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爱朋医疗)
转自:爱朋医疗
2025年11月,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筋膜学协同创新共同体、福建省惠安县中医院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筋膜学协同创新共同体2025年学术年会”在福建惠安举办。年会以“传承创新·协同发展——筋膜学推动中医现代化与基层实践”为主题,汇聚全国数百名专家学者,探讨筋膜学理论创新与临床转化路径。
![]()
1
共话筋膜学协同创新使命
中华中医药学会筋膜学协同创新共同体领导王军教授致辞时指出,筋膜学作为中西医结合“桥梁学科”,为中医经络研究提供现代解剖学支撑,希望通过本次年会为中医复兴与基层医疗发展注入新动能,并呼吁以协同创新推动中医高质量发展,助力现代化与国际化。
![]()
2
筋膜学中医现代化基层新进展
南方医科大学筋膜学首席科学家原林教授作为首位主讲嘉宾,系统阐述了筋膜学对中医理论的支撑作用。他提出,筋膜学为中医经络、气血理论提供了解剖学基础,建议将其定位为中医基础医学的桥梁学科,并提出“经络即筋膜功能网络”假说。他指出,未来需通过技术手段量化辨证过程,实现中医精准治疗,推动中医理论与现代医学深度融合。
欧洲自然科学院院士、筋膜学首席研究员Luoxun(美)以《筋膜学研究与世界性临床难题》为题,聚焦筋膜学对全球医学困境的突破价值,为跨学科解决复杂临床问题提供创新思路。广东省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秘书长金世明分享《筋膜、经络与中医智慧》,阐述中西医理论创新性互鉴,结合“内热针+筋膜松解”“中药调理筋膜微环境”等协同疗法治疗亚健康、慢性病的案例,展现中医整体观、辨证论治思想对筋膜学研究的独特指导价值。
福建省惠安县中医院陈国荣院长以“中医发展的‘惠安模式’”为主题分享课题,深入探讨县域中医创新发展路径。该模式以“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为核心,立足惠安地域特色,融合闽南传统医药文化与现代医疗理念,构建“基层首诊、中西医协同、人才梯队培育”的立体化服务体系。通过强化中医药在治未病、慢性病管理中的优势,推动优质中医资源下沉,既守护了群众健康,也为县域中医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实践经验,彰显了中医药在基层医疗体系中的独特价值。
![]()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庄志刚分享课题:运动单元与内热针治疗。他总结,慢性疼痛核心病理为肌肉-筋膜系统功能紊乱致“疼痛-肌紧张-缺血”恶性循环。内热针通过适宜温度精准作用于运动单元支配区,抑制神经末梢兴奋性、改善循环,避免传统温针灸弊端;配合“三步定位法”(肌电图定位、超声引导深度、红外热像温控)实现精准治疗,临床安全有效。
![]()
广东省深圳罗湖医院集团疼痛科主任户红卿提出膝关节疼痛筋膜学精准临床新思路:中重度骨关节炎疼痛主因与周围筋膜病变相关,深层筋膜(如鹅足腱)是常见靶点。基于“膝关节四功能区”分区图,临床通过超声定位结合压痛点确定靶点,按粘连程度选择单点密集内热针针刺或扇形松解,配合术后康复预防粘连,显著提升生活质量。
![]()
陕西省西安中医脑病医院院长孙银娣聚焦带状疱疹早期治疗,分享了《肌筋膜理论在带状疱疹早期治疗中的应用》课题,深入阐述了肌筋膜理论在疾病早期干预中的核心机制,强调通过肌筋膜调控实现疼痛缓解与神经修复的协同作用,为带状疱疹急性期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康复科主任姜迎萍则围绕帕金森病诊疗难题,带来《基于“筋膜整体观”的帕金森病中西医协同创新技术应用》主题分享。该课题以“筋膜整体观”为理论指导,整合中医经络与现代康复技术,构建中西医协同创新内热针治疗体系,探讨运动功能障碍改善和非运动症状管理,提升帕金森病患者生活质量,为内热针临床诊疗与康复实践注入新动能。
![]()
![]()
湖南省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骆佳则强调整体观中肩关节复合体及其相关问题,肩关节功能异常与颈椎、胸椎及下肢力线关联密切。其“三步评估”法检查颈椎曲度、肩胛骨稳定性、盂肱关节活动度;配套“松-调-练”方案:内热针松解解除粘连,整脊手法调整脊柱力线,康复训练强化肌群稳定性;结合“弹筋拨络”手法及远端取穴(如艾灸命门、内热针针刺太冲),实现局部与整体协同调节。
![]()
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中医骨伤科副主任许建峰揭示项筋膜紧张与失眠关联:紧张可压迫枕大神经、椎动脉,通过交感神经轴影响睡眠节律,致褪黑素减少、皮质醇升高。临床选取项筋膜三靶点(风府穴、天柱穴、曲垣穴对应位置),内热针松解降低交感神经兴奋性;结合多导睡眠图监测入睡潜伏期、N3期睡眠占比等指标评价疗效,为非药物治疗失眠提供新思路。
![]()
成都体育学院附属体育医院主任中医师黄义专分享“顽固性头痛的内热针治疗策略”,针对常规治疗痛点,阐述内热针机制及个体化方案以提升有效率;云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疼痛科主任陈建军分享“筋膜内热针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介绍基础研究与临床疗效安全数据提供依据。两位专家分享展现筋膜学内热针治疗创新应用,推动中西医结合诊疗发展。
![]()
![]()
11月9日,广西国际壮医医院疼痛科主任肖林分享壮医经筋“一针消痛”技术:基于“筋结则痛”理论,“龙路”对应筋膜血管网、“火路”对应神经通路。采用“三辨一刺”法(辨痛位、筋结、虚实),单个内热针浅刺经筋结点,快进快出、得气即止,适用于急性软组织损伤、慢性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等,为基层提供简便高效方法。
![]()
来自云南省滇东北区域中心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陈永富针对基层顽固性疼痛提出“极简定位法”:以骨性标志定区域,疼痛放射规律判层次,压痛阈值确认靶点,无需高端设备即可实现较高准确率。内热针治疗操作采用45°斜刺避开血管神经,凭针感传导确认靶点,遵循“三不刺”原则(不刺血管、神经、骨膜下)保障安全,为基层提供经济实用方案。
四川省遂宁市中心医院疼痛科主任李信明提出三叉神经痛“筋膜卡压”新机制:神经根出颅处蛛网膜、硬膜筋膜增厚粘连形成“机械压迫+化学刺激”双重损伤,可解释部分术后复发。临床采用内镜辅助下微小切口松解增厚筋膜,筋膜学内热针治疗方法较传统开颅手术创伤小、恢复快、复发率低,多个案例证实安全可行。
![]()
山东省第二人民医院疼痛科主任葛传福分享筋膜松解镇痛术,他强调单纯筋膜松解易致疼痛复发,因筋膜需气血濡养——气血亏虚则失养粘连,气滞血瘀则拘急疼痛。其“松筋调气+活血通络”双靶点方案:内热针治疗+手法松解筋膜以“调气”,温针灸足三里、中药熏洗(如当归、川芎)以“活血”;采用气血状态评分量表(结合面色、脉象等)评估内热针治疗疗效,实现“标本兼治”,降低复发率。
![]()
江苏爱朋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首席医学官尤圣武分享疼痛与失眠共病多模式干预策略:二者形成“疼痛-失眠”恶性循环,需“镇痛+助眠”多靶点干预,并通过疼痛强度、睡眠质量、生活功能等方面来量化疗效。
![]()
爱朋医疗子公司百士康携新款设备参会,其深耕慢性疼痛诊疗十余年,秉持中西医融合创新理念,以筋膜学为核心理论基础,研发内热针、冲击波、低频治疗仪等系列设备。作为筋膜学领域重要成员单位,持续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理论与临床转化,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安全高效的疼痛治疗解决方案,助力慢性疼痛诊疗技术创新发展。
![]()
本次学术年会以专题报告为主轴,专家们以理论与案例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拓展了内热针治疗技术的临床价值;同时系统呈现筋膜学在理论创新、临床转化、基层应用等方面的阶段成果,并纳入中西医结合等多重视角。
筋膜学为中医“现代化、标准化、国际化”打开了新的路径。未来,各参与组织也将继续推进多中心临床研究、健全疗效评价体系、加速技术下沉基层,让中医智慧以更扎实的方式落地到百姓健康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