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药生产的批次性、产品切换、原料调整,导致废水水质波动剧烈:COD 浓度可能一天内从 5000mg/L 飙升至 30000mg/L,波动幅度 ±60% 以上,pH 值忽高忽低(3-11),很多药企都遇到过 “前一天达标,今天就超标” 的尴尬情况,甚至因水质冲击导致系统崩溃、停产整改。其实只要做好 “缓冲、选对工艺、智能调控” 这 3 招,就能轻松应对水质波动难题。
第一招:建足调节池,做好 “缓冲储备”
调节池是应对水质波动的 “第一道防线”,作用就像家里的蓄水池,能储存废水、均匀水质,避免后续处理系统 “暴饮暴食”。很多小型药企为了节省场地和投资,调节池容积过小,停留时间仅 8-12 小时,根本无法缓冲大幅波动。正确的做法是:调节池容积至少要能容纳 1-2 天的废水量,停留时间不低于 48 小时,对于波动特别大的化学合成废水,建议延长至 72 小时。
![]()
除了足够的容积,调节池还要配备必要的设备:潜水搅拌机避免污泥沉积,pH 在线监测仪实时监控酸碱度,加药装置自动调节 pH 至中性(6-9)。某抗生素厂原来的调节池仅能容纳 10 小时水量,一次产品切换后,COD 从 8000mg/L 骤升至 35000mg/L,导致后续 UASB 反应器污泥失活,停产整改花了 20 万。后来将调节池扩大至 3000 方(停留时间 72 小时),并加装自动加药装置,再遇到水质波动时,调节池能充分混合稀释,后续系统运行稳定,再也没出现过冲击问题。
另外,源头分质收集也能减少波动。将高浓度母液、清洗废水、生活废水分开收集,高浓废水单独预处理后再进入调节池,避免高浓废水直接冲击系统。某中药厂通过分质收集,将 COD 超 5 万 mg/L 的提取废水单独处理,调节池进水 COD 波动幅度从 ±60% 降至 ±20%,处理难度大幅降低。
第二招:选对 “抗冲击型” 工艺,增强系统 “抵抗力”
工艺选择直接决定了系统的抗冲击能力,不同工艺应对波动的表现天差地别。优先选择 SBR、MBR、生物膜法等抗冲击能力强的工艺,避免使用传统的活性污泥法(CAS),这类工艺对水质波动敏感,容易出现污泥膨胀。
SBR 工艺(序批式活性污泥法)操作灵活,可根据水质情况调整曝气、沉淀、排水的时间,比如水质浓度高时延长曝气时间,水质波动小时缩短周期,能快速适应水质变化。某日处理 150 方的小型制剂厂,采用 SBR 工艺后,即使 COD 从 3000mg/L 波动至 10000mg/L,系统仍能稳定运行,COD 去除率保持在 85% 以上。
![]()
MBR 膜工艺则通过膜组件截留高浓度微生物,使生化池内污泥浓度(MLSS)达到 8000-12000mg/L,是传统工艺的 3-5 倍,高浓度菌群能快速分解突然增加的有机物,抗冲击能力极强。同时,在生化系统中投加耐毒、耐盐、耐冲击的专用菌种,比如降解难降解有机物的复合菌、耐高盐的嗜盐菌,能进一步增强微生物的 “抵抗力”。某化学合成药企在 MBR 池中投加耐毒菌种后,系统能承受 COD 骤升 3 倍的冲击,COD 去除率仍稳定在 90% 以上。
![]()
对于高毒性、高盐废水,建议在生化前端增加高级氧化预处理(如芬顿氧化、电催化氧化),破坏毒性物质结构,降低对微生物的抑制,间接提升系统抗冲击能力。某兽药企业采用 “电催化氧化 + A²/O+MBR” 工艺,电催化氧化能去除 60% 的毒性物质,后续生化系统抗冲击能力大幅提升,即使废水毒性波动 ±30%,仍能稳定达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