,也是非常关键的。但是罗斯福的另两项政策也十分重要,而且恰恰是这两项政策才解决了上面提到的触发了大萧条的两个关键问题,也就是消费不足和产能过剩的问题。
在消费不足方面,罗斯福上台之后政策来了个180度原地调头,瞬间扭转了之前美国政府对待工会的排斥态度,开始努力提高劳工福利。罗斯福迅速出台了各种有关劳工权益保障的法规和政策——先是通过了《国家工业复兴法》,以此来设立一个代号为NRA的全国复兴管理署,之后通过NRA迫使超过200万家企业主动签署了“NRA蓝鹰协议”。这个协议主要是要求这些企业承诺提供高于大萧条前的一个最低工资水平,还要求企业把每周的工作时长缩短到40小时以内,以此作为条件换取政府暂停对他们的垄断调查。
之后在1935年,罗斯福又通过了《全国劳动关系法》,确定了工人的罢工权,同时成立了全国劳资委员会。最终在1938年,罗斯福还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这一下正式把8小时工作制和最低工资制度顺利推广到了全美。
1925年大萧条前,美国的劳工平均工作时长是在每周50.7小时,但是到了1940年在8小时工作制和罗斯福新政的加持下,美国劳工的劳动时长下降到了每周37.6小时。同时,为了削减贫富差距,美国的个人所得税也开始迅速提高:个人所得税从最高的25%迅速提升到了63%;工资所得税也从12%提升到了13.75%;遗产税这时候也翻了一番。政府通过所得税削减了贫富差距,到二战结束前,美国 收入最高的那1%人群 收入占美国总收入的比例已经从大萧条前夜的23.9%下降至了11%。
这里补充一下,所得税的提高主要是通过1932年的税收法案,这个法案是胡佛提的,并非是罗斯福提出。
另一方面,罗斯福还加强了对于银行业的监管:《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迅速通过,该法案限制了银行存款杠杆炒股的可能性。同时还创立了联邦存款保险机制,以避免银行把储户的钱都给浪完了。最后罗斯福还开始逐渐脱离金本位的美元机制,以此来创造美元贬值的机会。
我们在历史书上还学过一个说法,那就是美国因为搞了罗斯福新政从而度过了大萧条,但是德国因为没有罗斯福新政,只有希特勒暴政,所以最终发动了二战。那么希特勒暴政到底和罗斯福的新政区别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传统理解的“以工代赈”在两者之间是没有区别的,甚至希特勒的以工代赈更厉害。罗斯福还只是修修大坝,希特勒则是大坝、军队一起搞:希特勒在1933年上台后的第二个月就成立了国家劳动服务团,动员失业青年修建高速公路、铁路等基建项目。并且他还大幅加强军工建设:在1935年德国的军工花费能占到全国GDP的15%,仅这一项就已经比美国的以工代赈金额要高了,可以说希特勒版本的以工代赈是比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要极端的多。
那么希特勒如果也在以工代赈,那他和罗斯福的差距是在哪里?其实就在于如何看待劳工问题。德国作为马克思的老家,其本身是这个世界劳工权益发展比较早,也是早期发展比较好的地方——德国在1918年就率先引入了8小时工作制,当然这个8小时工作制不是每周工作5天的现代8小时工作制,而是每周工作6天的8小时工作制。但即使如此,这个8小时工作制也算得上当时国际上的一股清流了。
同时在1919年的魏玛宪法里,德国更是明确了工会的合法性,德国还在1927年建立了世界最早的失业保险制度。可是到了希特勒上台之后,他就开始猛攻这些制度——在他上台的第三个月就发动了工会清洗行动,带领冲锋队消灭了全德的工会;新的劳动组织法也出台了,该法案把劳动者从一个普通的工人定义成为国家奉献的一员。
当时的纳粹德国有一个经典语录:“劳动不是商品,而是为了民族服务的义务”。当然,什么事情一旦开始唱起高调,那么听高调的人民一般就要倒霉了。劳动的格调被拔高之后,什么提高工资就别提了,什么8小时工作也别讲了,你是为国家奉献的,还说这些实在太庸俗。
在此背景下,德国劳工的工作时长瞬间从1932年希特勒上台时的周平均39小时提升到了1939年德国闪击波兰前的52小时,这下德国算是对美国实现了弯道超车。这种低工资高劳动时长很显然进一步压缩了德国的消费能力,德国的通缩问题也变得更加严峻。虽然希特勒上台之后通过政府冻结物价短暂地压制了通缩,但是并没有在德国实现缓慢的通胀再复苏。1935年后到二战前期的德国,实际的真实通胀水平一直是保持在0左右的。
并且为了消化过剩的产能,希特勒还把宝压在了军工上:到了1929年的时候,德国仅军费支出一项就占据了25%的GDP,军工成为了德国唯一的支柱产业。而造了那么多飞机大炮坦克车怎么办?等它烂掉,那还不如学资本家把牛奶直接倒在河里。所以希特勒就只能通过战争掠夺资源,实现军工产品变现。
其实从希特勒提高劳动时长、压宝军工的 经济布局脉络来看 ,我们就能发现德国发动二战那只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当然我们如今站在历史的上帝视角回看过去,都知道罗斯福是对的,希特勒是错的,但是当年真的面对这样的局面大家未必会觉得罗斯福是对的,甚至有人可能会觉得罗斯福就是在自杀。因为希特勒当时的做法也有一定的道理:在全球大萧条、大通缩自己的产品都卖不出去的情况下,你第一能想到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呢?可能是学美国的提高关税,也可能是继续降低产品价格以提高产品的竞争力,而不是像罗斯福那样强行提高工资,毕竟罗斯福那么做是有风险的。
蓝鹰协议最低工资是提高了劳工待遇,但是也明显增加了企业负担。在大萧条期间搞不好就会使这些企业全面破产,造成更大的金融危机。而希特勒那一套继续压榨劳工的工作时长和工资,以此来压低产品的价格,继续提高本国企业的竞争力的做法,其实在当时的人看来也未必不是一条解决的道路。只不过最终罗斯福赌对了,美国赌对了,罗斯福那套选择相信美国人只要有钱,就可以通过自我消费承担起美国庞大制造业的理念成功了。
但是从更深的制度层面来看,德国赌输、美国赌对却是必然的。美国制度的最大优势从来就不是一定能选出一个做出正确决定的领导者,而是能在国家走上错误道路的时候迅速调整国家的策略。
要知道,美国在大萧条开始之后,也是经历了胡佛的错误政策时期、出台过离谱的关税法案的。胡佛对于劳工的态度虽然没有希特勒那么离谱,但也是坚决拒绝国家干预的。不过胡佛错了不重要,因为美国不会给一个错误的总统继续犯错的机会,很快伴随着经济的持续衰退,秉承错误经济政策的胡佛下台了,一个跟胡佛政策截然不同的罗斯福上台了。这种能迅速调整自己的政策,来个180度原地调头才是美国能扭转经济颓势的根本原因。
而在同时期的德国就不行了。希特勒之所以能上台也是得益于上一个领导人的错误政策——他之前的德国总理布吕宁的政策基本上跟胡佛是如出一辙:拒绝社会救济,拒绝提高福利,只提高税收。而当时的德国是在民主制度之下的,所以布吕宁迅速下台换希特勒上来纠错。
希特勒上台后确实是在调整了策略,但是在调整策略的同时,也通过国会纵火案紧急法令、授权法、解散工会和政党的举措,彻底摧毁了德国原有民主制度,这使得当希特勒的政策再出现错误的时候已经无人可以调整;希特勒也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固有政策,因为这样会损失自己的威信。自此,德国就只能在错误道路上一路狂奔下去。
纵观整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美国与德国在相似的困境中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美国在罗斯福新政的带领下,以制度改革和社会共识的重建慢慢修复了资本主义的裂痕;而德国则在希特勒的极端动员与独裁统治中,将经济振兴的冲动演变为军国主义的疯狂。事实证明,一个国家真正的韧性不在于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在于当危机到来时能否修正错误、重建信任。救赎国家的,不是恐惧与暴力,而是理性、制度与信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