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幽门螺旋杆菌的感染率高达50%~60%。它不仅是胃癌的“头号帮凶”,近期还有科学家发现,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会增加人们患结直肠癌的风险。今天,我们就来揭开这位“胃中钉子户”的真面目,看看它是如何一步步把我们的胃推向深渊。
![]()
胃酸都杀不死的“生存大师”
胃酸的pH值通常在1.5~3.5,堪比工业浓盐酸,连铁钉都能被其腐蚀。在这样一个“酸雨滂沱”的环境中,幽门螺旋杆菌竟能顽强生存,简直令人惊叹。它之所以能“驻扎”在胃中,主要依赖三大生存技能:(1)它能分泌一种名为尿素酶的物质,将胃中的尿素分解为氨,从而形成一道碱性防护罩,中和胃酸的侵蚀;(2)它有鞭毛作为动力装置,螺旋状的身形又好似钻头,能够穿透厚厚的胃黏液层,抵达相对安全的胃上皮表面;(3)它还会“分子伪装术”,其表面的蛋白质能模拟人体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可逃避人体免疫系统的监视,从而长期潜伏下来。
![]()
这种生存力极强的细菌又是如何进入人体内的呢?生活中最常见的感染场景包括:家庭聚餐时筷子在菜盘里“打架”,幽门螺旋杆菌便会趁机“搭车”;情侣接吻时交换唾液,也可能成为幽门螺旋杆菌“搬家”的契机;在路边摊吃饭,若餐具未彻底消毒,幽门螺旋杆菌也可能悄然潜伏在筷子上或碗边。
从感染到癌变的“黑化”进程
幽门螺旋杆菌不会一夜之间让人患上胃癌,但它会以逐步“黑化”的方式一点点侵蚀你的胃。
1. 急性感染期:多见于儿童期,多数无不适症状,不易被发现。
2. 慢性浅表性胃炎期:绝大部分人群无不适症状,少部分人群表现为间断上腹隐痛、嗳气、腹胀等上消化道非特异症状等,进行胃镜检查时方可确诊。
3. 慢性萎缩性胃炎期:胃镜下可见胃黏膜变薄,黏膜血管清晰可见,同时胃功能下降。
4. 肠上皮化生、异常增生阶段:肠上皮化生,即在慢性炎症的刺激下,胃黏膜上皮细胞会逐渐被肠型上皮细胞替代;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常增生)可在一两年内发展为癌症,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在5~10个月内发展为癌症。
5. 胃癌形成期:有科学研究发现,1%~3%的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最终会发展为胃癌,这与该细菌的毒力、宿主的易感性、环境及饮食等因素相关。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通常在儿童时期就会发生。一旦感染了这种细菌,它通常会与宿主终身共生。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到出现胃癌症状,通常需要10~20年。虽然只有1%~3%的感染者最终会发展到这一步,但考虑到我国有数亿人感染该细菌,因此致癌的病例数就相当惊人了。
![]()
幽门螺旋杆菌是如何致癌的呢?目前的研究发现,它具有以下几种致癌机制。
1.炎症风暴:在幽门螺旋杆菌的长期刺激下,胃黏膜上皮细胞会出现反复损伤、反复修复的过程,使得癌变风险增加。
2. 基因炸弹:幽门螺旋杆菌可分泌CagA 毒素,该毒素会干扰p53等抑癌基因的功能,最后导致细胞失控,无限增殖。
3. 免疫逃逸:幽门螺旋杆菌可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PD-L1(一种参与免疫系统调控的蛋白质),让机体免疫系统对其视而不见,肿瘤细胞也可以借此躲过免疫追杀而幸运地存活下来。
科学研究早已证实,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胃癌的可能性是常人的4~6 倍,而及时根除这种细菌,则可使患胃癌的风险减少52%。除了导致感染者更易患胃癌,最新研究表明,幽门螺旋杆菌的“魔爪” 已经伸向了肠道。
今年,发表在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子刊上的一项关于幽门螺旋杆菌的大型研究引发广泛关注。该研究的数据显示:与非感染者相比,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增加了59%;即便是癌前病变(如腺瘤),其发病风险也增加了47%;更值得注意的是,接受抗感染治疗的患者,患结直肠癌的风险减少了56%。
本文节选自《百科知识》2025.11B
![]()
点击上图,“百科知识知道”大擂台,有问必答,有答必奖!
将好文“分享”给更多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