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今年的最冷一天。
全国近30个省市,集体同步气温下降,迎来了今年第一场寒潮。这寒潮降温幅度动辄10度起步,甚至有地区温度都狂跌16度。
但这么冷的开局,是不是意味着今年会是个“极寒冬天”?
圈叔对今年的冬天看法却是:这次寒潮让人有些猝不及防,表面冷得刺骨,背后却藏着一个反常识的事件:今年冬天,却很可能还是个“暖冬”。
![]()
不得不承认,这波寒潮确实猛。因为在北方局部已经可以看到深紫色的降温区了,这可都是往年十二月时候才能看到的,现在刚立冬不久,寒潮出现的这么快,强度这么强,覆盖面积如此大,的确让人很意外。
并且多数预报和实际当天温度下滑之间,存在较大的温度差。也就是这波寒潮的实力,我们都低估了。
![]()
中央气象台数据显示,陕西、河南、湖北、重庆等地24小时内降温超14℃,黑龙江局部甚至跌破-20℃;就连常年“怕冷不怕热”的华南,也出现了8–12℃的断崖式下跌,广州最低温一度逼近10℃。
这种“全国一盘棋式”的寒冷,很容易让人产生错觉:“完了,今年要冻成狗!”
但“冷”不等于“冷冬”。短期的极端天气,就等于整个冬季都会延续下去的气候趋势吗?它们能划等号吗?
![]()
11月一场强寒潮,也不能定义整个冬天。
事实上,气象学上的“冬季”是从12月1日才正式开始,我们现在经历的,还属于“深秋向初冬过渡期”。在这个阶段,冷空气活跃,冷暖气流还在激烈交汇中,气温出现频繁的起起伏伏,是很正常的。
![]()
拉尼娜来了?但它可能“带不动”冷冬。
说到冷冬,就不得不提拉尼娜。
啥是拉尼娜?简单说,就是赤道太平洋中东部海水异常变冷,进而影响全球大气环流,导致我国冬季冷空气更频繁、更强。
而今年,拉尼娜也的确有着想要“冒头”的苗头。但是,它太弱了,持续的时间也很可能不会长久。
![]()
中国气象局就这样评价今年出现的拉尼娜,表示今年的确处于拉尼娜状态,但尚未达到拉尼娜事件。要知道,达到拉尼娜事件,需要持续5个月以上才算达标。而美国NOAA等国际机构认为已形成拉尼娜,但也承认其强度偏弱。
但更重要的是,即便已经是拉尼娜状态,可拉尼娜毕竟只是影响冬季的因素之一,也并非决定性力量。
![]()
真正主宰冬天的,是“全球变暖”。
和更多人关注拉尼娜现象不同,很少有人会在冬季还关注全球变暖事件。其实冬天,是最容易出现“极端冷事件”的季节。
是不是觉得圈叔讲的很矛盾,一会儿全球变暖,一会儿极端冷事件。其实逻辑是这样的。
![]()
北极地区升温已经非常明显,与全球升温相比,北极的升温速度快于全球水平的2到3倍,这也就导致了极地涡旋的不稳定。冷空气就更容易发生偏转而抵达中纬度一带。这也就完美解释了为啥暖冬年份里,反而会常常出现“霸王级别寒潮”的原因。
这也就是说,在整体温度偏高的暖冬时候,更容易出现冷到离谱的极端寒潮天气。气候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冷”,或者“暖”,而是变成了“又暖又极端冷”的状态。
![]()
国家气候中心最新预测也印证了这一点:预计2025年冬季,全国大部地区气温接近常年同期或略偏高,降水总体偏少,南方出现大范围持续性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风险较低。大概率不会重现2008年那种冰雪灾害,整体还是偏暖的。
![]()
影响冬天冷暖的“隐藏变量”还有这些。
除了拉尼娜和全球变暖,影响冬季冷暖的主要变量还有北极海冰的面积,亚欧大陆积雪厚度,东亚冬季风强度等。
今年秋季北极海冰覆盖面积减少,会削弱西风急流,更容易让冷空气南下。而10月西伯利亚的积雪偏多,这样会有利于冷高压发展起来。目前检测到的东亚冬季风强度偏强,短期内还会有频繁的冷空气。但这些因素都无法撼动全球变暖的长期趋势。
也就是未来的冬天,很少会出现那种“持续的冷”,而是越来越多的“忽冷忽热”式冬天。并且在全球变暖时代,极端天气将成为新常态。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