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森特突然通知中国,感恩节前不签稀土协议,美国将对华发起报复。那么,这一动作释放了什么信号?华盛顿明知自家底气不足,为何仍要用“报复”两字撑场面?
当地时间11月16日,美国财长贝森特在接受福克斯新闻采访时表示,美国政府希望能在感恩节之前,与中国敲定一份确保稀土供应稳定的协议。随即,他流露出明显的不安,担心关键时刻再度被中国“卡脖子”。在情绪推动下,贝森特放出狠话,声称如果中方届时“变卦”,美国手上握有“多种报复选项”,可以立即启动。
![]()
贝森特的表态,掀起两种截然不同的解读,有人说他这是心里慌,担心中国不给面子。也有人觉得他这是在给中方施压,想靠威胁逼中国签署稀土协议。但实际上,贝森特这次之所以突然威胁中国,根本原因不在稀土本身。
真正让美国心里发慌的是另一个问题,在中美竞争越来越激烈的背景下,美国意识到他们对中国关键材料的依赖,短时间根本摆脱不掉。可问题是,美国又必须在国内和盟友面前,摆出一副“绝不会被中国卡脖子”的强硬姿态。也正因如此,贝森特对外放的狠话,跟美国国内稀土产业现实情况完全对不上号。
按照贝森特的说法,中美领导人10月在韩国会面后,美方认为中国会履行承诺,中方也确实宣布暂停实施部分出口管制一年。换句话说,协议框架并不是卡在中方,而是卡在美方安全团队、贸易部门和国会之间的内部协调。但贝森特在采访中,把这个内部问题说成“担忧中国变卦”,并在此基础上表达了“美方有诸多报复手段”,其目的就是把责任推卸给中国,而不是因为他们内部出现分歧造成的。
![]()
如果倒回时间线,就能看清楚美国内部的矛盾。在此之前,特朗普还公开放话称,“稀土争端已经解决”。不过,美国市场和产业界从未把这句话当真,因为每当涉及关键材料,特朗普团队永远无法快速达成共识:财政部想要风险可控的供应链,商务部坚持对中国施压,以此来维持谈判空间,国防部则希望把稀土限制保留为战略工具。这种多部门交叉制衡的结构,决定了美方无法在短时间,内敲定一份真正可执行的稀土协议。
如今,贝森特的这番言论,恰好暴露了这一点。他在采访中一边强调“中国会履行承诺”,一边又反复提到“若中方变卦,美国将报复”,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不是贝森特逻辑混乱,而是典型的美国式政治话术。目的就是既要告诉国内:“别担心这事美国说了算”,又要告诉盟友,美国在掌控大局,同时也给自己留一条后路,要是协议没签成,那都是因为中国不配合,而不是美国没有诚意。
不过,这一套路最大的漏洞在于,美国根本没有能够精准打击中国,而又不伤害自身的反制选项。比如,美国可以提高关税,但加征到顶也无法改变稀土供给这一物理现实。美国可以继续扩展所谓“关键矿物名单”,试图寻找替代来源,但这只会让美国的采购成本上升。美国可以限制中国企业在美业务,但相应的美企也会为此付出惨重代价。正因如此,贝森特的威胁更多只是做做样子,根本不像是要真动什么手段。
![]()
换言之,贝森特的突然威胁,不仅不会改变中国稀土产业的主导地位,反而会进一步推高美国自身的供应链焦虑。美国越是在舆论上“硬撑”,越会让外界看清其虚弱本质:一方面持续指责中国“卡脖子”,另一方面又必须依赖中国维持核心产业运转。这正是贝森特的强硬口吻背后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当一个国家必须用“威胁报复”,来缓解自身的结构性依赖时,它实际上已经承认了自身已处于被动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