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觉得枸杞是个好东西,养生节目录得热火朝天,朋友圈也常能看到谁谁谁天天泡水,气色越来越好。
![]()
可问题就在这,看上去没毛病的东西,一旦方式不对、量没控制住,反倒会悄悄出问题。63岁的老两口,坚持每天喝枸杞泡水3年,一个竟查出肝硬化,另一个被确诊为糖尿病,不少人听完都觉得震惊,但这事背后,还真不是这么简单。
枸杞确实含有多种有益成分,像是甜菜碱、多糖、β-胡萝卜素这些,被认为有抗氧化、调节免疫、保护视力的作用。但这些成分不等于无限量的好。关键点在于,它是“药食两用”,不是“多多益善”的水果干。尤其是一些身体基础本就不太稳定的人,过量摄入反而会推开健康的大门。
先说那个被查出肝硬化的男性。他本身就有脂肪肝,但因为体检数值不算太夸张,也没太当回事。可他从退休开始,每天一大把枸杞泡水,每次都觉得“还不够红”。问题是,枸杞本身含有一定量的植物活性成分,长期过量摄入,有可能加重肝脏代谢负担。
![]()
2021年《中华肝脏病杂志》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在慢性肝病基础上服用高剂量中药保健品者,肝硬化的进展率比未服用者高出近28%,其中枸杞被列为高频使用品种之一。
你可能会想,枸杞不是护肝的吗,怎么反而出问题了。这就是常见的误区。你以为补肝就是多吃补肝的东西,其实真正的补是减负而不是堆料。
就像一个快累瘫的跑步者,不是给他更多负重,而是让他停下来休息。肝脏是解毒器官,任何东西吃进去都得它来处理,哪怕是再天然的东西,吃多了也可能让它“超负荷运行”。
![]()
再说这个查出糖尿病的老太太,她原本血糖就偏高,但想着枸杞是“天然甜”,不像白糖那么刺激,就放心大胆地喝。可问题是,枸杞的糖分其实不低,每100克枸杞中,糖含量能达到40克以上。长期泡水喝,尤其是有些人还会连泡带吃,糖摄入量是明显上来的。
2022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对中老年人糖摄入的研究指出,每日摄入水果干类食物超过25克者,糖尿病风险上升约17%。枸杞被列在榜单前列。
泡水喝的形式也容易让人忽视量。你想啊,用手抓一把枸杞,不像吃饭称重那样精细,时间一久,很多人都变成了“越泡越多,越喝越勤”。而这种潜移默化的积累,才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隐患。就像老太太这样,一个看似养生的习惯,最终成了血糖升高的助推器。
![]()
很多人问,那到底枸杞还能不能吃。不是不能吃,而是得讲究“人群”“剂量”“频率”。枸杞适合谁、怎么吃、吃多少,其实都有讲究。2023年《中国居民膳食指南》中提到,枸杞日摄入量建议在6到12克之间,而不少人泡水一抓就是二三十克,长期下来,风险自然就高了。
再往深里看,这对老两口的问题,其实也不仅仅是枸杞本身在作怪,还跟基础病控制不到位、饮食结构紊乱、缺乏医学监测有直接关系。
肝硬化这位,原本脂肪肝就没处理好,再加上平时少运动、饮酒频繁、血脂也偏高,这些都是肝功能恶化的合力因素。糖尿病这位,除了枸杞泡水,还喜欢吃面点、喝粥,这些高碳水的饮食习惯,才是慢慢把血糖推高的“幕后推手”。
![]()
临床上我们经常遇到类似的情况,病人一查出问题就说自己生活挺健康的,天天喝枸杞、吃红枣、买保健品。可一深问,发现他啥都吃,就是不看自己的身体数据。真正的健康管理,从来不是靠一个单品解决,而是得看整体节奏和身体反馈。
有一项2021年的全国老年健康状况调查显示,约65%的老年人有持续使用保健品的习惯,但其中超过一半的人没有定期体检。
这就是我们现在最常见的“伪健康”。你看着在养生,其实身体在悄悄透支。尤其是像枸杞这种“看起来没坏处”的食物,更容易让人放松警惕,结果出问题时才发现根本没注意过量。
![]()
有朋友问,那有没有一些信号能提示我们可能“吃过头了”?答案是有的。像是肝功能受损的早期表现,可能会有乏力、食欲下降、右上腹隐痛、舌苔发黄等,而血糖升高的信号,包括口渴、尿多、体重减轻、视力模糊等。
这些症状一旦出现,别犹豫,赶紧查体检项目,别光想着靠调整饮食就能逆转。
作为医生,我特别希望大家能够理解一件事:任何“保健方式”,一旦脱离了个体差异和医学指导,都可能从加分项变成扣分项。你说枸杞好,它确实有好处,但这个“好”必须是建立在适合你、量合适、周期合理的基础上。
![]()
现在不少人被“天然就是安全”的观念误导,觉得草本类、食补类的东西吃再多也无害。2022年发表在《临床合理用药杂志》的一项数据分析指出,因长期服用中药类保健品导致肝肾功能异常的门诊病例,近5年增长了近41%。而其中,大多数患者自认为“自己在保养身体”。
如果你真的喜欢喝枸杞泡水,那我建议你做三件事。第一,定期查肝功能和血糖,别用感觉替代指标。第二,控制枸杞用量,每天6到12克,一小撮就好。第三,不要把保健品当主心骨,而是让身体需求来决定你该补什么。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养生茶,更不是所有人都需要天天泡水喝它。
人上了年纪,身体不像年轻时那么能扛了。我们不是怕吃点什么,而是怕吃得太随意。你看那对老两口,其实他们最开始的出发点就是想更健康点,可惜方法错了,方向偏了,结果走了弯路。
![]()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参考文献: 1. 中华肝脏病杂志.2021,第29卷第6期.《慢性肝病患者保健品使用情况与肝纤维化进展的相关性分析》 2.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第14卷第3期.《中老年人高糖摄入与糖尿病风险关系的流行病学研究》 3.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22,第15卷第9期.《草本保健品相关肝肾损伤的临床分析》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