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天津日报)
转自:天津日报
![]()
周末的冬日暖阳下,在河东区津塘路“津一•Park”,咖啡馆里游客正悠闲交谈。窗外,北风吹过高大的梧桐,金黄色树叶发出簌簌声响,如同“白噪音”一般,让人身心宁静。
在天津这座以工业血脉传承与发展的城市里,时间仿佛有着双重刻度——一边是机器轰鸣的昨日辉煌,一边是静默伫立的老旧厂房、空置楼宇。它们曾是城市肌体上结实的肌肉,随着产业变迁,却一度成为“沉睡的资产”“发展的包袱”。
“这片老厂房改造得真好,又有了新的生命力。”一位市民说。
然而,当我们真正走近它们,掀开尘封的铁门,才发现那里藏着的不是废墟,而是可以被盘活唤醒的“空间和产业灵魂”。
![]()
“工业锈带”变身“生活绣带”
天津第一机床厂,在老天津人的心里,分量很重。
1951年建厂,是新中国机床工业的“十八罗汉”之一,生产齿轮机床的顶尖高手。当年,工人们上下班的人流能堵半条街,空气里都带着一股金属和机油混合的、干劲十足的味道,它代表着时代的脊梁和骄傲。
![]()
但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到了九十年代末,老国企的步履越来越沉。设备老了,技术跟不上了,市场也变了天。曾经热闹的车间,渐渐安静下来;高大的厂房里,只剩下生锈的机床和留守人员的身影。
![]()
这里像一块凝固了时间的琥珀,里面封存着过去的辉煌,却与日新月异的城市格格不入。很多人从津塘路走过,看着日渐斑驳的砖墙,禁不住一声叹息:这里会变成什么样呢?
然而,老厂房、老机器,正是这座城市的记忆底座,是独特的历史肌理。粗犷、硬朗的“工业风”,本身就蕴含着别处没有的美学价值。
于是,“盘活”便有了思路——不是推平,而是“唤醒”;不是告别,而是“对话”。要让它从“工业锈带”,转型为“生活绣带”。如同锦绣华服中,那一抹轻盈精致的衣带,为城市增添韵味。这就是“津一•Park”这个名字的由来。
这个过程,像一场精心的外科手术。设计师和工人们如同对待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者,小心翼翼地拂去他身上的尘土,帮他换上适应新时代发展的衣裳。
总装车间、苏式厂房的骨架被完整保留下来,高耸的屋顶、巨大的桁架、斑驳的墙体,甚至横亘在车间上空、早已静默的行车,都原样不动。走进去,你依然能瞬间被那种宏大的空间感所震撼。但不同的是,以前这里组装的是冰冷的机床,现在可能正在举办一场热闹的艺术展,或是一场沉浸式的戏剧演出。
![]()
光有好看的“壳”还不行,还得有活的“魂”。新的业态像新鲜血液一样,注入到这具历经风霜的躯体里。设计师工作室、创意公司搬了进来,在曾经绘制蓝图的老办公室里构思着未来;精品咖啡馆布局在厂房之间,那种粗犷背景下的精致,形成了独特的张力。到了周末,广场上市集开张,孩子们在运动公园里穿梭,整个区域充满了欢声笑语。
![]()
![]()
这只是天津第一机床厂到津一•Park的故事,还有棉3创意街区、第一热电厂变身金茂汇等一系列案例,这是一组关于城市如何与自己过去和解并携手同行的故事。
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盘活,是让历史的根,长出未来的芽。
“两只手”托起“聚宝盆”
如果说“津一•Park”的转型是一场精心策划的“空间整容术”,那么天津更多沉睡资源的苏醒,则得益于“两只手”,它们一左一右,共同托起这些“老家底”,让它们在新舞台上重新发光。
您肯定好奇“两只手”是什么?先别着急,让我讲两个故事。
在东丽区一经路与二纬路交口,有一片沉寂多年的工业厂房,这里曾是天津神川电机有限公司的家,但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老厂区逐渐沉寂和落寞。
转机来自于一场精准的“产业相亲”。东丽经开区在今年对周边道路、配套设施进行完善后,没有坐等“有缘人”,而是主动出击,拿着“产业地图”去市场中寻找意中人。
当他们梳理区域产业链时,目光锁定在了航空航天产业集群——这里有航材院、中核机械等“行业大咖”,那就围绕这个优势去“找对象”。
在广阔的市场中,他们和专注碳纤维高端设备的得瑞伯公司“看对了眼”。这家企业需要的,正是高大厂房和靠近航天系统的区位。老厂房的空间优势与企业的技术优势完美契合,双方的资源要素实现流转和配置。
今年6月,公司拎包入住。就在10月,一台连续式超高温石墨化炉完成生产调试,送往江苏客户手中。
![]()
在红桥区,湘潭道尽头的大成广场商业空间曾经像一座“商业孤岛”,2.5万平方米的商业体在招商的浪潮中几经沉浮,按下了暂停键。
红桥区没有选择“来者不拒”,而是依托“京津冀同城商务区”的区位产业优势寻找最佳伴侣。同样在市场挖掘中,他们相中了懂车帝——汽车领域的流量担当。
企业也看好这里,负责人说:“我们是全国购,其他城市的客户到天津买车,西站下车不用5分钟就门店了。”
如今走进大成广场,装饰一新的1-2层化身为汽车展厅,上百台二手车静待新主。新能源、燃油车琳琅满目,这里是懂车帝在京津冀的首店,更是它进军北方市场的桥头堡。
![]()
到这里,相信您肯定懂了,这“两只手”,分别是“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
存量盘活不是简单的“找下家”,而是既要立足区域禀赋找准发力点,又要紧扣市场需求找到适配企业。说白了,就是知道自己“有什么”,也懂得别人“要什么”。
正是靠着这“两只手”,让闲置资源与优质项目高效适配,唤醒沉睡资源,成为助推区域发展的新动能。
如今,站在这些重获新生的空间里,你能听到机器轰鸣的新节奏,能看到人流如织的新景象。
老厂房不再只是城市的记忆容器,更成为了产业升级的重要载体;空楼宇也不再只是闲置的资源,更化身为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沉睡的资源”正在被唤醒,“发展的包袱”正在变身“希望的聚宝盆”。
在这个焕然新生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个闲置资源的蜕变,更是一座城市发展智慧的绽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