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团结报)
转自:团结报
![]()
□ 本报特约通讯员 陈佳瑜 通讯员 吕林焕
九月的浙江宁波,暑气未散。宁波弥勒博物馆一楼报告厅内,一场名为“红色记忆,弥新光彩”的捐赠仪式,让历史的厚重与艺术的温度相互交织。
聚光灯下,爱国高僧弘一法师、太虚大师、虚云和尚、印光大师的雕塑肃然而立,神情凛然、目光深邃,仿佛将峥嵘岁月与慈悲信念凝固在塑像之上。
它们的创作者是民革党员、首批浙江省乡村工匠名师、泥塑非遗传承人张龙杰。这次捐赠,是他作为一名艺术家和民革党员,向抗战胜利80周年的致敬与献礼。
张龙杰的从艺之路,被他形容为“一棵树在时光里慢慢生长”。小时候的他喜欢走街串巷看能工巧匠做手工、修复小玩意,找个橡皮泥、木块随心所欲地塑形、雕刻就是他儿时最喜欢的游戏。“那时虽懵懂无知,但已在心中埋下了一颗艺术的种子。”2006年,张龙杰进入东北大学大连艺术学院环境雕塑专业进行系统学习。四年的科班训练,泥土在他指尖流淌出生命的轮廓,艺术之芽破土而出。
“最难忘的莫过于参与城市雕塑的创作实践。”张龙杰介绍,雕塑被称为“艺术中的重工业”——集凿石、电焊、安装于一体,非常考验创作者的体力与耐力。“比如做一个1.8米高的人物雕塑,就需要耗费半吨泥土。”有一次,他在电焊时没注意做好防护措施,等到半夜眼睛剧烈疼痛时,才意识到这项工作还暗藏危险性。
从复杂的形体中概括出最纯粹的几何结构,则是一场更为严峻的脑力考验。“小型的课堂习作,可以从外轮廓入手,精雕细琢,逐步细化形体细节;但面对大型城市雕塑,必须忘掉细节,像建筑师一样思考结构的稳定与视觉的平衡。从方、圆等基本几何形态出发,将复杂万物概括为最纯粹的形体。”这种从“雕琢局部”到“构建整体”的思维转变,成为张龙杰艺术生涯的关键成长与蜕变。
根植于桑梓的“弥勒文化”,是张龙杰的雕塑创作主要题材之一。布袋和尚传说流传已久,在宁波可谓家喻户晓,2011年5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张龙杰的家乡奉化长汀村,正是这位传奇人物曾生活过的地方。2017年张龙杰返乡创业,支持家乡传统文化事业发展,当他得知这一年恰逢布袋和尚圆寂1100周年,就琢磨着用一技之长为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作点贡献。
在布袋和尚传说传承人张嘉国的帮助指导下,张龙杰开始创作《布袋弥勒应迹图》画卷。他系统梳理了《宋高僧传》《五灯会元》等典籍,实地考察岳林寺、雪窦寺等宗教场所,严格确保创作的历史真实性。在专家建议下,张龙杰新增雪窦山作为佛教名山的元素,强化了布袋和尚作为弥勒化身与佛教圣地的关联性,为“布袋和尚传说”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路径。
画卷历时两年多定稿,长度25米,图文并茂、栩栩如生,全面展现了布袋和尚在奉化的应迹道场、布袋弥勒信仰以及五大佛教名山的形成。在此基础上,张龙杰还创作出83米大型浮雕《布袋和尚传说》,作为地标性公共艺术,永久陈列于奉化江畔。
作为一名民革党员,张龙杰自觉将艺术创作与党派履职紧密结合。他多次深入乡村,通过绘画、雕塑等艺术元素助力新农村建设,让白墙黛瓦间平添审美韵味与文化品位;他主动走进企业,倾心指导文化雕塑创作,通过“传帮带”培育工艺人才;他坚持开展公益培训课,让艺术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
基于自身实践与行业观察,张龙杰撰写了《关于推动我市木雕高质量传承发展的建议》《关于优化我省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的建议》等调研课题,直指工艺品雕刻工职业技能鉴定中的“鉴定机构数量不足”“信息获取渠道有限”等痛点堵点,被民革浙江省委会历史经典产业专题议政会录用。在他看来,传统工艺的焕新,不能仅凭一人之力,更需要制度的活水来浇灌,并通过场景创新,打造文旅融合新消费。
自2019年担任奉化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秘书长以来,张龙杰成了连接八方的“非遗推广人”。从民间文艺进社区、手工艺课程进校园,到组织作品捐赠、承办市级精品展,众多活动的背后,都有他忙碌的身影。“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喜爱传统文化,非遗才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张龙杰如是说。
谈到未来,张龙杰踌躇满志。上半年,他走访烈士陵园、研究史料,正在构思创作裘古怀、卓兰芳、王鲲等革命烈士的系列胸像。“我希望能用手中的刻刀,雕出英雄风骨,刻下时代印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