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汉堡品牌塔斯汀门店规模破万的消息在业内引发关注。
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目前西式快餐品牌中塔斯汀排名第三,门店数量为10700家,规模超过麦当劳中国,前两名分别是华莱士和肯德基。
这意味着,塔斯汀用了几年的时间赶超了麦当劳中国三十几年的发展规模。
![]()
然而,在这骄人战绩的背后,却隐藏着令人担忧的现实。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近90天内,塔斯汀新开1012家门店的同时,竟然关闭了755家门店。
这一惊人的“高开高关”现象,揭示了中国汉堡明星企业的深层次危机。
1.“中国汉堡”狂飙
塔斯汀诞生于2012年,首店落户南昌,定位“中国汉堡”,宣传口号为“西式汉堡,东方诠释”。其创始人魏友纯曾是西式快餐品牌华莱士加盟商,这也决定了塔斯汀深厚的华莱士基因。
从品牌的发展路径来看,塔斯汀更像是2.0版本的华莱士,共享着西式快餐品类成熟的供应端和需求端基础。
![]()
塔斯汀的扩张速度确实令人惊叹。
极海品牌监测数据显示,2022年至2024年,塔斯汀新开门店数量分别为585家、3420家和2450家。截至2025年三季度,塔斯汀门店达10160家,正式突破1万家,成为继华莱士后第二个进入“万店俱乐部”的中国汉堡品牌。
塔斯汀的门店战略有着明显的区域特征,其主战场并非一线城市,而是新一线及以下城市。
一线城市门店占比仅为7.5%,而新一线、二线、三线城市门店占比分别为21.42%、20.07%和24.34%。超过48%的门店分布在住宅区,这一布局策略巧妙地避开了与西式快餐巨头的正面交锋。
塔斯汀能够两年急速狂飙的原因,无外乎两板斧:一是性价比,二是差异化。但如今,塔斯汀的护城河正逐渐被巨头和模仿者填平。
2.红利消失
在性价比方面,2022年人均10+元的塔斯汀,在整个西式快餐赛道中几乎无敌手。但到2024年,以麦当劳、肯德基为首的西式快餐巨头纷纷加入性价比大战。当9.9元就能吃上麦肯的时候,人均10元的塔斯汀慢慢成了很多消费者心中的“备选”。
在差异化方面,塔斯汀主打的“手擀堡胚”这一核心差异点,也正被竞争对手模仿。肯德基更推出同样以手擀为特色的“饼汉堡”,直接攻抢中国汉堡的市场。
更糟糕的是,随着肯德基、麦当劳加速向三四线城市下沉,塔斯汀的核心市场正在被强势入侵。曾经凭借下沉市场起家的塔斯汀,如今不得不面对国际巨头到家门口的激烈竞争。
![]()
塔斯汀面临的竞争压力不仅来自于上方的麦当劳、肯德基,还有来自下方的众多模仿者。
塔斯汀身后,一大批模仿者正在蚕食市场。楚郑、林堡堡、麦喜堡等新品牌也受到了资本关注,获得融资。更不用说众多从名字、产品、包装、装修、定价到口号都与塔斯汀相似度高达百分之九十九的山寨品牌。
当塔斯汀闯出一条路后,后来者纷纷入局、品牌频频融资,行业竞争加速升温。而当市场满是同质化的“炸鸡汉堡”、“鱼香肉丝”夹馅,同质化的国潮营销,属于新品牌的红利也在减弱。
一位二手设备回收商透露:“今年中国汉堡店倒闭的很多,单在八月份就收了十几家。”
这些门店大多是加盟快招公司忽悠进来的创业者,加盟费几万块,整个门店下来至少要三四十万才能开起来。
3.关店“渡劫”
塔斯汀的闭店潮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其长期以来狂奔式扩张的必然结果。
塔斯汀的疯狂扩张直接导致了门店密度过高,自家门店之间互相争夺客源。数据显示,在一线城市500米范围内有两家塔斯汀的概率为21.95%;1000米范围内更是升至57.96%,在新一线至三线城市,这一比例均超过45%。
如此密集的布点,不可避免地导致客流分流,直接影响加盟商的盈利能力。
塔斯汀的快速扩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加盟模式。但成也加盟,败也加盟,在高速扩张的背后,其食品安全问题也逐渐显现。
2022年“3·15”期间,南昌一家塔斯汀门店更是被曝使用过期食材、篡改有效期、卫生条件差。虽然塔斯汀随后发布内部信承认管理失职并承诺整改,但问题似乎并未得到根本解决。
去年10月和12月,塔斯汀两次因“汉堡吃出生肉”事件登上热搜。黑猫投诉平台上,塔斯汀的相关投诉超过7000条,涉及食材不熟、异物、变质等问题。
福州公孙策公关合伙人詹军豪认为,塔斯汀在快速扩张中面临的核心风险是品牌声誉的系统性危机。万店规模与高频关店、食安丑闻并存,暴露出加盟模式下品控与管理的失控,严重损害消费者信任。
![]()
为控制质量,塔斯汀自2024年起提高加盟门槛。单店加盟费从36.98万元升至45.23万元,标准店面积从60平方米提升至65平方米。新加盟商需带三名人员参与面谈,包括申请人、运营人(店长)与合伙人。
但提高门槛并没能完全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增加了加盟商的经营压力。
餐里眼数据显示,进入2024年,塔斯汀拓店速度已明显放缓。截至2024年8月底,塔斯汀新开门店数量约为1300家,月均开店速度约为160家,这一数字与2023年相比几近腰斩。
4.资本迷途
今年年中,塔斯汀关联公司福州塔斯汀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发生系列工商变更,多位原股东集体退出,一家名为Tasiting(HK)Holdings Limited的公司成为塔斯汀的唯一控股股东。同时,公司注资从约103万元增至约1.18亿元。
这一系列举动引发业内对塔斯汀准备上市的猜测,且较大概率选择在香港上市。然而,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评估标准已经发生变化。
塔斯汀的“万店规模”是其冲刺上市的重要筹码,但其核心挑战在于如何将规模优势转化为盈利能力。在微利时代的餐饮行业,这并非易事。
赢政通创始人徐廉政指出,当前资本市场对餐饮企业的评估已从“门店数量”转向“单店盈利质量”。塔斯汀门店规模虽突破万店,但若无法证明加盟商盈利能力的可持续性,估值可能受压制。
塔斯汀的困境,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整个中国汉堡品类的困境。到底该怎么定义“中国汉堡”?业内一直以来没有过明确的标准。
有人直言,中国汉堡是“为差异化而刻意差异化的伪品类”,毕竟就连靠着“手擀饼皮”打出差异化的塔斯汀,门店的招牌与销量第一单品也依然是香辣鸡腿堡。
中国汉堡的下一步,要么打好真正的差异化,要么回归汉堡大品类。对于塔斯汀和中国汉堡品类来说,未来发展如果无法在速度与质量、规模与盈利之间找到平衡,万店神话可能只是昙花一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