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积庆的名字,刻在长征的救亡史上,与20万斤救命粮食牢牢绑定。
![]()
1935年9月,中央红军历经七天七夜走出松潘草地,每一步都踩着生死边缘。过草地时,沼泽遍布、饥寒交迫,战士们把野菜、草根、皮带都煮来吃,不少人因为误食有毒植物或陷入沼泽,永远留在了这片荒原。走出草地后,部队驻扎在甘肃南部的卓尼地区,此时全军粮食已彻底断绝,战士们个个面黄肌瘦,有的靠在树干上就晕了过去,连举枪的力气都没有。当时全军仅剩两万多人,若得不到粮食补充,后续突破天险腊子口、北上抗日的计划将彻底落空。
![]()
杨积庆是当时卓尼地区的第19代土司,掌管着周边数十个村寨的军政事务,管辖人口超十万,还拥有自己的藏兵武装。彼时,国民党反动派一边派大军围堵红军,一边对杨积庆威逼利诱,下令他封锁卓尼地区,不准给红军提供一粒粮食,否则就以“通匪”论处。但杨积庆早对国民党的腐败统治深恶痛绝,也听闻过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主张,知道这是一支为穷人办事的队伍。
![]()
红军进入卓尼地区后,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和群众纪律,不进民房、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即便饿到极致,也没有动当地百姓的青稞架。有战士看到老乡家的牛羊,哪怕肚子饿得咕咕叫,也只是远远看着。杨积庆派手下悄悄观察,看到红军战士把仅有的干粮分给流浪的孤儿,还帮老乡修补破损的房屋,心里的顾虑彻底打消了。他召集亲信商议:“红军是仁义之师,我们不能见死不救。”
![]()
随后,杨积庆顶着“通匪”的杀头风险,下令打开土司府的粮仓,又动员周边村寨的百姓捐粮。他让家丁和乡亲们连夜赶工,把青稞、小麦、豌豆装成麻袋,用牦牛和骡马驮运,分批送往红军驻地。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巡查,他们选择夜间赶路,走崎岖的山路,有的乡亲为了保护粮食,摔下山坡受伤,也咬牙坚持把粮食送到。
![]()
短短三天时间,杨积庆和乡亲们凑齐的粮食,不同史料记载略有差异,有说30万斤的,也有记载为40万斤的,本文采用“20万斤”的说法,因该数字在多部地方史志中均有记载,且包含了盐巴、酥油等附属物资的折算量。当长长的运粮队伍出现在红军眼前时,战士们再也忍不住,眼泪顺着脸颊往下流。红军首长握着杨积庆的手,要按市价付钱,杨积庆却坚决拒绝:“红军为国家、为百姓打仗,我们的粮食就是红军的粮食。”这些粮食像及时雨,让濒临绝境的红军重新恢复了战斗力。
![]()
得到粮食补充后,红军顺利突破腊子口天险,继续北上抗日。但杨积庆的举动很快被国民党得知,1937年8月25日,国民党师长鲁大昌因腊子口战役失败迁怒于杨积庆,诬陷其“通共”,并收买其部下发动“博峪事变”,突袭卓尼土司府,杨积庆与家人共7人惨遭杀害。直到多年后,杨积庆的事迹才被完整发掘,1994年10月,甘肃省人民政府正式追认他为革命烈士,杨成武将军还为其纪念碑题写了“民族之魂,雪山之志,救我军民,功垂千秋”的碑文。
![]()
历史资料明确记载,杨积庆送出的粮食,无论具体数字多少,都实实在在救了两万多名红军战士的命,更为红军突破腊子口、完成长征奠定了重要基础。当时若没有这笔粮食,红军可能要在卓尼地区滞留更久,面临被国民党围歼的风险。而杨积庆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民族大义和对革命的支持。
![]()
如今,卓尼地区的红军纪念馆里,还陈列着当年运粮用的麻袋和牦牛鞍具。有人说,杨积庆是红军长征路上的“救命恩人”;也有人说,他只是做了自己认为对的事。但无论如何,这笔粮食背后的民族情谊,和杨积庆的牺牲,都该被永远铭记。如果没有他,长征的历史会不会被改写?这个问题,值得每一个人思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