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下午,我听了很多创始人的演讲,在这个非常内卷的时代,听到了这个时代非常强烈的心声。现场既有规模非常大的上市公司,也有从小奋斗、经过几年努力,在各个行业细分市场都成为领导品牌的公司。所以我觉得,在中国,永远奋斗的那颗心依旧存在,我们看到了各个领域当中的增长,也看到了各个细分领域的领导品牌是如何被打造成功的。在此,我特别感谢在座各位。我相信,无论面临多大的挑战,只要初心在、信念在就一定能克服。就像昨天培训期间老师讲的一句话:“秦王可否统一六国?”商鞅的回答是:可不可不重要,想不想才重要。
所以今天,我也给大家做一个分享。每年一度,我都会谈谈分众传媒的很多想法和变革。刚刚很多合作伙伴也提到,新时期市场面临很大挑战,核心问题就是整个市场在发生巨大改变,每个品牌如何与效果形成有效的联系?
如今,分众已经成为全世界市值最大的户外媒体集团。目前我们不仅覆盖4亿人,到明年初,这个数字可能就会变成5亿人口。但我觉得,这些人口的叠加,并不能够从本质上带来改变。真正的关键是,我们能做出什么样的变革,让品牌广告对大家的销售助力更进一步?
经过二十几年的努力,中国Top100品牌中,有87个选择了分众。即便今天我们已是全世界市值最大的户外媒体公司,也是中国营收最大的户外广告公司,但更重要的问题是,无论我们是和中国很多品牌一起出海,还是在国内市场打拼,大家都会面临一个共同挑战:在存量博弈的时代,分众到底能为品牌做些什么,能够缓解大家的焦虑?
我们跟很多客户的合作,不只是日常营销,还有很多增量营销和事件营销,绝不仅仅是某个时间投放一条广告那么简单。大家刚才也听到了,我们会深入参与从品牌定位到媒介整体策略的全流程,包括如何助推品牌在新品、新人群、新场景等方面实现新增长。但我经常被问到三个核心问题:第一,日常营销如何降本增效?第二,增量营销如何推动实际增长?第三,如何实现品效协同,真正做到降本增效?
先来说日常营销。日常营销大多依托消费者的记忆曲线,属于Always-on的营销模式。很多品牌在分众投放广告后,已经成为耳熟能详的知名品牌,但即便是知名品牌,也需要巩固认知、维持市场音量,这过程中同样会遇到很多问题。大家都能看到,今天的中国市场,很多传统收视习惯在下滑。以前,品牌通过OTV和OTT的结合,就能实现1+触达率70%的目标,但现在,抖音、视频号占据了用户晚上的主要时间,看电视剧、综艺的人越来越少。在这种情况下,分众与OTV的组合,逐渐成为很多国际公司和中国超大型公司的全新选择。
秒针作为全中国最大的跨屏研究公司,做了一项分析:如今电视、分众、OTV按2:4:4的比例投放是最好的组合。不过我不完全认同这个观点。在高线城市,分众本身就能触达月收入5000块以上的主流人群,触达率能达到百分之六七十,同时在4次以上触达的住宅覆盖中,也达到了40%以上。所以我们认为,在这样的触达基础上,如果以OTV/OTT为主、分众作为Additional Reach(额外触达)补充,采用三七开的组合,成本可以下降23%;如果采用五五开的组合,成本能下降35%。根据秒针的数据,分众、OTV/OTT分别按70%、30%的比例搭配,能带来40%的成本下降。所以很多时候,预算紧张的情况下,想要有效覆盖70%的目标受众,通过更合理的投放组合就能节省大量成本。现在已经有很多公司通过分众与OTV/OTT的组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通过调整不同时间段的投放比例,在有限预算内实现了触达率提升,进而推动销售业绩快速增长。
![]()
第二点,更重要的是,通过优化投放组合省下来的预算,最终要用到哪里?本质上还是要投入到增量增长中。增量来自哪里?主要来自新品和新场景。但新品和新场景的推广,能不能靠一个月看三次广告就结束?显然不行。
根据秒针研究院谭北平博士的研究,新品新场景的推广本质上是一个学习曲线,需要足够的曝光次数:一个月大概需要看到9-16次才能形成印象,真正要产生销售转化,大概需要30次。所以我们认为,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只有具备高触达、高频次、高关注的“三高媒体”,才能真正有效驱动增长。分众恰好符合这一要求:在国内覆盖率非常高,尤其是主流人群覆盖率达到70%左右;触达成本足够低,CPM成本基本在10块钱左右;同时具备高品质触达能力,受众关注度相对较高。
泰兰尼斯CEO丁飞总就是很好的例子,从2022年6亿销售额到今天的30亿,这三年间泰兰尼斯的知名度实现了巨大提升。记得淘宝大学访谈时,有人问他如何通过分众实现品效协同,他的回答很有意思:“我觉得分众本来就是品效协同的,把品牌打通、深入心智,让消费者想起这个类别就能想起我,那就是最好的品效协同。”这个说法的底层逻辑,其实是从“货找人”到“人找货”的转变,消费者指名购买,才是品牌的核心价值。
泰兰尼斯的稳稳鞋便宜吗?在今天消费趋势下,598元一双鞋并不便宜,但它运用了很多高科技实现降维打击:鞋底有分区支撑,有BV Mark的防滑认证,高端礼品版售价1598元,采用GORE-TEX面料和Vibram大底等。所以它在童鞋市场不走低价路线,反而走高价路线,但最终成为了消费者心智中童鞋品类的代表。
![]()
刚才我也看到了Ulike的CEO潘总。其实大家想想,提到脱毛仪,除了Ulike还能想到其他品牌吗?提到湿厕纸,除了德佑还有别的选择吗?提到意大利面,除了空刻还有印象深刻的品牌吗?很多人大脑中都想不起来第二个,这就是把“品牌=品类”的认知刻进了消费者心智,就像卡拉羊等于书包一样,这才是真正的护城河。
如何反内卷?品牌才是最大的流量池。今天的流量市场变化很快,流量成本也在不断波动,不是每个人都能像吴总那样快速打造顶级IP——吴总比我做IP晚三年,却用三个月时间冲到中国第二,仅次于周鸿祎,这难度极大。刚才吴总也很实在地说,让每个人都学他,并不现实。事实上,市场上Top10的IP都是极小概率事件,对大多数品牌来说,更实际的是通过确定性的媒介,实现新品引爆和高频次曝光。尤其是张云老师提到的,当你身处一个趋势性品类,而这个品类中还没有人抢占心智时,最好用最快速度占领。
就像卡拉羊书包,虽然是个细分品类,但在消费者心智空白时,它快速以“防下沉书包”的定位抢占认知,把品牌和品类牢牢绑定;还有黄天鹅鸡蛋,在它打广告之前,大家每天都吃鸡蛋,但有谁对高端鸡蛋品牌有清晰认知呢?这些品牌都是在恰当的时间窗口,开创一个品类,通过饱和攻击抢占心智,最终实现指名购买。这不仅能破圈拉动业务增长,更能构建壁垒、抵御内卷。
百雀羚作为百年经典国货品牌,大家都很熟悉,至今每年还有约1亿人在使用它的经典蓝罐。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百年品牌如何焕新?2019年到2024年,百雀羚也面临不少挑战,这其实是所有品牌都会经历的过程,就像我们之前服务的飞鹤、波司登,都曾遇到过困境,而突破的关键在于重大创新。今年,百雀羚推出了故宫灵玉系列,将东方文化与科技完美结合——背后既有东方文化底蕴,又有三次斩获IFSCC青年科学家大奖的专业团队支撑,把东方激活细胞的科技内核与文化内核相融合。通过分众再次引爆灵玉面霜后,消费者对百雀羚的认知被重新唤醒:它不仅是百年经典国货,更是兼具科技与文化的全新品牌。所以大家能看到,今年双11期间,百雀羚成为面霜新品类第一,也是抖音收入增长最快、全网化妆品领域增长最快的品牌之一。很多品牌从经典到传奇再到焕新,正是通过新品推出拉动消费者认知改变,实现全新破圈,进入新人群并建立新认知。
![]()
第三个部分,我们如何实现品效协同?分众已经与抖音、天猫、京东等三大平台的数据中台进行合作。这种合作的价值在于,投放广告后,我们能首先监测到百度搜索、抖音搜索、小红书搜索等数据的变化,如果这些数据没有波动,就要反思广告内容是否存在问题。
以美妆品牌合作为例,每一轮投放我们都会监测各类数据,精准分析人群流转情况。在分众触达的2亿人群中,有5130万人看过品牌广告后进入A人群(潜在人群),705万进入I人群(加购关注收藏人群),64.6万进入P人群(购买人群)。183天内从未与品牌产生过任何关联的人群,属于绝对拉新。同时,原有1676万A人群中,有470万在看过分众广告后进入I人群,63.8万最终发生购买;原有694万I人群中,有42.7万看过广告后完成购买;原有821万P人群中,有65万发生复购。
当然,不能将这些转化全部归因于分众。我们还做了权重分析:看过分众广告与没看过的人群相比,O人群(从未关联品牌人群)购买转化率提升70%,A人群提升40%,I人群提升30%,P人群复购贡献率约10%(贡献率由看过与没看过广告人群的转化差值决定)。据此计算,ROI达到1:6.4。若计入京东、抖音等渠道的转化(按天猫占该品牌60%销售额估算),综合ROI可达到1:9以上。而且这还未计算后续30天、60天的二次购买,以及新增的5130万A人群和更多I人群带来的长期蓄水价值——这些人群可以通过后续运营和二次追投,进一步转化为忠实消费者。
所以我们认为,品牌广告绝非一次性投放,而是数字资产的累积:一部分人直接转化,另一部分人形成蓄水,后续通过运营或追投可继续转化,整个AIPL人群流转路径清晰可见。线下场景中,很多客户围绕终端展开广告投放,ROI能达到两倍。比如去年来分享的英氏辅食,从之前的9亿销售额增长到今天的20亿,它在投放分众广告时,会指向当地卖场,而卖场本身也需要流量,因此愿意为其提供更多陈列资源。这种“教育C端+影响B端”的叠加效应,带来了显著的销售增长。要知道,这几年婴幼儿人口持续下降,在这样的环境下,一家婴儿辅食公司能实现从八九亿到20亿的跨越,实属不易。
在咖啡、饮料等品类中,元气森林、宋柚汁等优秀企业投放分众广告时,会同时指向线上平台、O2O渠道或FamilyMart等线下商超。分众作为线下流量的通用载体,能帮助品牌与当地商超等终端置换流量、获取更好的陈列位置,进而提升终端转化能力。总体而言,日常营销通过降本增效节省的预算,可聚焦于分众的增量营销打造;而在流量端,结合瓴羊系统的“1+N+S”模式——以中心化媒体分众(1)引爆,引导用户到小红书、抖音等平台(N)进一步搜索,最终通过线上线下货架(S)完成转化,无论是用广告置换线下陈列资源,还是通过分众数据回流实现线上二次沉淀与追投,都能在后台清晰看到效果分析。
我想分享一下存量博弈新周期下品牌面临的挑战。首先是流量红利消退,“钓鱼竿越来越好、钓鱼技术越来越高(比如运用AI手段),但鱼却越来越少”——因为大家都在钓鱼,却很少有人“养鱼”。今天来分享的很多品牌,其实都是在“养鱼”,养好了鱼,自然有钓不完的鱼,钓鱼成本也会更低;而只靠钓鱼的品牌,会越做越累,不仅鱼越来越少,成本还越来越高。
其次是内容碎片化,大家都在种草,但250万家企业同时种草,很多时候根本找不到自己的“草”在哪里。能成为Top10的主播或IP,难度极大。在这种情况下,内容越做越碎,消费者的认知反而越来越浅。
第三是触点泛滥但关注度稀缺,看似有很多触点能触达消费者,但信息爆炸导致消费者的关注度越来越低。所以我认为,应对这些挑战要把握三句话:
第一,要流量更要留心。心智留不住,品牌就只是流量租赁——租KOL流量、租主播流量、租平台流量,本质上都是被动的租赁行为,而品牌自带流量才是核心竞争力。
第二,要种草更要种树。如果不把品牌核心价值植入消费者心智,抢占首选地位、卡住“品牌=品类”的位置,你能种草,竞争对手也能种草,最后市场只会变成“杂草丛生”,甚至出现互相诋毁的情况。种草没有门槛,但种树需要慎重选择和持续投入。刚才各位嘉宾分享的案例都证明,在关键节点通过中心化媒体(分众)一次性引爆,对企业发展至关重要。品牌终究是少数人的游戏,大多数人在种草,少数人能成长为“大树”,而这些“大树”的抗内卷能力更强,护城河也更深。如果今天不努力通过分众这样的媒介引爆品牌,未来终究会被流量竞争卷入漩涡。
第三,要触达更要触动。路过的人很多,但能真正影响消费者行为、实现转化的广告很少。所以一定要做到高触达、高关注、高频次、高完播,这样才能真正触动消费者,推动其发生改变。
对分众而言,新时代的核心问题还是品效协同。很多客户投放前会有顾虑,即便大多投放结果很好,也有少数效果不及预期的情况,如何科学分析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品牌广告不能只靠信仰,还需要科学和数据支撑。分众不能只强调高触达、高关注等优势,更要在新时代实现“可精准、可归因、可互动、可优化”,这样才能让客户投放更有安全感和确定性。
![]()
2018年,非常感谢阿里巴巴投资150亿入股分众,成为我们的第二大股东,这开启了分众的数字化转型之路。如今,分众已经从原来需要插卡投放的传统媒体,变成了5分钟就能完成投放、即时推送的互联网化媒体;从只能整体引爆,升级为可精准切片分发、数据可回流的智能媒体。客户能清晰看到,看过与没看过广告的人群有何差异。
在阿里巴巴与分众联合打造的系统中,所有数据都沉淀在阿里云中台。客户只需输入目标人群画像——比如25-45岁、使用iPhone的妈妈群体,系统就能筛选出潜客浓度最高的楼宇。以上海20万栋楼宇为例,如果客户预算只能覆盖5万栋,系统会精准推荐潜客浓度最高的5万栋小区。经过六七年的协同优化,我们的数据能力越来越精准:
以前只能按楼盘高端/低端、房价高低、周边商圈或楼龄等粗放维度划分;现在不仅能精准定位对服饰、食品饮料、化妆品、母婴等不同品类感兴趣的人群,还能锁定特定品牌的高潜购买人群,甚至竞争对手的核心客群小区。比如母婴品牌可以选择自身购买概率最高的小区投放,也可以针对竞争对手的核心客群小区投放,突出自身独特价值;如果品牌请了明星代言,还能精准定位其粉丝最多的区域;此外,养宠人群、乳糖不耐受人群、敏感肌人群,都能通过数据筛选精准触达。结合社交媒体标签,还能锁定三坑少女、科技成分党、IP狂人等细分人群,实现更精准的投放。
在归因方面,通过天攻智投系统,投放结束后客户能清晰看到:曝光了1.28亿人口、92亿人次,其中目标潜客1520万,20个目标城市的受众到达率62%;作为高端品牌,该城市整体购买意向人群占比3.99%,而分众筛选的楼宇中潜客浓度达9.49%,精准投放让潜客浓度提升237.95%;以5.62元的CPM成本实现精准触达,UV成本仅0.12元。在数据后台中,还能查看各城市的覆盖人数、曝光人次、潜客浓度、人群消费力(新车消费、小资消费等),以及看过与没看过广告人群在加购、收藏、浏览、下单等环节的行动指数差异——某项目中,看过广告人群的行动指数提升显著,主动搜索量更是提高了126%,投放城市比未投放城市的行动指数高出167%。
![]()
在抖音平台,以青少年护肤第一品牌袋鼠妈妈为例,分众投放覆盖1.8亿人口、126亿人次后,火山引擎的报告显示:投放期间抖音搜索量提升1.7倍,看过广告人群的主动搜索量提升2.1倍,成交行为显著增长;看过与没看过分众广告的人群相比,抖音短视频浏览量提升70%-80%,互动率提升80%,主动搜索提升30%,抖店成交提升80%,无论是达人直播间还是抖店自播,转化率均提升90%。正是因为分众与阿里、抖音、京东三大平台数据中台的合作,品牌广告的后链路效果才变得如此清晰,为后续投放优化迭代提供了精准依据。
线下场景中,以汽车行业为例,我们可针对城市内20家4S店的到店人群进行分析,能看到月度8.6万到店人群中,有3.3万人看过分众广告,其中核心潜客约8000人。数据还显示,投放第一天到店人群中看过广告的占比14%,到投放末期这一比例提升至46.12%。同时还能知道看过广告与未看过广告人群对该品牌4S店的搜索概率差异以及行为差异,实现到店转化的可归因分析。
此外,线下媒体也需要互动体验升级。我们与支付宝合作推出“碰一下”项目,用户通过电梯屏触碰即可领取品牌试用装、优惠券,既可以线上淘宝选购抵用,也可到线下门店核销。目前,分众电梯屏日均“碰一下”互动量达140万次,核心用户以年轻人为主,且相对偏男性。通过这一功能,韩束日均发放6万张优惠券,每日领用样品的用户达四五千人次;金龙鱼、百威等品牌通过互动轮盘抽奖活动,实现了12%的店铺关注率;在淘宝闪购场景中,“碰一下”直接跳转核销的概率达90%,进店转化率15%-20%,客单价更是达到淘宝平台平均水平的1.5-2倍。奥利奥的“碰一下”优惠券,核销率高达23%。这种互动不仅提升了即时转化,更重要的是实现了高效拉新,为品牌积累了优质用户资产。
![]()
为了让数据应用更高效、投放更智能,2026年我们将推出“分众智投”产品。其核心逻辑是,每周四我们会同步当周广告结案数据与下周周一至周日的空刊资源,将这些空刊资源纳入DSP流量池,供客户自主选择投放。这一模式主要解决三大需求:
一是爆款视频二次加热。很多品牌在抖音等平台投放100条视频,仅有2-3条成为爆款,却要花费四五十元/次的成本加热。而分众作为电梯场景的“短视频加热平台”,可将已验证有效的爆款视频直接投放,以10元左右的CPM成本精准触达潜客浓度最高的小区,且完播率远高于线上平台(分众竖屏广告5秒以上完播率可达80%以上,远超线上平均水平)。更重要的是,分众投放不受流量限制,200万预算即可覆盖2000万目标受众,甚至触达1亿核心人群,且依托大数据支持,能以最低成本触达潜在消费者。
二是电商人群蓄水。当前电商品牌普遍卡在A3人群(高潜转化人群)不足的问题上,分众可针对性帮助电商品牌在A1、A2、A3人群尤其是A3人群中进行教育渗透,沉淀更多高潜用户。空刻CEO曾反馈,通过分众投放“空刻意面,只做妈妈不做饭”的广告后,抖音后台A3人群大幅增长。核心原因在于,电梯场景的高频曝光让用户形成品牌记忆,后续刷到相关短视频时关注度更高,更容易被标记为高潜人群(A3),进而提升转化概率。此外,分众智投支持按天灵活投放,适配直播预热、节点促销(如38节、520、七夕、母亲节等)等场景,预算从几十万到上千万均可灵活配置,无需局限于618、双11等大型节点。
三是本地精准推送。分众作为典型的LBS广告载体,可实现500米至3公里范围的精准投放。对于餐饮、生活服务类品牌而言,一公里范围内的客群占比可达50%,三公里范围内占比超70%,且一公里内的客群更注重便捷性,复购意愿更强。品牌可围绕门店周边1-3公里,针对节庆、周年庆等场景进行短期精准投放,吸引周边客群到店。客户可在DSP后台自主操作,选择目标人群与投放时段,投放后T+2即可查看引流数据报告,及时调整策略。
在AI时代,广告行业正经历从广而告之到精准匹配、从经验投放至智能优化的变革。分众传媒通过持续的数字化升级,已实现“可精准、可归因、可互动、可优化”的全链路能力:既能通过中心化媒体实现全国性品牌引爆,也能通过智能匹配触达细分人群;既能通过数据打通实现效果归因,也能通过实时优化提升投放效率。在淘宝闪购等即时零售模式兴起的背景下,分众正进一步联动线上线下生态,一天内可实现200个不同城市版本的广告投放,当晚即可淘汰效果不佳的50个版本,刷新替换新内容,让广告投放更具灵活性与实效性。
最后,我想再次强调,存量博弈时代,品牌建设才是破局的关键。30年前,奥威尔曾说:“钱是省不下来的。”对于品牌而言,单纯依赖平台流量投入,只会陷入被动竞争;唯有坚持品牌心智建设,才能构建长期竞争力。今天在场的各位品牌创始人,都是“养鱼”的实践者——通过持续的品牌投入,积累自有流量池,最终实现低成本增长。
期待未来,分众传媒能继续与各位合作伙伴携手,在探索中迭代,在创新中成长,让更多中国品牌从国人生活的组成部分,成为世界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谢谢大家!
![]()
![]()
![]()
![]()
![]()
![]()
不错过我们的每一篇推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