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还在为海上无人作战平台的概念反复论证时,中国已经用实际行动给出了答案。近期央视披露的海上测试画面中,一款被外媒称为“无人航母”的特殊平台与旋戈-500CJ舰载无人直升机协同作业,引发全球军事界关注。这款曾只存在于美军PPT中的装备,如今在中国完成了从概念到实践的跨越,标志着我国海军无人化作战探索进入实质阶段。
![]()
从公开信息来看,中国研制了两种款式的“微型航母”。第一款“无人机航母”最早于2024年5月中旬亮相,由江苏大洋海洋装备有限公司建造。采用全通平直甲板布局,左舷为飞行作业区,长约106米、宽约20米,右舷设有一座大型舰岛,独特的设计让美国“驱动”网站和法国“海军新闻”网站率先赋予其“无人航母”的称号。不过严格来说,这艘以民船为基础改造的平台,更偏向多功能指挥与科考试验载体。
第二款是广船国际建造的中船探索01号。该船长度达200米、宽度约40米,拥有三座舰岛,前舰岛设舰桥与传统桅杆,中舰岛配备多面体塔式桅杆和航空塔台,后舰岛容纳排烟道,船电配置与体量均更具优势,外形酷似轻型航母。两者虽在尺寸、配置上差距显著,但核心定位一致,都是为无人化应用量身打造的试验平台。
![]()
平台的独特定位,注定了其上搭载的装备同样非同寻常。旋戈-500CJ无人舰载直升机作为航空工业直升机所的最新成果,是专门针对海上环境研发的舰载通用无人直升机,其技术参数与实战适应性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旋戈-500CJ无人舰载直升机的最大起飞重量600公斤,最大平飞速度160公里/小时,实用升限5000米,6.5小时的续航能力足以支撑长时间海上任务。更关键的是,它配备了惯导/卫星差分/视觉多余度着舰引导技术,拥有电动鱼叉-格栅式着舰定位锁紧装置,即便在4至5级海况下也能稳定作业,这对于复杂多变的海洋环境而言至关重要。
![]()
旋戈-500CJ的成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技术传承与创新的结晶。它继承了旋戈-500B/BJ的部分技术成果,换装重油发动机后,机体结构、飞行控制等子系统均经过强化改装。针对海上高湿、高盐雾的特殊环境,研发团队专门引入防湿热、防霉菌、防盐雾技术,大幅提升了装备的环境适应性。
旋戈-500CJ的气动布局借鉴了针对高原环境研制的旋戈-500C,后者在多次高原试飞中展现出的高可靠性与自动化能力,为舰载型号提供了坚实基础。机身两侧的通用短翼设计是点睛之笔,可灵活搭载副油箱、侦察设备、电子战吊舱或精确制导弹药,让单一平台具备多任务执行能力。
![]()
按照航空工业直升机所的规划,旋戈-500CJ的作战价值远不止于单机作业。它既能独立完成前出侦察、目标搜索、通信中继等任务,也能作为信息节点融入作战体系,与有人战机、舰艇实现互联互通。随着技术升级,未来还将拓展电子对抗、对潜作战、火力打击等更复杂的任务场景。这种多维度的作战能力,与当前全球海战向无人化、协同化转型的趋势高度契合。
从国际格局来看,土耳其正改造“阿纳多卢”号两栖攻击舰搭载TB-3无人机,美军加速推进大型无人水面舰艇采购,多国纷纷布局舰载无人装备。但中国走出了差异化路径,不依赖大型航母改造,而是通过专用试验平台快速迭代技术,形成有人与无人装备协同互补的作战体系。
![]()
在笔者看来,这些装备的意义早已超越技术本身。旋戈-500CJ与“无人机航母”的协同测试,不仅验证了舰载无人直升机的实战潜力,更体现了我国在军事装备发展上的战略智慧。相较于传统有人装备,无人平台具备效费比高、无人员伤亡风险、部署灵活等优势。
而我国完整的无人机产业链,为这种新型作战模式提供了坚实支撑。从“9.3”阅兵中首次亮相的舰载隐身无人直升机,到如今旋戈-500CJ无人舰载机直升机的密集测试,中国海军的无人化探索始终稳步推进,不盲目跟风他国路线,而是立足自身需求走出自主创新之路。
![]()
未来海战的制胜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无人化、智能化、协同化成为核心趋势。中国这款“迷你航母”与旋戈-500CJ的组合,虽没有传统航母的庞大身躯,却开启了海上作战的新范式。随着更多无人装备的迭代成熟,中国海军的作战体系将更加多元立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