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健康挑战与治理理念
当前我国慢性病患者超过3亿且受老龄化等影响在逐年加剧。中共二十届四中全会进一步就加快建设健康中国作出战略部署,对照《“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的目标,健康中国建设时间紧、任务重。我认为建设健康中国核心是慢性病的早筛、早诊、早治。
——农工党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院士、细胞生物研究专家 徐 涛
我国人群现在的死亡原因主要是慢性病,其中,心脑血管疾病排第一位,接下来是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等。我们不能让人们因为慢性病过早死亡。全球用的指标定义是30岁到70岁的人们不应该死于慢性病。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 赵文华
过去的医学把更多的资源集中在生命最后的末端治疗上,有人讲是把一生70%的收入花在生命最后的37天,就这样一种怪圈我们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今天我们看到人是百年的生长周期,在生命每一个阶段,都应当维护健康,我们把它称为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华大基因首席战略执行官 梅永红
健康素养是指个体获取、理解和处理基本健康信息或服务,并运用这些信息和服务作出正确决定以维持和促进健康的能力。健康素养是健康之基。没有坚实的健康地基,高端医疗服务也难以发挥最大效用。每个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要主动获取、主动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提升自我健康管理能力。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 王 靖
营养策略与食物系统
人们越来越关注食物的健康性,营养健康食品有三个发展趋势:第一,既要生产丰富多彩的食品,又要教会大家科学地选择食品、正确地消费食品,通过对食物的了解来满足身体对营养素的需求。第二,食品的功能化。消费者对食物的消费需求越来越高,比如针对婴幼儿、老年人及特定的人群,要用新的技术给食品注入特定的功能。第三,食品的风味化。中国人对美食要求比较高,在食品生产过程中,要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最大限度地保证食物的原汁原味,减糖不能减甜,减盐不能减咸,减油不能减香。
——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乌克兰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农业与食品专家 肖更生
全球人口到2050年预计将突破90亿,较当前增加约20亿人。在粮食增产幅度有限、海洋渔业萎缩等大背景下,如果利用数量比动物、植物、微生物总数还多的80多万种昆虫这种最古老的食物,加大可食用昆虫的培育力度,在满足人类对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需求的同时,也能有效应对土地资源匮乏、渔业萎缩等问题。
——华中农业大学微生物学二级教授 喻子牛
为了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顺应人民群众食物消费结构变化,在确保粮食供给的同时,应保障肉类、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各类食物有效供给,缺了哪样也不行。让老百姓吃好鱼、吃优质肉、更健康,始终离不开科技赋能。
——华南农业大学海洋学院教授 石 军
科技赋能与医学前沿
免疫力是机体免疫系统中各种免疫细胞执行功能的能力。免疫力不是越高越好,而是讲究平衡,免疫力过高或过低都会引起疾病,免疫力失衡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摧残免疫力的7种生活习惯是:焦虑、酗酒、缺乏睡眠、不健康饮食、缺水、缺乏运动、吸烟。我们应该定期了解自身免疫功能状态,为疾病早筛、诊断、治疗和康复提供量化指标。
——暨南大学生物医学转化研究院院长 尹芝南
细胞治疗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免疫学、基因工程、合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和临床医学的深度融合。细胞治疗正推动医学步入“细胞时代”,对传统难治之症展现新希望,标志着治疗模式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虽挑战犹存,但已为攻克癌症、遗传病及衰老相关疾病开启新纪元,展现医疗科技的无限潜力。
——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中心副主任、民革广东省委会委员 宋炎成
(本报记者 万李娜 特约通讯员 郑蔼娴 采访整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