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深灰色战机在甲板呼啸升空,身后是翻滚的浪花和五艘拖船的簇拥。这不是好莱坞大片,而是11月14日上午9时上海沪东中华造船厂码头的真实场景——中国076两栖攻击舰“四川舰”正式解缆启航,开启首次海上试验。
更让军迷沸腾的是,央视同步释放的模拟画面中,十架攻击-21隐身无人机从四川舰甲板密集弹射,组成编队掠海飞行。这一令人震撼的瞬间不仅将中国的无人机的“神威”展示得淋漓尽致,更将中国在全球首创的“无人机航母”这一全新的人工智能战略的实战化路径也一举推到了世界的最前沿。
![]()
4万吨巨舰的“中国速度”
四川舰舷号51,满载排水量4万余吨,从去年12月下水到海试仅用11个月,这速度让老牌海军国家瞠目结舌。军事专家张军社透露,大型两栖攻击舰的建造、系统集成原本极其复杂,中国却能在无先例情况下自主突破,背后是福建舰电磁弹射技术提供的成熟经验。
双舰岛设计、全通飞行甲板、电磁弹射装置——四川舰的外形已透露出它的非凡使命。相较于传统的两栖攻击舰,它的设计就几乎完全地抛弃了对载具的搭载如登陆艇的搭载以及对陆战队员的直接保障的同时,把舰体的弹药库、航空的燃料舱等作为其舰体的核心。官方画面中,攻击-21成为绝对的航空主力,仅预留少量救援直升机位,这分明是专为无人机蜂群定制的“海上机场”。
![]()
电磁弹射:改写规则的15分钟
为什么四川舰能让无人机集群高效起飞?关键在于电磁弹射技术。对比法国“戴高乐”号航母蒸汽弹射器需预热6小时的窘境,中国电磁弹射仅15分钟即可启动,且能量控制精准,连轻型无人机也能平稳弹射。
基于对其先进的技术的充分的“压缩”打造出一艘4万吨级的常规动力战略平台,不仅实现了福建舰的“杀手锏”技术的“无极飞越”,更将其推到了海上强国的前沿。尽管美军曾一度将“闪电航母”的概念运用到两栖舰的F-35B的起降中,但由其垂直的起降方式所带来的效率低下、甲板的易损等一系列的瓶颈也使其最终的尝试都以失败而告终,而四川舰的电磁弹射技术却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全新的起飞的思路,即可实现90秒内连续的将多架无人机的起飞彻底打破了起飞的效率瓶颈。
![]()
攻击-21:飞翼布局的舰载革命
攻击-21并非简单升级的攻击-11。为适应舰载,它的机翼增加折叠铰链,机体强化防盐雾腐蚀能力,更关键的是——它解决了飞翼布局无人机着舰的世界性难题。
飞翼造型像一只“大蝙蝠”,没有尾翼带来极致隐身,却也导致降落时易失控侧翻。美国X-47B曾因无法稳定着舰被迫下马,而攻击-21凭借光传飞控系统和多舵面协同技术,在着舰瞬间实现厘米级轨迹修正。央视画面中,无人机放下尾钩精准钩住拦阻索,标志着中国突破了他国未能跨越的技术鸿沟。
![]()
歼-35上舰?未来可期的战术搭配
虽然四川舰以无人机为主力,但官方明确表示它同样能起降歼-35隐身战斗机。歼-35作为全球第三款隐身舰载机,雷达反射面积仅0.01平方米,作战半径超1300公里,可搭载PL-15超远程导弹。
不过现阶段四川舰的舱室布局尚未针对有人机优化,歼-35上舰效率有限。军事观察者推测,后续076改进型将调整内部空间,真正实现歼-35与攻击-21的“有人-无人协同作战”。届时,歼-35作为指挥节点,引导无人机蜂群前出侦察、突击,这种组合将重塑海空对抗规则。
![]()
日本“出云”级遭遇降维打击
四川舰的出现,让日本改装“出云”级直升机航母的计划瞬间黯然。两艘“出云”级耗费巨资加装耐热甲板,只为搭载F-35B短垂起降战机,却既无电磁弹射能力,也无法操作隐身无人机。
当攻击-21以蜂群模式从076舰起飞时,日本舰载机仍依赖单架次起降,这已非“代差”而是“赛道之差”。更有分析指出,四川舰的常规动力+电磁弹射模式,成本远低于核动力航母,未来可快速量产,形成分布式作战网络。
11月16日下午,四川舰结束首轮海试返回码头。三天测试中,动力、电力系统稳定性均达预期。这艘舰的意义早已超越平台本身——它证明中国不再追随传统航母发展路径,而是用电磁弹射与无人机集群,开创了海军航空兵的新纪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