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马富春 王豪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尼巴镇,一个穿着藏蓝色警服的身影冒着寒风在牧道上奔波。
90后民警旦知刀杰在这里守了10年。从初出茅庐的新警到独当一面的派出所所长,他穿坏了80双鞋,累计走了两万余公里,在雪山草原间践行最实在的“承诺”——“群众的事,再远再难也要办好”。
入职后第一次跟老民警去牧点走访,旦知刀杰有点“吃不消”。尼巴镇774平方公里的辖区里,牧点散落在沟谷山梁间,等级公路仅40公里,剩下的全是碎石土路和羊肠小径。车子开不进去、派出所也没有马,民警全靠走才能抵达山顶的牧点。
他上午8点多出发,一处一处地登记。“有的牧民白天放牧不在家,帐篷里空无一人,只能下次再跑一趟。”傍晚赶回派出所,旦知刀杰才注意到新警鞋上全是泥土。
“跟着牧民转”成了他的日常。春天转场季,他提前探路,在易陷车的泥坑旁插好警示旗;夏天混牧期,牛羊混群、牧点选址等纠纷频发,他在大山深处搭起移动警务帐篷,吃住在野外,白天巡逻调解、宣传法律法规、讲解国家政策,晚上裹着厚大衣整理台账;冬天大雪封山,他不分昼夜,救助被困游客。
旦知刀杰新近穿坏的五六双鞋堆在宿舍角落,有的鞋底磨平,是常年奔波的痕迹;有的鞋帮开裂,是雪地救援时被冰棱划破的;还有的鞋面上沾着泥渍,可能是帮牧民搭帐篷、分牛羊时留下的。
高原天气多变,前一秒烈日暴晒,后一秒就可能暴雨倾盆,走访途中被雨水泡透鞋、浸湿裤子是常事。久而久之,脚趾挤压变形、脚底发白脱皮也成了他的“职业印记”。
牧区的安全稳定,是靠脚一步步“蹚”出来的。
2024年8月,因营地附近牧草被啃食殆尽,牧民桑杰为防止放养的牛群活动范围过大,在山谷口畜群经过的草地上撒了食盐,牛在舔食盐后会因口渴自动返回水源地饮水。但撒的盐也引来其他牧户牛羊的舔食,牛羊为争抢食盐发生顶斗。牧民尕藏家的羊受伤死亡,他怀疑羊是被桑杰家的牛顶死的,要求赔偿。
在混牧区驻巡的旦知刀杰接到尕藏的报警后,用民事损害赔偿中“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讲事实摆道理,用实际案例普及法律常识,也批评了桑杰在公共草地撒食盐引发民事纠纷的不当行为,最终尕藏放弃追偿,矛盾得到化解。
如今,辖区内11条大沟、每条大沟下辖的十几条小支沟的地貌特征甚至泉水位置,旦知刀杰都了然于胸。他手绘的地图成为派出所的“技术指南”。一名青岛游客丢失了结婚钻戒,凭着对草原每一处景象的记忆,旦知刀杰和同事在茫茫荒野中锁定搜索范围,找回了这枚钻戒。
辖区内万丈深渊随处可见,几年前还没有护栏,巡逻时常常能遇见狼的踪迹,手机信号时有时无,但相比自身安危,旦知刀杰更担心群众的安全。
大西北最美百公里公路——江迭公路贯穿尼巴镇,部分节假日,通行车辆峰值达上万辆。这是最考验旦知刀杰“脚力”的时候,他每天执勤时间超过10个小时,紫外线让脸上的皮蜕了一层又一层。
2024年“五一”期间,当地遭遇大范围降雪。旦知刀杰带领同事开展劝返、路面指挥疏堵工作,在大雪中执勤至半夜两点,车辆方全部疏导完毕。旦知刀杰已连续工作16个小时,鞋和小腿处的裤子被雪水完全浸湿后夜晚又结了冰,他的左腿完全失去了知觉无法活动。
据统计,近年来,旦知刀杰和同事在该路段迎着风雪累计救援被困车辆300余辆、游客1000余人,帮助游客找回手机、照相机等物品210余件,价值约50万元。
旦知刀杰看到老人关节不好,便自掏腰包买膏药送上门;看到有孩子辍学,就跑到牧民家里跟家长沟通讲道理……他的付出牧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亲切地叫他“阿旦”,把他当成亲人,邀请他去帐篷里喝碗热奶茶,主动出借马匹,让他巡逻时少走些路。
目前,尼巴镇的警情大都在萌芽阶段被提前发现化解,实现了“无命案、无电信诈骗、无极端事件、无亡人事故”的平安目标。
旦知刀杰告诉年轻同事:“没有比人还高的山,没有比脚还长的路,只要群众能到达,我们就能到达,只要工作需要,群众到不了的地方,我们也要到达。”
来源:中国青年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