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外交部领事司发文,提醒中国公民近期避免前往日本。
为了配合这一举措,国内大部分航班都相继发布通知,对于出行日期在12月31日之前,涉及日本相关航线且符合相关条件的客票,可予以免费退改处理。
![]()
每一次国与国之间的交锋,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前线或许是外交辞令、媒体舆论、军事演训,而后方的支撑则是人民的态度与行动。
当文化和旅游部发布赴日旅游安全提醒、航空公司开放免费退票窗口、外交部频频警告日方挑衅言行之时,我们看到的却是:在机场打包行李、身着和服在浅草寺拍照、在富士山下拍vlog的中国游客。这不是观光,这是失守。
![]()
中日关系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冷却,背后的导火索是日本政坛的挑衅升级。高市早苗公然叫嚣“台海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直接踩踏中国的核心利益红线。
而更讽刺的是,当日方政客一边挥舞冷战话语,一边又坐等中国游客前去“送温暖”。从经济数字来看,仅2025年前三季度,中国赴日游客高达749万人,贡献的旅游收入近7万亿日元,成为日本疫情后经济复苏的重要支柱。你没看错,是“支柱”。
![]()
可偏偏,就是有一部分中国人,要在这个时候上赶着往日本跑。你说他们不懂政治?可他们在接受采访时句句带有立场,“我觉得日本很安全”“我和政治没关系”,轻描淡写得仿佛对抗一个主权国家的是某个隔壁老王,不值得自己为此改计划。
你说他们没看到预警?三大航司官网、主流新闻平台、社交媒体铺天盖地的通知,一个也躲不过去。剩下的,便只能理解为:“看到了,只是不当回事”。
![]()
他们也许自认为理智、清醒、讲人话,甚至用“自由”两个字作为挡箭牌,把国家的安全提醒当耳旁风。但他们不知道,这种“独善其身”的选择,在国际政治的博弈场上,就是主动为敌对方提供舆论子弹。
正如日本媒体兴奋渲染的:“中国游客继续大批赴日,证明中国社会对官方警告并不买账。”一句话,把国家的战略部署撕出一个大口子。他们不仅没有减缓日本经济复苏的势头,反倒成了日本右翼政客手中“对华强硬无代价”的最佳注脚。
![]()
更荒唐的是,在这些游客挥舞着自拍杆、在富士山下打卡时,鲜有人意识到——他们的每一笔花销,可能正转化为日本防卫预算的一部分。
据公开数据,日本已提前达成防卫费占GDP 2%的军费扩张目标,而旅游业收入正是其财政构成的重要一环。你以为自己是在享受一场旅行,结果你花出去的日元,也许正变成了落在台海上空的军演资金。
![]()
我们常说“国家之间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但如果国民自身都分不清敌友边界,那这个国家谈何利益博弈?
很多中国游客的回应实在令人费解,有的说“早订了票,不方便退”,有的说“日本安全、热闹,民间无仇”,更有甚者直接宣称“我不在乎政府的提醒”。
![]()
此情此景,不禁令人想起当年韩国部署“萨德”系统时,韩方政客的一句讥讽:“中国人的抵制坚持不过一个打折季。”听着像玩笑,实则是一道羞辱。
我们不是要将每一位赴日游客都标签化为“卖国贼”,问题的关键是,在国家主权遭到挑衅、官方明确发出风险提示的背景下,仍执意前往的行为,是不是已经失去了起码的政治敏感?国家提醒不是请你参考,是提醒你立场。
![]()
在大是大非面前,说“我只是来旅游的”“政治是政治,我是我”,无异于自我撇清、事不关己。这不是中立,这是软弱,是懦夫精神的现代表达。
更令人不适的是某些旅日华人的姿态。一边在社交媒体上靠“在日艰难求生”赚流量博同情,一边又不忘用“世界和平”之类的万能句式模糊焦点。
![]()
甚至还有人把政府的旅行提醒理解为“影响我赚钱”。当民族大义变成打工计划的绊脚石,这种所谓“精致利己”的市侩逻辑,暴露得淋漓尽致。
这一切,在日本媒体的镜头下被逐帧记录、刻意放大。是的,那些被采访的中国游客,有人说“中日民间友好”,有人说“我不怕”,有人说“我们还是要多交流”。
![]()
你以为你说的是中日友好,他们听到的是“你们中国政府连自己人都拦不住”。这不是去旅游,这是在国际政治的敏感时刻,主动递出一张羞辱国家的名片。
更荒唐的是,我们有些人依然沉迷在“日本文明、治安好、服务优”的旧叙事中,把一个对华敌意明确、不断右倾的国家,当成疗养度假的圣地。
![]()
日本的美食、日本的风景、日本的匠人精神早已成为某些人口中的“信仰对象”,仿佛只要踏上那片土地,身份就从中国人变成了“世界人”,责任也可以随之消解。这种崇日心理的根深蒂固,才是最值得警惕的社会病灶。
今天,我们谈的不再是“能不能去日本旅游”,而是“还能不能分清是非”。中日之间的历史遗留问题从未解决,日本政坛右翼力量持续抬头,近年来屡次试图在台湾问题上插手生事,对南京大屠杀、慰安妇问题翻案的声音此起彼伏。
![]()
而与此同时,中国每年却依然是日本最大的旅游金主。我们把钞票送过去,他们用这笔钱,继续在联合国抹黑中国、在东海挑衅中国舰队、在台湾问题上跳脚。
如果这些事实都不能激起一点国家意识,那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谈“爱国”?所谓“理性消费”不是用来开脱的挡箭牌,“文化无国界”更不是道德的护身符。当主权与立场被模糊成旅游攻略中的一个注脚,民族尊严就已经失守在机场的登机口。
![]()
这场“赴日热潮”本质上是一场集体意识的崩塌。当一些人把政府提醒当耳旁风,把国家尊严踩在脚下,把历史的血债遗忘在日元兑换窗口的时候,我们就该意识到,真正的危险不在外部,而在内部——在那些习惯于躲进个体自由外壳,拒绝承担民族责任的人心中。
所以,不要再说“这是人家的自由”。自由从来不是绝对的,它必须在公共责任之下运行。正如你不能在灾难时哄抬物价、不能在防疫时拒绝隔离,作为中国公民,在国家与民族遭遇挑战时,有义务做出起码的态度表达。哪怕只是一张退票。
![]()
你可以不骂日本,但请你起码别用自己的脚,给人家添热度。你可以热爱旅游,但请你看清楚,此刻的风向不是东风,而是西来的寒流。记住,国家尊严从来不是政府的独角戏,它需要14亿人一起撑起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