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一则关于绿皮火车上仍配备烟灰缸的消息引发热议。在高铁飞驰、无烟车厢早已成为标配的今天,那方镶嵌在车厢连接处、锈迹斑斑的小小金属盒,显得如此突兀与扎眼。它像一位被时光遗忘的“老物件”,静静地躺在那里,诉说着过往,更拷问着当下:绿皮火车上的烟灰缸,是不是真的该撤了?
对于许多上了年纪的旅客,或者曾常年奔波在漫长铁路线上的人们而言,绿皮火车上的烟灰缸承载着复杂的记忆。在车厢拥挤、旅途沉闷的岁月里,车厢连接处是唯一可以“透口气”的地方。男人们聚在那里,点燃一支烟,在缭绕的烟雾中聊着家常,交换着生活的艰辛与希望。那小小的烟灰缸,不仅是盛放烟灰的容器,更曾是缓解旅途劳顿的“减压阀”,是陌生人之间建立短暂联系的“社交场”。它见证了无数悲欢离合,是那个慢节奏时代一个无法抹去的注脚。
![]()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怀旧的情愫不能凌驾于公共健康与文明准则之上。早在多年前,中国铁路就已明令禁止在动车组列车上吸烟,普速列车也逐步推行全列禁烟。这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对绝大多数非吸烟旅客健康权益的保障。一个依然保留的烟灰缸,无论其是否被使用,都在传递一种模糊甚至错误的信号:这里或许可以抽烟。这无疑给禁烟管理带来了隐患,也为一些烟瘾难耐的旅客提供了“破窗效应”的借口。
在密闭的列车空间内,二手烟的危害众所周知。烟雾会通过通风系统弥漫至整个车厢,侵害妇孺、老人等所有乘客的健康。保留烟灰缸,实质上是对这种潜在危害的默许和纵容。当我们已经习惯了高铁上清新、健康的空气环境,又怎能容忍在票价更亲民的绿皮车上,非吸烟旅客,尤其是那些为省钱而选择慢车的务工者、学生,反而要被动承受二手烟之苦?这显然有失公平。
![]()
有人认为,绿皮车作为“慢生活”的代表,保留一些旧习无伤大雅。但“慢”不等于落后,“情怀”不等于将就。绿皮火车以其低廉的票价和覆盖广的网络,至今仍是许多百姓出行的首选,承载着重要的民生功能。正因如此,我们更应致力于提升其基础服务水平,确保每一位选择它的旅客都能享有最基本的健康与尊严。
撤掉烟灰缸,看似是一个微小的硬件改动,其背后是铁路服务理念从“管理便利”向“以人为本”的深刻转变。它意味着铁路部门下定决心,彻底堵上禁烟管理的漏洞,旗帜鲜明地捍卫公共健康。这并非要割裂历史,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我们可以通过博物馆、铁路主题公园等方式保留这份时代记忆,但绝不能在正在运营的、关乎千万人健康的公共交通工具上留下一个“不合时宜”的缺口。
小小烟灰缸,关乎大民生。它的“退役”,不是对一段历史的简单否定,而是一种积极的告别。告别一种落后的生活习惯,迎接一种更健康、更文明的出行方式。当最后一列绿皮火车的烟灰缸被取下、封存,我们告别的,不仅仅是一个铁皮盒子,更是一个烟雾缭绕的旧日场景。这标志着,即便在最具“烟火气”的绿皮火车上,公共健康与文明准则也同样熠熠生辉,不容侵犯。
这方寸之间的烟灰缸,曾是一个时代的“呼吸阀”。然而,时代车轮滚滚向前,公共健康的“刚性约束”不容倒退。撤掉烟灰缸,是服务理念升级的“最后一公里”。
是时候了,让那枚小小的烟灰缸走进历史,让清新空气充满每一节车厢,让绿皮火车的“慢”,慢得更有品质、更有尊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