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汽车逐渐沉寂,核心是电动化与智能化转型滞后,再叠加中国市场竞争加剧、自身品质口碑下滑等问题,使其难以延续燃油车时代的辉煌,具体原因如下:
![]()
1. 电动化转型屡陷困境 :大众虽推出ID系列电动车,但起早赶晚,软件短板尤为致命,ID.3曾因软件问题延迟交付,上市后还频发系统卡顿、导航黑屏等故障。其软件研发子公司Cariad进度滞后,拖累多款车型上市计划,且电动车低利润率叠加美国关税、重组等额外成本,2025年三季度大众净亏损达10.72亿欧元,创近五年季度亏损纪录。旗下保时捷还因电动化战略摇摆,转向内燃机、插混、纯电三线并举,进一步分散了资源。
2. 中国市场被快速挤压 :中国是大众全球最大单一市场,但其在华销量从2020年的393万辆骤降至2024年的169万辆,跌幅达57%。反观比亚迪、理想等国产品牌,凭借刀片电池、智能座舱等优势快速抢占份额。而大众ID系列定价偏高、智能化不足,2024年在华销量仅17.3万辆,不足目标的35%,2025年10月上汽大众ID.3销量也仅2261辆,远不及旗下燃油车主力车型。
3. 品质与性价比优势不再:大众近年频现减配问题,像防撞梁材质降级、内饰硬塑料增多等,还长期存在EA888发动机烧机油、双离合变速箱顿挫等故障。同时同级别车型中,大众售价高于自主品牌,却在智能驾驶辅助等配置上无优势,再加上“排放门”、部分车型碰撞测试表现差等问题,消费者信任度持续下滑,性价比和保值率也随之降低。
4. 企业体制拖累决策效率 :大众作为庞大的汽车巨头,内部存在管理层内斗、变革者被驱逐等问题,官僚流程繁琐。其新车从立项到投产需36 - 48个月,而中国品牌仅需12 - 18个月。面对国产车频繁推新的节奏,大众应对迟缓,还关闭了南京等低效工厂,进一步收缩了在华业务规模。
![]()
大众油车目前仍有一定市场体量且份额逆势微升,但长期会逐步萎缩;面对国产车频繁发布的冲击,其价格短期必然持续降价,长期才有可能趋于稳定,具体情况如下:
1. 市场规模 :当下大众油车仍有稳固基本盘,2025年上半年一汽 - 大众燃油车市场份额达7.6%,同比提升0.7个百分点,10月一汽 - 大众燃油车市场份额还同比提升1.5个百分点。旗下帕萨特、途观等车型10月销量双双破1.9万,朗逸近一年累计销量超32万辆,在20 - 30万价位的燃油车用户群体中依旧受欢迎。不过长期来看,新能源车渗透率持续走高,大众油车整体市场空间会不断被压缩,未来大概率退守到对可靠性、维修便利性要求高的细分市场。
2. 价格走势 :短期价格会持续降价,很难坚挺。目前大众多款油车已开启大幅降价,朗逸新锐限时优惠价低至6.98万,迈腾优惠达5.9 - 6.7万元,大众CC优惠更是高达8.4万元。而且2026年国产固态电池量产在即,新能源车竞争力将进一步提升,大众油车为清库存、保份额,必然延续降价策略,2025 - 2026年大概率会保持8%-12%的年降幅。从长期看,待大众完成新能源布局后,油车可能减产,届时随着供需关系变化,再叠加燃油车专属部件采购成本上涨等因素,其价格或许会趋于稳定,甚至部分车型有小幅回升的可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