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肋”口令发出当晚,曹操的刀就落了。 过去两千年,人们把这场处决当成“聪明反被聪明误”的段子,直到2022年许昌工地里挖出一口枯井,井底封着三十七枚竹简,简背墨迹还渗着建安二十四年春夜的潮气。
简文不是日记,是“植党”名单。 曹植、杨修、丁仪、邯郸淳……名字后面画着圈,圈外写着“可连可断”四个字,像老板在绩效表上打的灰框。 考古队把简片拼完,发现杨修的任务最具体:联络中书令、鼓动禁中、趁曹操西征汉中时把曹植送进邺城铜雀台。 这份KPI直接撞了曹操两条红线:夺嫡+勾连外臣。 于是“鸡肋”不再只是口令,而是项目代号——“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不是汉中,是杨修。
![]()
杨修死后第七天,父亲杨彪拄着拐杖进宫谢罪。 《后汉书》只记了四个字:“老牛舐犊”。 2023年北大团队用红外光谱把当时残存的奏牍扫了一遍,发现同一张纸背面还有一行被刮去的铅笔状痕迹,复原出来是: “犊死牛存,终有再乳之时。” 翻译成人话:我儿子没了,但我这头老牛还能再配种,你且等着。 更巧的是,同期司马懿府里的门房账本记了一笔“杨公赠栗三百斛”,时间就在老牛发言后三天。 政治暗流一目了然:杨彪用丧子之痛做掩护,把杨家押注给未来的司马氏,换一张长期饭票。
![]()
杨家敢赌,是因为杨修实在没法再救。 2021年《历史心理学》有篇量表打分论文,把杨修平生言行往里套: 社交单向、话题跳跃、情绪识别迟钝、对权力暗示缺根筋——典型轻症阿斯伯格。 放在今天,他就是那种能把全公司代码优化到飞起,却会在年会直播里把CEO的秃头说成“反光性能优秀”的天才工程师。 曹操要的是“懂我”的谋士,不是“秒懂题目却看不懂脸色”的学霸。 智商越高,死得越快,这就是古代职场的“高阶陷阱”。
![]()
刀起刀落,故事却没完。 2020年洛阳西郊出土一方西晋墓志,墓主杨骏,官职“太尉、都督中外诸军事”。 墓志夸完功绩后,特地加一句:“修之从子,丕绪其昌。” 翻译过来:我叔叔杨修虽然凉了,但他留下的技术文档(人脉+名声)被我继承,杨家软件只是重启,硬件照样跑。 回头看杨彪当年那句“犊死牛存”,原来是提前写好的PPT结尾,告诉投资人:项目失败,团队不散,下轮见。
![]()
哈佛商学院2023年把这整套史料剪成15页PDF,标题很硅谷:《When Smart Becomes Liability》。 案例结论三句话: 1. 专业才华只能拿到入场券; 2. 政治敏感决定座位离权力中心多远; 3. 家族(或团队)的韧性才是终极估值。 把杨修换成今天的明星产品经理,把曹操换成董事会,故事照样成立: 发布会上一句“我们老板不懂技术”可能就让期权灰飞烟灭,而真正的老玩家早把风险拆成无数可赎回债券,让血脉与香火在下一局继续上牌桌。
![]()
所以,许昌那口枯井告诉我们的,不是“别耍小聪明”的老套鸡汤,而是一套可复制的风险对冲模板: 个人层面,先问才华能不能与组织节奏同频; 家族层面,留一条被千刀万剐也能再生的脐带; 时间层面,把复仇与翻盘拉成三十年长跑,而非三分钟热搜。 杨修没学会,杨彪学会了,司马家最后把整盘棋端走。
![]()
今天,当你在公司群里犹豫要不要“纠正”老板的错误数据,或在校招面试里吐槽前任东家技术栈老旧,记得先摸一下自己的“鸡肋”系数: 这一刻的爽,值不值得拿下一局甚至下一代去换? 如果答案模糊,就想想那头老牛—— 犊死了,牛还在,草地换了一茬又一茬,只要命在,总有再乳之时。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