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辽宁日报)
转自:辽宁日报
眼下正是海洋捕捞旺季,海上作业安全备受关注。11月13日,本报刊发通讯《为了安全,多大的付出都值得——来自一位老船长的提醒》,引发省内多位老船长的共鸣,他们纷纷结合自身经历给出了安全提醒,每一个提醒都关乎生命安全,每一个提醒都饱含关爱之情。
“严格执行避让原则”
“安全是海上作业永恒的主题,需要船、岸双方共同努力。”营口海事局船舶交通管理中心值班长吴庆利说。
吴庆利是指挥协调海上交通的值班员,也曾是一位船长。1992年,吴庆利开始了远洋航海生涯,2003年成为一名船长。他制定航线时,首要关注气象、海况与渔区动态,严格执行“早发现,大角度,宽距离,最后让清”的避让原则。
2006年,吴庆利到营口海事局就职。19年的值守,让他从一艘船的指挥员,转变为一片海域的守护者。身份转变,让他对海上安全有了更深认知:“作为船长,需要关注自身船舶安全;作为海上交管人员,要统筹辖区水域风险,提前预警、精准调度。”
结合两段职业生涯,吴庆利给出恳切的提醒:“对渔船而言,最关键的是保持甚高频电话的有效收听,这是与商船建立联系、协调避让的‘生命线’。对商船而言,在进入渔船密集区前,务必提前增派瞭望人员,研究航路,主动减速,并利用雷达等助航设备,对可能出现的突发情况进行预判。”
“把木船换成钢船”
“我的第一艘渔船是一艘小马力‘木篓子’,出海时提心吊胆,一起风就赶紧收网回家,现在用钢壳船就放心多了。”大连渔船船长董太宝在电话中告诉记者,他正在山东威海石岛渔港等候自家转港作业的渔船。
57岁的董太宝从一名渔船船员一直干到船长,如今已拥有3艘大马力钢壳渔船。董太宝告诉记者,木壳船用十来年之后,难免钉锈木烂,存在安全隐患。2019年,他主动响应国家号召,把木渔船全部换成钢壳渔船。“更新改造一艘钢壳渔船,得花400多万元。但我坚持安全第一,就是贷款也要改造。”董太宝说。
除了“木改钢”提升渔船安全性能,董太宝还给出了很多安全建议:别图省钱,要为渔船配齐救生物资和通信导航等现代化设备,确保随时能与海上作业的渔船船长取得联系;别怕麻烦,每天通过预报预警APP实时了解海上风力等情况,并在渔业部门组织的微信群里接收相关安全信息,一旦出现恶劣天气,立即召回渔船;以老带新,没有出海经验的新船员上船,必须有老船员“传帮带”;双人驾驶,渔船航行中,必须两名以上职务船员在驾驶室“把舵”,瞭望海面安全,防止困倦。
“大海不给侥幸留情面”
“海上遇大风浪,人的第一反应是慌忙逃离,可这恰恰是最危险的!”锦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孙家村的老船长郑忠今年已经72岁,经历风浪无数,他说:“迎浪或跨浪加速时,若舵打死卡住,船身横对浪涌,一个浪头就可能掀翻船,这是最要命的!”
面对这样的生死关头该如何做?郑忠说出了他从实践中摸索出的应对方法——“退锚卸力”。他边比画边解释:“把船头稳稳地迎向浪头,下锚。锚不是死定在那,要顺着大浪打来的劲,往反方向一点一点退锚。浪来一次,就退几米,像是在跟大海较劲儿,又得顺着它的力道,就这么一寸一寸地把浪的猛劲‘卸’掉,等风浪弱了些,再赶紧抓住时机离开。”
这套与风浪周旋的办法,字面上简单,背后却是半生航海历练的胆识。郑忠说,风浪之中,真正较量的不只是技术,更是心性。“心一定不能乱,你得摸清海的脾气,顺着它的劲儿,它猛你退,它衰你走。”
说完“土办法”,郑忠提醒:“现在船上的设备很先进,可再好的设备,人也得会用,听得进劝。”他反复强调,务必时刻留意渔业部门发回的预警,一旦收到,必须像听到命令一样,立即回港,“大海不给侥幸留任何情面,经验能救命,警惕更能!”
“船长时刻都得打起精神来”
刚刚退休的盘锦船长裴路昌18岁就登上渔船,20岁就当船长了。40多年的渔业生产经验,让他每一次出海都小心翼翼。因为他懂得航海属于高风险行业,每艘渔船的背后,都寄托着家庭的期望与牵挂。
“要想渔船作业安全,主要是船长得有责任心。”裴路昌说,“当船长就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下网的时候,船开得相当快,要注意船员别踩着网绳。大风大浪的时候,得告诉他们都在安全的地方待着。”
当船长时刻都得打起精神来。裴路昌说,在船上干活相当累,没白天没黑夜,一天下来,休息时间很短。特别是渔获多的时候,人都疲劳得厉害。船长既要管生产又要掌舵,肯定受不了。这时候得有个船副替他,船长能够休息一会儿。但有的船长把舵交给不熟练的工人,不懂得瞭望,也掌握不好舵,就容易出事。
裴路昌最后说:“我们现在是编组生产,这种方式可太好了,一旦有事可以互相照应,大风天也不怕了。海上一有风,政府部门就召回我们,不让在海上作业,这下安全多了。”
“商船渔船高效沟通很重要”
渤海湾某海域,晨曦微露时的海面泛着粼粼波光。“海洋石油563”号船长安金生手持望远镜,紧盯雷达屏幕上的航标,“右舷3海里处,发现作业渔船,密切关注航向航速,保持安全距离!”指令通过对讲机传递到各岗位,近海供应船缓缓调整航向,为渔船作业留出足够空间。这一幕,是安金生30年航海生涯中最寻常的场景,也是商渔共治的生动缩影。
商渔冲突的风险,往往藏在瞬息万变的海况中。海洋石油563船承担着渤海海域油气勘探补给任务,常年穿梭在商渔船密集的渤海海域。针对开渔季后碰撞风险高发的特点,“商船固定航线是保障通航效率的‘安全通道’,渔具规范是防范风险的‘第一道防线’,这两点是商渔共治的关键。”安金生说,“商船惯性大,紧急制动后仍需数百米才能停稳,渔船抢穿航线就像在高速路上横穿。”在他看来,商船和渔船之间最重要的是建立起完备高效的沟通制度:提前通过AIS系统锁定渔船动态,提前接收海事部门预警信息,提前通过甚高频与周边船舶取得联系,明确避让意图。信息互通,规范航行,才能共筑平安航线。
“严守航行规则,绝不冒险抢行”
“东方明珠8”轮船常年在黄海海域作业,船长陈征有着38年航海经验。就如何有效防范商渔碰撞,他提出了三点提醒。
首先是配备先进且可靠的设备。“每次开航前,我们都必须把雷达、甚高频等设备仔细检查一遍。”陈征特别提到VHF16频道,“这是海上生命的连线,必须全程守听,绝不能用于无关通话。”
陈征给出的第二条提醒是严守航行规则,绝不冒险抢行。优先选择推荐公共航路,尽可能避开渔船密集区和沿海商渔船碰撞高风险警示区。“如果遇到航速在3节左右的作业渔船,应提前避让,保持至少1海里的安全距离。”夜间23时至次日凌晨4时是碰撞事故高发时段,陈征会更加警惕。“可以用探照灯闪烁5次以上提醒对方,就像在海上打个招呼,让渔船知道我们的存在。”他还补充了避让技巧,“不能只靠转舵,还要及时减速甚至停车。切忌在渔区高速航行或突然转向,以免渔船来不及反应,引发碰撞。”
陈征的第三条提醒是全员紧绷安全意识。在“东方明珠8”轮上,驾驶台永远保持两人以上值班。每周的安全演练中,陈征都会指导船员模拟各种突发状况。“遇到渔船要先通过VHF16频道沟通意图,就像在路上会车时闪灯示意一样。如果没有回应,就要主动避让。”
本报记者 王姝佩 智曼卿
白复海 刘永安 孟祥畔 李 曼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